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

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

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实验教学要求:1、了解京剧现代戏和当代话剧实验的过程;2、重点了解“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关系以及“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3、掌握高行健的《绝对信号》、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的创作特点;4、重点掌握老舍的戏剧成就和《茶馆》的创作特点;《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特点;高行健《车站》的艺术创新。

教学方法:点拨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十七年”戏剧文学的发展P47(一)现代话剧的发展简况1.文明新戏时期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

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

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有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参加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旗号,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强调现场的宣传作用,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采用"幕表制",即不用剧本,只用演出提纲)。

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

1914年,现代话剧又出现了一个以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化为特色的"甲寅中兴",其中,以郑正秋导演的《恶家庭》为代表的家庭剧风行一时,并创造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房纪录。

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过于迁就小市民的欣赏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2.爱美剧时期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特别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开始后,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们一面更加猛烈地批判传统旧戏,一面竭力提倡西洋新戏。

1920年秋,原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的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1921年,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与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发起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同时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

为避免重蹈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覆辙,他们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天津南开学校、北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形成了一个高潮。

3.小剧场运动时期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活动,后风行于欧美与日本,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从而占据剧坛主导地位的一次戏剧革新运动。

中国的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的形式进行艺术实验,建立起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制,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小剧场运动剧本创作的重视,培养了田汉、丁西林等著名的剧作家。

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娜拉》创作的《终身大事》是现代话剧最早的创作剧本。

创造社的郭沫若和田汉都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以"诗人写剧"而著称的剧作家。

与当时现代话剧多以悲剧和多幕剧为主的情况不同,丁西林则创作出了在艺术上十分成熟的独幕喜剧。

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形式进行过各种艺术实验,建立了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制,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4.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激发起了1928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戏剧")的口号,1930年8月,又联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成为30年代最为有名的"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力量,他们掀起的左翼戏剧运动,也成为30年代最有声势的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翼戏剧运动以提倡"戏剧的大众化"为特色,在各个领域向着"广场戏剧"的方向发展,在工厂建立有工人剧团(蓝衣剧团),在农村有熊佛西以"露天剧场"的形式实验的"农民戏剧",在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中建立有八一剧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有"国防戏剧"的提倡。

这时期成就最大的剧作家是《回春之曲》和《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和作者田汉和洪深。

5.剧场戏剧时期剧场戏剧(即"大剧场"演出)以职业化和营业性为特点,是中国话剧从业余走向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其必备条件有二,一是必须是一种艺术,二是必须有票房号召力。

而成功的关键则在于剧本的创作。

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从1929年开始的,但真正得以实现则是在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面世之后,这就是《雷雨》对现代话剧的特殊贡献:达到了文学性与舞台性、艺术性与欣赏性的高度统一。

剧场戏剧的重要作家除曹禺外,还有夏衍、李健吾等。

6.广场戏剧时期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话剧再次向"广场戏剧"倾斜,并出现了三次高潮。

一是抗战初期,组织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分赴各地成为当时戏剧演出的主要形式,其演出形式主要有街头剧、广场剧、活报剧、茶馆剧、游行剧、谐剧等多种样式,其中,被称为"好一计鞭子"的《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最为有名。

二是抗战中期,以延安为中心的敌后根据地(即"解放区"),以秧歌剧和民族新歌剧以形式的广场戏剧最为活跃,其中,秧歌剧的代表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民族新歌剧的代表则是《白毛女》以及《赤叶河》、《刘胡兰》等。

三是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反内战、反饥饿的全国性学生运动热潮的高涨,具有极强的政治的广场活报剧成为当时戏剧的主要形式。

这时期,职业剧作家创作的作品,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捉鬼传》、宋之的的《群猴》、瞿白音的《南下列车》等,都具有广场戏剧的特点,也是学生剧团经常演出的剧目。

7.剧场戏剧再兴时期在广场戏剧不断掀起高潮的同时,在大后方(以及沦陷区)剧场戏剧在大中城市也继续得到繁荣,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剧的创作繁荣,主要代表有郭沫若的战国史剧、阳翰笙的太平天国史剧、阿英的南明史剧等。

二是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的繁荣,主要代表有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天涯芳草》,以及宋之的的《祖国在召唤》、陈白尘的《岁寒图》、袁俊(张骏祥)的《万世师表》、于伶的《长夜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田汉的《丽人行》等。

三是讽刺作品的繁荣,主要代表有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升官图》,以及老舍的《残雾》、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妙峰山》、袁俊的《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山城故事》等。

此外,沦陷区以《秋海棠》为代表的"市民化"戏剧创作和演出也呈现出畸形的繁荣态势,正好与后来解放区戏剧的"农民化"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倾向。

(二)“十七年”戏剧文学的发展概况1、1949-1952:旧剧改革,戏剧走向现代化P48 川剧《秋江》、京剧《将相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评剧《刘巧儿》(王雁等)、《小女婿》(曹克英等)、沪剧《罗汉钱》(宗华等)、越剧《父子争先》(野鹤)等则是其中的佳作2、1953-1957:“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第一个高潮,用传统的戏剧形式表现新的时代主题P48 老舍《龙须沟》是当代话剧的开山之作夏衍话剧《考验》:反映工业建设安波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表现农村农业合作化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孙芋《妇女代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陈其通话剧《万水千山》:表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英雄壮举陈静改编的昆曲《十五贯》3、1957-1960:大跃进和浮夸风的泛滥,作家开始转向历史剧的创作话剧:《蔡文姬》(郭沫若)、《茶馆》(老舍)、《关汉卿》(田汉)、《胆剑篇》(曹禺)歌剧:《红霞》(石汉)、《红鹰》(陈京风)京剧:《穆桂英挂帅》(陆静岩、袁韵宜改编)、《白毛女》(马少波、范钧宏改编)沪剧:《星星之火》(宗华)4、1960:戏剧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新编历史剧P49京剧:《海瑞罢官》(吴晗)、《谢瑶环》(田汉)昆曲:《李慧娘》(孟超)京剧现代戏:《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阎肃)、《刘三姐》(三)“十七年”戏剧文学的总体特征 P49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传统为主流,既继承民主主义时期的现代性追求,延续反映真实人生的戏剧精神,又有政治强行介入,将戏剧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流弊;现代戏的创作几乎普及所有剧种;戏剧主题开始呈现多样化态势;戏剧艺术形式为表现现代主题开始了有益的革新和成功尝试。

(四)老舍《茶馆》1、内容简介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

后来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

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

2、《茶馆》的艺术特色 P50-51(1)新颖而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的戏剧结构(2)戏剧语言独具特色:风格精炼传神;人物语言个性化、动作化;浓郁的京味;幽默含蓄(3)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二、京剧现代化与样板戏的产生把传统的京剧改编为现代戏开始于1958年,至1964年形成一个高潮,这正是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涌起、膨胀的一个时期。

1、京剧现代戏产生产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语境P224-225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这是一项开明的文化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