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国家责任法
概念:
国家责任是指国际法主体对其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它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制度。
这一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国际法律责任制度是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范围、根据和责任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
由于引起国际法律责任的根据及责任性质的不同,国际法律责任可分为国际不当行为责任与国际损害行为责任。
前者,是由于国际法主体所作的违背其国际义务的行为所引起,后者,是指国际法主体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造成损害的结果而引起。
由于引起这两种国际法律责任的根据不同和责任性质的不同,因此,在责任的免除和责任形式上,也有区别。
本章内容:
国际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发展,概述国际法律责任的概念,阐明国际法律责任制度对于追究国际法律责任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国际法律秩序、维护正常国际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国际法律责任的特征是:(1)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和国际法的主体是相同的;(2)国际法律责任的根据是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3)国际法律责任的任务是要确定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本节还阐明国际法律责任的发展,由于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范围、根据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国际不当行为的责任,阐明国际不当行为的概念以及国际不当行为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国际不当行为的主观要件是指某一不当行为可归因于国家而构成国家行为;国际不当行为的客观要件是指该项行为违背了国际义务,由于违背国际义务的性质不同,违背国际义务的行为可分为一般国际不当行为和国际罪行。
国际损害行为的责任(简称损害责任)。
阐明国际损害责任的概念,国际损害行为的特点,以及承担损害责任的形式;论述了损害责任的性质及适用范围;损害责任的归属和赔偿原则。
国际法律责任的免除,分别论述国际不当行为责任的免除与国际损害责任的免除。
国际不当行为责任的根据是行为的不当性,如果一国际法主体的行为的不当性被排除,该主体的法律责任随之免除,排除行为的不当性的条件有同意、对抗措施、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危难与紧急状态等。
国际损害责任免除与国际不当行为责任免除的情形有所不同。
在损害责任中,只有行为造成了损害性后果,行为国才承担赔偿责任和其他责任。
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也应承担国际责任,但也存在若干免除责任的情形。
(例如不可抗力等情形)
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国际不当行为责任的形式主要有:限制主权、恢复原状、赔偿、道歉。
(在1996年国际法委员会第四十八届会议提出的《国家责任条款草案》中还列举了停止不法行为、补偿、承诺并保证不重复)。
损害行为的责任形式,主要是赔偿。
本节还论述了国际法上的刑事责任问题。
本章的基本知识:
1.国际责任的特点;
2.国际不当行为的分类;
3.国际不当行为的主观要件;
4.可归因于国家而构成国家行为的多种情形;
5.国际不当行为的客观要件;
6.国际损害行为的特点;
7.国际法律责任的免除情形;
8.国际损害责任产生的原因;
9.国际法律责任形式;10.特莱尔冶炼厂案(1938年);
11.科孚海峡案(1949年)。
本章的重点问题:
1.国际责任、国际不当行为责任、国际损害责任;
2.国际法律责任的新发展;
3.国际不当行为的构成要件;
4.国际损害责任的性质和适用范围;
5.国际不当行为责任与国际损害责任的区别;
6.国际责任形式;
7.国际法上的刑事责任问题;
8.国际法律责任的免除。
本章涉及的法律与文件:
1.《国家责任的条款草案》
2.《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条款草案》。
该草案共三章32条,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章预防;第三章赔偿或其他救济。
其中第一章大部分条款和第二章全部条款已为国际法委员会的前几届会议通过。
3.《空间实体造成损失的国际责任公约》,1971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以94票赞成,4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于1972年3月29日开放签字,同年9月1日生效。
截至2000年6月,已有81 个国家批准或加入,另有26个国家签署,但尚未批准。
中国于 1988年12月加入该公约。
该公约由序言和28个条文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