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汉民族实际奠基人、旷世难出的伟大帝王、中华人文始祖,别号祖龙、千古一帝。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
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
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
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郸出生的。
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
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
秦王。
九年后,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
从此,走上了灭六国,统一天下
征途。
正是这样一位皇帝,有人说他千古一帝,他的推崇者李白在自己的诗《古风》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他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
道等,加上后来的“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
两千年的皇权
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所以,有人说他的伟绩归功于他从谏
如流的态度,以及他的开创精神,正如《史记》里说的:“相国吕不韦因受嫪毐牵连而被罢官。
桓齮为将军。
齐国和赵国派来使臣摆酒祝贺。
齐国人茅焦劝说秦王道:“秦国正以夺取天下为大事,而大王有流放太后的名声,恐怕诸侯听说了,因此而背弃秦国啊。
”秦王于是把太后从雍地接回咸阳,仍让她住在甘泉宫。
还有当时,秦国大规模地进行搜索,驱逐在秦国做官的别国人。
李斯上书劝说,秦王才废止
了逐客令。
李斯借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它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
去降服韩国。
韩王为此而担忧,就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这些都说明秦始皇善于纳谏,当然,他任选贤能丞相李斯,大将王翦,蒙恬等人也是关键因素,他也富国强兵,他还下令统一全
国的度量衡、车轨,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并统一了全国的
法规刑律。
他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城防工事,修筑驰道,还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
长城,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这一系列大刀阔斧、前无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铁腕行动,
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后人也有
这样的评价,“功莫大过秦皇汉武”。
意指秦始皇在功绩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
其右。
在后世十分推崇他的人,还包括开国领袖毛泽东,他曾专门写诗给郭沫若,诗中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再如,我国后世千年来的各封建王朝,纷纷都以是否拥有秦皇的传国玉玺,视其为正统的标志,这也说明了秦皇不愧为“千古一帝”的名声。
但是,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当然,这不是单方面原因,正如《史记》里也记载:因为一首民谣说“帝若学之(仙)腊嘉平”,始皇有求仙之志,所以
把腊月改名为“嘉平”。
赐给每个里(一百户)六石米,二只羊。
还派韩终、侯公、石生去寻
找仙人不死之药。
始皇巡视北部边界,经由上郡返回京城。
燕国人卢生被派入海求仙回来了。
为了鬼神的事,他奏上了宣扬符命占验的图录之书,上面写着“灭亡秦朝的是胡”。
”据说这个“胡”字是指胡亥,可是始皇没有理解,就派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夺取了
黄河以南的土地。
说明了他也有为一己利益,就穷兵黩武,而建造万里长城,秦皇墓等宏伟
工程,使百姓徭、赋役加重,从而“暴君”之名也就给打上了,当然他“焚书坑儒”,更是中国
传统历史文化的罪人,所以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
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
所以,从《史记》看秦始皇的“暴政”,政治上:“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经济上:“除
井田之制”、“赋敛无度”、“穷奢极欲”;司法上:“刑罚酷虐”、“吏治刻深,;思想文化上莫
过于他的“焚书坑儒”;而个人的求仙,建工等行为,也是他“暴政”的重要表现,这就是秦皇“暴政”
秦朝仅仅两代就灭亡,我想这不仅是秦始皇时所谓的“暴政”,更是加上秦二世时,君臣共昏,宦官当道,所导致。
今天“秦始皇”成了“暴君”象征,人们对他的评价大多都是以其消极一面来说,而他的历史功绩,却似乎有点风消云散之味,而司马迁《史记》中却记录了秦皇一生的功与过。
这是史学
家品质,是正确的历史观。
所以我认为:今之世人,更应该站在公平的历史角度,来看待秦皇的功过是非,不应该通说
一边,而当坚持祖先们对历史正确态度,毕竟,秦朝的建立,统一,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
雏形的重要标志,所以,秦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