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二中高一数学基础知识竞赛复习资料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3•常用数集: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4.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eA ,相反z a不属于集合A记作aw A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L 〃包含”关系一子集子集: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就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AcB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且存在元素属于集合B不属于集合A,称A是B的真子集。
AuB2.不含田可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①规定:空集是任佢I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佢I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1 .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Z B的交集・即AnB={x|xeA z且xGB}.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
即AUB={X|X GA/或XWB}.3.全集与补集(1)全集: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
通常用U来表示。
(2 )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在全集U中的补集,记为CM C b,A = [x\xeU^x^ A}四.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 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 , xe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走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GA }叫做函数的值域・2 •常见函数是义域的限制条件(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3•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4・函数单调性(1)增函数:设函数y二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a, b z当avb时,都有f(a)<f(b),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
区间D称为y二f(x)的单调增区间(2 )减函数:设函数y二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a , b ,当avb时,都有f(a)>f(b),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
区间D称为y二f(x)的单调减区间G).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A)定义法:任取a , bWD ,且avb ; 2作差f(a) - f(b) ; 3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4定号(即判断差f(a)- f(b)的正负);5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_5・函数的奇偶性(1)偶函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f(・x)二f(x)。
(2 )奇函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f(・x) = ・f(x)。
注意: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奇偶性前提: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具有奇 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 对称.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确定f(-x) 与f(x)的关系;(3)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或f(-x)-f(x) = 0 ,则f(x)是偶函 数;若 f(-x) =-f(x)或 f(-x)+ f(x) = 0 ,则 f(x)是奇函数.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 .根式的概念:如果乂",那么x 叫做。
的〃次方根,其中n>l a* 当斤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
的 比次方根用符号丽表示・式子丽叫做根式,这里〃叫做根指数,d 叫做被开方数・ 当斤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正的斤次方根与负的斤次方 根可以合并成士転(°>0 ) •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注意:当〃是奇数时,nfT || \a SO)NCI =\a\=<血,当兀是偶数时,卜。
(x°)m_________2 .分数指数冨:正数的分数指数幕的意义”规定:=佰(° > 心N 「> 1) (〔)a'. a r= a r+s(a >0, r, s e R) . ( ?)(/) ' = a rs(a > 0, r,5G R) . ( 3)(ab)r= a r a s(a > 0, r,5 e R) 4•指数函数的概念:y = / (a > 工1)叫做指数函数,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 = J ——(ci > 0,m,n G N\n> 1)— nla”3 •实数指数冨的运算性x= N(a> 0卫主1),那么数兀叫做以Q为底N的对数,记作: x = loga N ( a—底数,N—真数,log“ N—对)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IgN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2.71828•…为底的对数的对数InN・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log“ N = x o a x = N7•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a>Q ,且心1 , M>Q , N>0 ,那么:M(1 ) log“(M • N) = log。
M + log“ N ; ( 2 ) log“ — = log fl M・ log“ N;(3 ) log“ M" = n log’* M (/ZG R)・换底公式log,二( a>0 f且dHl ;c>0 f且cHl ;b> 0 )・log,, a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 ) log少=-log a h;(2) log a b = —^—・m log/?a8•对数函数:函数尸log“也> 0 ,且心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兀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 +8 ).9•对数函数的性质:10.需函数:一般地,形如y二护(° w R)的函数称为幕函数,其中(X为常数. 口•需函数性质归纳・(1 )所有的幕函数在(0z +OO)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2 )。
>0时,幕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0,+oo)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Q > 1时,幕函数的图象下凸;当0 v a v 1时,幕函数的图象上凸;(3)x0时,幕函数的图象在区间(0,+oo)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兀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y轴右方无限地逼近y轴正半轴,当兀趋于+ *时,图象在兀轴上方无限地逼近x轴正半车由•第三章函数的应用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尸/⑴(比D),把使/(对=0成立的实数兀叫做函数y = /W(XG D)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方程/⑴=0有实数根o函数y = /(x)的图象与兀轴有交点o函数y = 有零点・3.函数零点的求法:(代数法)求方程/(%) = 0的实数根;(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 /(x)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岀零点・4、零点存在定理:5.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y = W+亦心工0)・1) △ > 0 ,方程启+加+ c = 0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2) △二0 ,方程血2 +加+ c = 0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3) — 0,方程卅+加+ *0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无轴无交点z二次函数无零点・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点「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2、象限角和轴线角: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a\k-360°<a<k-360° + 90°,Z:G z}第二象限角的集合为[a\k-360 +90° v R360° +180°,展z]第三象限角的集合为{a\k-360° +180°va v k• 360° + 270*G Z]第四象限角的集合为{apt• 360° + 270°<a<k-360° + 360°,展z}终边在x 轴上的角的集合为£0 = kd 8(),e Z }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180。
+ 90。
,広Z )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为[a\a 斗• 90。
,展z } 3、 与角Q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0|0 = I36(T+/展Z] 4、 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 5.半径为厂的圆的圆心角G 所对弧的长为/,角。
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PI V ・-57.3°・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公式:2龙=360 , 岛,1 =180 若扇形的圆心角为为弧度制),半径为r ,弧长为/ ,周长为C ,面积为S ,则/ = , C = 2r + /( = ・&设*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 的坐标是(x,y),它与原点的距 ,贝(J sin a = — , cos a = — , tan^z = —(x^O)・r r x 6. 7. 离是厂(广=y]x 2+ y 2> 0 9、 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正弦为正,第三象限正切 为正,第四象限余弦为正.(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10、 三角函数线:sin<z= MP , cos a = OM , tan a = AT . 11、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八-2 2 1 /^\ sin^z(l)sirr Q + COS ~G = 1 (2) ------- = tan<2 ・ COS6Z1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 s in (2£;r + a) = sina z cos (2k7r + 6Z )= cos a , tan(2£;r + a) = tana(Z:w Z).(2) sin(/r + a) = -sina z cos(/r+a) = -co sa , tan(/r + a) = tana • (3) sin (—a)二一 sin a z cos (—Q )二 cos a z tan (-Q )二一 tan a . (4) sin(/r-a) = sin° , cos(/r-a) = -cosa , tan(^-6r) = -tantz ・0 M/A/(7V 'A ——a = COSQ , cos — -a (2丿<2/ \ / \ 兀 [7—+ a = cosa , cos —+ G (2丿<2 / = sina• 二一 sin a • (5)sin (6)sin 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13.图像变换:⑴函数尸sin x向左(右)平移岡个单位长度z得到函数严sin(x + 0)的图象;函数尸sin(x + 0)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丄倍(纵坐标CO不变),得y = sin(Qx + 0)的图象;函数y = sin(亦+ 0)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A倍(横坐标不变),得至I」函数y二A sin (处+卩)的图象•(2)函数尸sin x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丄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coy = sin cox的图象;函数);=sin cox向左(右)平移回个单位长度,得函数* •CDy = sin(0x + 0)的图象;将函数y = sin(0x +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A倍(横坐标不变),得至!]函数y = A sin (砒+°)的图象•14.函数y = Asin(处+ °)(A>O,0>O)的性质:①振幅:A ;②周期:T =—;③CO频率:=经;④相位:O)X + (p;⑤初相:(P・r 2兀15.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上是减函数. (MZ)上是减函数.对称性对称中心(M,0)(展Z) 对稱由x = k e Z )对称中心"+扌,o)g z)对称轴x = k7r(ke Z)对称中心(L jr \(¥,ojgz)无对稱由16.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17.向量加法运算: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首尾连・(3)坐标运算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加・①H = 同;②当2>0时,加的方向与总的方向相同;当久<0时,加的方向与总的方向相反;当2 = 0时,Aa = 0・(2 )坐标运算:设0 =(兀,y),则A3 = 2(x,y) = (2x,2y)20.向量共线定理:向量a(a^)与丘共线,则存在唯一实数久,使b = Aa .坐标运算:设仪=(兀|,刃),方=(兀2,旳)/则帶2-兀2必=°22、平面向量的数量积:⑴刁・5 =同)•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特点:共起点连对角・设厅=(占,开),5 =(兀2,力)/则万+ 5 =(西 + 兀2*] +〉‘2)・18%向量减法运算: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连终点, 方向指向被减向量・⑵坐标运算:设0 =(兀],廿),^ = (x2,y2) /则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西,)[),(勺*2)/AB = 2,a-b= AC-AB = BC19.向量数乘运算:(1)实数2与向量&的积是一个= AB + BC = AC耐 jH + Xjg + y ;23.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1) cos (° 一 0) = cos o cos 0+sin o sin 0 ; (2)cos (Q+0) = cos a cos 0—sin Q sin 0 ;(3)sin(a-0) =sinacos0-cososin/? ;(4)sin(a+0) = sinacos0+cosasin0 ; (5)tan(a_#)=―- ( tan^z-tan p- tan(^z-/?)(l + tan6iftan);]+ 伽⑹伽(Q+0)= tana+tan0 ( tana+Um0 = tan (Q+0)(l-tanaUm0)). l-tan6rtanp 24.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1) sin 2a = 2sinacos a . (2)cos 2a =cos 2a-sin 2a - 2cos 2a-1 = 1 -2sin 2af 9 cos2(7 + 1. 2 l-cos2a 、 /、 r 2tana(COSP = --------------- z snra = --------------- ) . (3) tan 2a = ------ - •2 2 l-tarra26、辅助角公式 Asina+Bcosa = J A ? +B ,sin(a + °) ■其中 tan ^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一•解三角形:X 正弦定理:-^- = -L- = ^- = 2R ・sin A sin B sin C 变形公式:①"sinA ‘ isinB ‘ “2RsinC ;②sinA 味,sinB=AcsinC =——;(3)tz:Z?:c = sin A:sinB:sinC ;2R— d + /? + c a b c ④ --------------- 二 ---- 二 --- 二 ---- • sin A + sin B + sin C sin A sin B sin C(正弦定理主要用来解决两类问题:X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 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