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人格就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
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某个位置上的。
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系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
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法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第一章六个流派对攻击性和抑郁的解释例一:攻击精神分析的解释:1 无意识的死本能,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
2 目标行为受阻。
特质流派的解释:1 攻击性行为具有稳定的个体差异。
小学时攻击性强的人,长大以后也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生物学流派的解释:1 遗传素质 2 进化论解释:男性攻击性倾向比女性强 3 睾丸激素的水平人本主义流派的解释:1 人性本善,当自然成长过程受到阻碍时,才会出问题。
2 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 3 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1 攻击行为是学会的 2 得到犒赏 3 榜样的观察学习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有些人比别人更倾向于把模糊的情境解释成受到了威胁。
例二:抑郁精神分析: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特质流派:抑郁特质水平高生物学流派:生而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人本主义:不能建立良好自我价值感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由对厌恶情境的体验导致,无助感的产生和泛化认知流派:如何解释自己控制环境的无能;抑郁过滤器第二章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同时还是一种研究人格的范型。
它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1、人是一个能量系统。
❖从整体看,能量是有限的。
如果以某种方式释放了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
如果释放能量的某一途径受阻,它就寻找阻力最小的另一条途径释放。
❖因此,如果自我必须耗费大量的能量控制本我,那么它几乎没有剩余的能量有效地执行其机能。
2、虽然,人类的行为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简化到共同的能量形式,并且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即寻求紧张的减弱或者能量的释放。
人类行为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一种无紧张状态。
3、人类行为受本能驱动。
各种本能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4、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性是恶的。
❖结果一:人类的科学活动、文学艺术乃至于全部文化的产物,都是本能(特别是性和攻击)能量的表现,是由于性和攻击本能不能直接表现的一种结果。
❖结果二:本能能量的释放与社会限制的冲突的另一种结果则导致人的痛苦和精神病。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进步的代价是人类的痛苦、快乐的丧失和罪恶感的增多,甚至值得放弃文明而返回到原始状态。
自我防御机制一般都有两个特点:(1)它们都是无意识的,即个人通常都是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的;(2)它们都是伪造或曲解现实的,以防止本我的冲动。
它们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具有与现实脱离的特性。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以无意识为核心的脑解剖模型,在后期,他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型。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也被称为精神或心理生活。
(一)脑解剖模型:脑解剖模型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1、意识(1)意识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所组成。
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
(2)意识的内容是不断改变的,有些意识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而大多数则是从底层升上来的。
(3)意识处理的信息占有很小的比例。
2、前意识(1)我们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
(2)前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充当稽查者,其工作是除去不合适的无意识内容,并把它们压回到无意识中去。
3、无意识(1)是指个人不可能觉察到的心理现象。
(2)但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
(3)弗洛伊德不是首先提出无意识者,但他是最先详细研究无意识的本质并强调它的重要性的心理学家。
这也说明精神分析之前所有心理学理论之间的主要区别。
(4)无意识是人的精神机构中最初级、最简单、最低级、最基本的因素,也是一种被压抑的强大的内驱力,具有一种努力进入意识状态的冲动。
它只遵循快乐原则。
(5)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其来源少部分是由意识压入的,绝大部分是从未意识到的。
(6)了解无意识的东西。
(二)结构模型1、本我(1)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2)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3)本我消除紧张的途径有两条:反射行为和愿望满足(包括想象和梦)。
(4)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
2、自我(1)自我是在生命的头两年里,由于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发展起来的。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3)自我部分在意识中,部分在无意识中。
3、超我(1)超我是儿童到了大约5岁时开始形成的。
(2)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3)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掌管惩罚,来自儿童受惩罚的内化了的经验;自我理想――掌管奖赏,来自儿童受奖赏内化了的经验。
(4)没有充分建立起超我,会导致对不道德行为或罪恶行为的缺乏内控;但是如果超我过于强大,又会形成道德焦虑,也不利于心理健康。
(5)超我部分在意识中,部分在无意识中。
总结: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能量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系统中的不同分布。
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取决于能量在人格结构中的分布情况。
治疗的目的和方法(治疗观)❖1、治疗的目的在于建立内在心灵的协调,以扩展个人对本我力量的觉知,减少对超我要求的过分顺从并加强自我的力量,从而达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动力平衡。
成功的治疗能释放自我压抑冲突时消耗的能量。
能量一旦释放,病人就能过上快乐、正常的生活。
❖2、分析师的治疗就是要了解患者怎样以压抑来处理冲突,把不被接受的欲望压入潜意识中,从而帮助患者把压抑的想法带到意识层面来,使患者能洞察现有症状与长期压抑的冲突之间的关系。
❖一旦患者能够从压抑(大部分是童年期形成的)中解脱出来,就表示治疗已经发挥了功效,心理疾患已经治愈。
❖3、精神分析疗法不仅要消除个别症状,而且对整个人格也要进行重组,从而达到弗洛伊德所说的提高个人的爱和工作的能力。
❖但治疗要花费很长时间(至少好几年,每周一至五次会谈);患者也必须要有较强的言语能力、很强的治疗动机以及能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的经济实力。
❖4、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自由联想、梦的解释以及移情技术。
❖我们治疗师所属的传统不但可以追溯到心理治疗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和荣格,追溯到他们的先辈尼采、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还可以追溯到基督、佛陀、帕拉图、苏格拉底、盖伦、希波克拉底,以及所有其他伟大的宗教领袖、哲学家和医生。
所有这些人关注的救护着的是人类的绝望。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理论阿德勒:创造性自我;自卑情结创造性自我创造性自我,指个体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自己人格的能力。
创造性自我是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
它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生活的主角、创造者及艺术家。
在追求自己有意义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在西方心理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行为不完全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人格心理学家。
霍尔等人把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成为“作为人格理论家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
自卑情结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
荣格:阴影原型;集体潜意识阴影(或阴暗自我)阴影是人格中最隐蔽最深奥的部分,即黑暗自我。
与弗洛伊德的本我相似,它在人类进化史中具有极深厚的根基。
它是我们精神中与低等动物共有的部分,包含人类远祖具有的一切兽行冲动在内。
容格认为,阴影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的也是最危险的一个,它是人身上最好的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
必须发展一个强大的人格面具来对抗阴影。
人格面具成功地压抑了人格中动物性的一面,就可以使人奉公守法和变得文雅。
但这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因为这将削弱人的创造精神和生活活力。
削弱他的强烈情感和深远的直觉,使人变得浅薄和缺乏朝气,人格变得平庸苍白。
如果,个体的自我和阴影亲密和谐时,自我引导生命力从本能中释放和辐射出来,他就会感到充满活力,意识的领域开拓了和扩展了,精神活动也变得生气勃勃了。
容格与弗洛伊德不同,他认为不是要消灭阴影,而是要认识和利用阴影。
因此,在容格看来,阴影的动物性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不利用自己的阴影的人容易变成忧郁和毫无生气的人。
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容格理论中最大胆、最神秘、并引起最大争议的概念。
理解集体潜意识就理解了容格理论的最核心部分。
集体潜意识是遗传下来的东西,为集体所共有的潜意识。
它是人格中最深、最不易碰触到的层次。
在荣格看来,如同我们每个人在个人潜意识里积累并存放所有个人记忆档案那样,同样人类集体作为一个种族,也在集体潜意识里存放着人类和前人类物种的经验。
集体潜意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共同的。
霍尼神经症的起因(神经症起因理论)霍尼提出的神经症倾向,其实就是个人的自我障碍以及个人与他人关系的障碍而导致的人格障碍。
霍尼认为文化因素对常态行为和神经症行为的形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霍尼除强调人格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外,还提出了基本焦虑论用来解释人格的发展和异常。
霍尼认为,神经症是由紊乱的人际关系而产生的;神经症行为的萌芽起源于早期的亲子关系。
象阿德勒一样,她认为儿童相对于强壮的父母来说,是以一种无能感开始生活的。
儿童有两种基本需要,即安全和满足,儿童的这两种需要要得到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
霍尼把儿童寻求安全和满足的需要,看作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儿童的无能状态,不一定就产生心理障碍。
儿童的无能和自卑只是产生神经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关键在于父母对儿童的态度。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有两种类型:(1)给儿童以真正的爱和温暖,满足其安全需要;(2)对儿童冷漠,厌恶甚至憎恨儿童,使儿童的安全需要受挫。
在前一种情况下,儿童正常发展;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会引起神经症。
因此,霍尼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决定人格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
霍尼把父母破坏儿童安全需要的行为称为基本罪恶(basic evil)。
例如,父母对儿童的敌视、冷淡、拒绝、不公正的惩罚、嘲笑、不许孩子和其他人接近等等。
父母对孩子采取这些方式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的神经症。
如果父母多次运用一种或多种上述方式对待儿童,儿童就会产生一种基本敌意(basic host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