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1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1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
少阳眩晕
赵某,男,29岁。

经常头晕,诊为早期高血压,眼底示初期脑动脉硬化。

血压波动于150/100—130/95之间。

现见头昏头晕,失眠且睡眠多梦,常反复颠倒而难于入睡,睡着有乱梦纷纭,时觉胸闷,目涩。

舌淡,苔
白薄,脉软,口微干,饮食二便尚可。

与当归芍药散调理:
川芎9克,白芍12克,当归9克,茯苓12克,泽泻18克,苍术9克,生石膏60克。

七剂后,头晕有所减轻,仍失眠,多梦,现胸闷、目涩、时有恶心,此少阳头晕,与小柴胡加减:
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草6克,生石膏60克,半夏10克,生龙牡各15克,红枣4枚,生姜10克,
党参10克。

七剂,头晕已,胸闷恶心除,睡眠有好转,与丸药调养之。

按:贵在目涩、恶心显露方证。

少阴身冷恶风案
冯世纶医案:少阴身冷恶风案一则罗某,中年男性,自觉身上四肢关节发紧感,似有冰块,身不疼,恶风,
不敢吹空调及风扇,脚心凉,口干欲饮,舌暗红苔黄。

麻黄6g 桂枝10g 白芍10g 知母15g
炙甘草6g 苍术15g 茯苓12g 炮附子10g
秦艽10g 生白术15g 生石膏45g 豨莶草12g
防己10g 生姜12g 大枣4枚
七剂水煎服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好转,脚心凉减轻,自诉现夜间可光膀入睡。

两膝、肩关节仍有紧感。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茯苓12g
炮附子15g 生白术15g 防己10g 薏苡仁18
七剂水煎服
【案】: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

但发汗解表的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不
可解表伤津耗气,故一诊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苓术附顾护中焦。

因其口干欲饮,此为上热,加生
石膏清热二诊时,寒邪散去,余邪未尽,仍以桂枝加苓术附散邪、实里,加防己、薏苡仁加强散风寒湿邪
的作用。

由此案可以看出:发汗解表切莫伤津液,无论太阳病还是少阴病,都要重视“阳”的作用。

正如大论曰:
“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

但发汗解表的同时要
注意顾护正气,不可解表伤津耗气,故一诊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苓术附顾护中焦。

因其口干欲饮,
此为上热,加生石膏清热。

二诊时,寒邪散去,余邪未尽,仍以桂枝加苓术附散邪、实里,加防己、薏苡仁加强散风寒湿邪的作用。

由此案可以看出:发汗解表切莫伤津液,无论太阳病还是少阴病,都要重视“阳”的作用。

正如大论曰:
“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冯师治耳鸣一案
耳鸣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伴有其它症状,病人主诉较为痛苦,但西医检查常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对于脏腑辨证来说,对于耳鸣病人的耳鸣程度较为关注,从而发展了从耳鸣如潮和耳鸣如蝉来辨。

对于经方辨证来说,耳鸣离不开六经。

耳鸣的治疗同样不能够脱离六经辨证。

如:姜某,女,50岁,耳鸣月余,咽不干,不苦,腹胀,平日饮食凉物后不适。

无头晕,无汗,舌淡苔薄白,脉细。

处:
桂枝15g 茯苓15g 苍术12g 炙甘草6g
清半夏15g
三剂水煎服
林泉按:临床分析耳鸣,常见于少阳热扰或太阴水饮上冲。

此案无明显热象,除外少阳证。

《伤寒论》中有“起则头眩,振振欲辟地”,就是水饮上冲的表现。

此案口中和,腹胀,为太阴里虚寒的表现,虽无水饮上冲的头晕,但从耳鸣来看,仍属于水饮上冲导致的耳鸣。

六经属太阴水饮,为苓桂术甘加半夏汤证。

3.子宫肌瘤
杨某,女,46岁,初诊日期:2007年2月10日
患者少腹隐痛1月余,愈半月前在某妇产医院诊治,B超检查提示:子宫前壁浆膜下肌瘤,为2.5cm×1.9cm,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不愿西医治疗,故慕名而找冯老诊治。

刻诊:患者体形偏胖,晨起口苦明显,咽干痛如火灼,口干不欲饮,偶有头晕,月经量多,色黯夹瘀块,痛经,腰痛,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子宫肌瘤属中医癥瘕积聚范畴,多由情志抑郁,气机不畅,瘀血痰湿内停,脏腑失和,经络受阻,气滞血瘀,日久渐积而成。

该患者晨起口苦、咽干痛如火灼,六经辨证属少阳,故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和解少阳,兼清上热。

冯老在临床上体悟到妇人由于生理的原因,多呈现血虚水盛之证。

患者口干不欲饮、腰痛、头晕、痛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血虚水盛之太阴病证甚明,故予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

此外,冯老在通读《伤寒论》全论的基础上,体悟到仲景在采用六经辨证之外,尚有食、水、瘀血等致病因素辨证。

该患者月经期量多,色黯夹有瘀块,且有肌瘤,考虑为下焦瘀血内阻,故予桂枝茯苓丸祛瘀通经。

冯老辨证为少阳太阴合病兼有瘀血,处方: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合方。

方药如下:桂枝10g,丹皮10g,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5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6g,苍术15g,泽泻12g,茯苓12g,生石膏(同煎)45g,生姜12g,大枣4枚。

14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药后,口苦、咽干、口干、头晕症状均明显好转,B超复查:子宫肌瘤缩小为1.5cm×1.2cm。

因患者既往有乳腺囊肿,现仍在进一步巩固治疗中。

按:以上三方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养血利水、活血祛瘀之效,而子宫肌瘤减少甚速。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B超结果仅作参考。

冯世纶教授师承讲案4.左下腹良性包块
徐某,女,25岁,个体户,初诊日期:2007年1月4日
左下腹包块8年余。

患者诉8年前曾去广东打工,由于不习惯南方水土以及饮食,出现习惯性便秘,自服果导片(2片/日)以通便。

服用100片,右下腹出现一个良性包块,大小约3.5cm×5.0cm,质软,按之可移动或缩小,但不久又出现。

后患者调动工作,习惯性便秘好转,但左下腹包块仍旧存在。

腹部B超及腹部立卧位X片均未见异常,其余生化检查均正常,患者为求中医治疗,慕名请冯老诊治。

刻诊:形体偏胖,精神可,左下腹可见一3.5cm×5.0cm大小包块,质软,按之移动并呃逆,偶有牵拉感,余未见异常,食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细。

该患者左下腹包块,现代医学通过各种检查均未明确诊断,而患者却有明显的不适,这就靠中医的辨证论治了。

当时患者叙述完症状后,冯老立刻就背出了《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0条的原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冯老认为原文中的“旋盘”为古代做凉粉的盘子,但谓“边如旋盘”则说明边缘界限分明,再结合该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舌脉可判断此包块为水饮所作。

由于患者当年打工时,水土不服,且又久用果导片,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常,水饮内停而致包块内生。

故用枳术汤,枳实行气、破结而消胀满;白术、苍术温中逐饮。

冯老辨证属太阴病兼有水饮,予枳术汤:
方药如下:枳实10g,白术15g,苍术15g。

5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2剂后,自觉包块明显减小,包块牵拉感消失,又继服3剂,左下腹包块消失,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方子虽小,但切合病机,用之神效,八年之疾得以速愈。

冯老经方理论参悟之深可见一斑,令我辈打开眼界。

6.感冒
张某,女,45岁,护士,初诊日期:2007年2月20日
患者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服用中西药后仍觉不适,遂请冯老诊治。

刻诊: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二便调,无口渴欲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患者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为营卫不和之太阳表虚证。

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为邪陷少阳。

冯老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

处方:柴胡桂枝汤,方药如下: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2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枣4枚,桂枝10g,白芍10g。

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完一剂后,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恶心症状消失,四肢出现厥冷,大便偏干,同时伴有口干、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太阳表证。

患者服完一剂后,汗出恶风、关节疼痛等太阳表虚证消失,而随之出现四肢厥冷,大便干的症状,是由于经上方治疗后,津液丧失,由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陷入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

《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

”此处的“阳微结”即是指津液丧失后,里实之轻证,与里实重证之大陷胸汤证相对而言。

冯老辨证为津伤陷于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予柴胡桂枝干姜汤。

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重用辛温之干姜、桂枝以理微结,因患者有津液损伤之大便干,故用白术温阳生津。

方药如下:柴胡12g,黄芩10g,生龙牡各15g,天花粉12g,干姜6g,桂枝10g,白术18g,炙甘草6g。

一剂,水煎服。

结果:上方服用一剂后,四肢厥逆、大便干、口干等症状消失,一切正常,病告痊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