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名词解释.俄地普斯情结.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自我同一性也称自我认同。
由埃里克森提出。
是指个体把自己对自我现状、生理自我、社会期待、过去经验、现实经验、未来希望等多个层面的觉知统合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形成一种人格发展中臻于社会成熟和自我肯定的状态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特质.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同的能力,具有诱发和指导顺应与表达性行为的等同(意义上始终一致)形式的一种神经心理结构”。
辨析题,正强化与负强化,答:1)正强化正强化就是给予一个好刺激。
为了使儿童能够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通过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得以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奖励的方式可以给予对方喜爱的实物,代币,金钱,也可以是微笑,点头,称赞及表扬等。
2)负强化,负强化与正强化正相反,是指去掉一个坏刺激。
这种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
例如较大一点的小孩依旧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家长应该做什么来帮他改正这一坏习惯呢?从负强化的观点来看就是当这个孩子吸吮手指的行为一出现就要受到指责,而一旦其不再吸吮手指了,就立即停止对他的批评。
久而久之,孩子吸吮手指行为的频率就会渐渐降低直至消失。
呈现性惩罚与移去性惩罚,呈现性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会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也就是通常意义所说的惩罚 .易取性惩罚实际上并非是将惩罚移走而是移去某一刺激以减少不当行为场依存与场独立,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
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指很容易地将一个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相反,场依存性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这两种人格特点,并不能说孰优孰劣。
在某些方面,场独立型人占有优势;而在另一些方面,则是场依存型的人占有优势。
阿呢玛与阿呢母斯.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
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的形象,也是田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
当我们关注她的时候,她就会有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忽视她的时候,她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
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简答题新精神分析与古典的异同,答:前者以性压抑为中心,后者以多种欲望的压抑为中心。
最大相同是意识结构都分成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人格结构都分成自我本我超我.弗洛伊德作为古典精神分析的开创者,或许他的理论的价值更多的存在于向人们提供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种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古典精神分析分化出新精神分析流派.从继承上来看新精神分析是以古典精神分析为基础,延续了一些概念,如"潜意识"、人格结构的三段论、在人格发展问题上划分不同阶段进行研究、重视早期经验等,研究方法也不够严谨.从整体上看,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古典学派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发展上来看新精神分析更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弱化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如阿德勒提出"自卑感及补偿"作为人格的动力;人格结构上新精神分析学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依附于本我;新精神分析学派还赋予人性更多积极的特征,认为性本善;另外新精神分析学派不把儿童的早期经验作为人格的决定性因素,认为人格是持续发展的.哎森克人格理论及生物基础,三大人格维度艾森克强调人格由三个基本维度组成,即内倾-外倾(extraversion,E)、神经质(neuroticism,N)、精神质(psychoticism,P)组成。
在内倾-外倾性上,典型的外倾者表现为外向、开朗、冲动和不可抑制,有许多社会联系和经常参加集体活动。
他们有许多朋友,需要与人交谈,不喜欢独自看书和学习。
与此相反,内倾城倾的人则是“安静的、不与人交往的、内诲的,他们喜欢书籍胜于喜欢他人,他们是保守的,除少数知音外,几乎让人敬而远之”。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由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将五种需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奥尔波特提出,健康人格应该具有六个特点:1.自我广延的能力,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4.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5.具有自我客观性,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人格的含义答: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
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
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
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
论述题~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答: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一.口腔期(oral stage,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後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二.肛门期(anal stage,1~3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
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
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後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复、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三.性雷期(phallic stage,3~6岁)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
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
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
於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四.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七岁以後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
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之所以叫做潜伏期,是由于这个时期性驱力倾向于潜伏状态。
这个时期儿童要完成许多发展任务,包括在学校的成就、与同辈的关系、建立道德与伦理原则等。
因此这个时期又称为友伴阶段。
如果这个阶段不能完成困难的或有压力的工作,那么以后的社会情绪发展可能会出现偏歧现象,如正常异性交往的困难。
五.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
自此以後,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
结合现实阐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从认知和行为联合起作用的观点上去看待社会学习。
他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他吸收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分析解释人类行为做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
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
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