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脉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与防治ppt

冠脉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与防治ppt


心绞痛 冠脉正常
急性/不稳定性 心绞痛
劳力型心绞痛/混 合型心绞痛
血管痉挛性 心绞痛
稳定型MVA
静息心绞痛 单次发作 反复发作 逐渐恶化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 血栓导致的心绞痛
急性/不稳定型MVA
CMD的诊断
目前,CMD的诊断要求如下: 冠脉造影排除心外膜冠脉异常 获得CMD的客观证据(如果可能,取得心肌缺血的证 据) 临床线索:劳力性胸痛持续数分钟,对硝酸酯类药物无 反应或反应很慢 在潘生丁或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中诱发出心 绞痛及ST段压低,但无相应的室壁动度异常,高度提示 微血管来源的症状
Recommendations
Class Level
推荐行运动或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试验以明确是否
有与心绞痛及ST段改变相关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Ⅱa
C
行经胸多普勒超声观察LAD血流,并测量静脉给予
Ⅱb
C
腺苷后的舒张期冠脉血流,从而评估冠脉血流储备
如造影发现冠脉正常,可考虑冠脉内给予乙酰胆碱
及腺苷,并应用多普勒测量评估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 Ⅱb
冠脉微循环的临床特点
Herrmann J,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2) 33, 2771– 2781
1967
Likoff等首 次描述了心 电图有心肌 缺血表现但 冠状动脉造 影正常的心 绞痛病人, 并提出冠脉 微循环失调 的可能
CMD的概念起源及认识
冠脉微循环的病理生理特点
直径<40μm的小动脉通过心肌的代谢活动来调节,代谢 增加引起小动脉的舒张,从而导致40-100μm的小动脉内 压力下降及肌源性扩张,而后者又引起上游血流增加从 而引起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
内容
1
CMD的定义
2
CMD的发病机制
3
CMD的临床特点
4
CMD的治疗
冠脉微血管功能失调的定义及预后
负荷试验阳性
针 对

急性冠脉
状 治
综合征

心衰 左室EF保留
QTc延长及 心律失常?
Herrmann J. et al. Trends Cardiovasc Med2015;25:104-6.
冠脉微循环病变的治疗
BBs: HR及心肌收缩力 硝酸酯: 前负荷 CCBs: HR及心肌收缩力 依伐布雷定: HR ACEI: 冠脉阻抗 L-精氨酸: 冠脉阻抗
冠脉微循环的病理生理特点
前小动脉属于心外膜(心肌外)血管,对于剪切力及血 管内压力产生反应,从而保持远端小动脉床足够的灌注 压,前小动脉负责约25%的冠脉血管阻力 小动脉是真正意义上的冠脉循环心肌内调节成分,它们 负责约55%的冠脉血管阻力
冠脉微循环的病理生理特点
小动脉按照直径及其张力调节的机制通常又分为两类, 直径100-200μm的小动脉属于内皮依赖性,将血流相关 的刺激转换成为血管舒缩反应,即血流增加引起血管舒 张,反之亦然 直径40-100μm的小动脉主要通过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牵张 受体对管腔内的压力变化产生反应(肌源性控制),即 当管腔内压力增加时收缩,降低时舒张
稳定型原发性MVA的治疗
短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约50%病人的症状 (Kaski JC,et al.) 冠脉内给予硝酸酯并不能影响冠脉慢血流(SCF),提示 在慢血流的病人中硝酸酯作用有限(Mangieri E, et al. 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96;37:375–381 )
冠脉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与防治
—冠心病治疗的微时代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曲海燕
背景
在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并行有创冠脉造影的病人中,至少 10%-30%没有发现冠状动脉疾病(Farrehi PM,et al.and Bradley SM, et al.) 其中,多达50%-65% 的病人被认为有冠脉微循环功能失 调(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CMD), 即 微血管心绞痛(Reis SE, et al. and Geltman EM, et al.)
冠脉微血管功能失调(CMD)的典型定义是当从休息 到应激状态时由于小动脉扩张受损导致血流增加不足 有CMD的病人临床预后较差,如较高的住院率、心血 管不良事件增加包括猝死、心梗、心衰及冠脉再血管化
微血管功能失调的预后
Coronary Flow
Reserve
Years follow-up
Petersen JW,Pepine CJ。Trends Cardiovasc Med2014 Nov 7;
尼克地尔: 微血管扩张 氨茶碱: 小动脉扩张 Rho激酶: 平滑肌细胞收 缩
TMZ: 脂肪酸氧化 雷诺嗪: 抑制脂肪酸氧化及 钠通道 尼克地尔: 鸟苷酸环化酶
G. Guarini et al. /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44 (2014) 283–302
稳定型原发性MVA的治疗
经皮再血管化之后(PCI & CABG)
发病机制
内皮功能障碍 平滑肌功能障碍 血管重塑
血管重塑 NO释放受损 微血管周围的纤维化 周围压迫(如高心病)
狭窄远端的前小动脉收缩或毛细血管征募, AMI相关者早期与缺血相关,晚期与再灌 注损伤、斑块碎屑堵塞及无复流相关
1/3的病人有新发心梗证据-管腔堵塞
Herrmann et al.
冠脉微循环病变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Primary microvascular angina ,MVA):指那些有心绞痛发作但没有伴随明显的 心脏或全身性疾病,提示CMD是引起症状的唯一原因 这种命名方式用来与伴发于特殊疾病的MVA来区别,后 者可以命名为继发性MVA 临床通常用排除法来诊断 包括不同病理生理机制的患者群
微血管功能失调的预后
Coronary Flow
Reserve
Petersen JW,Pepine CJ。Trends Cardiovasc Med2014 Nov 7;
CMD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
结构性
功能性
血管外
管腔阻塞 血管壁渗出
及/或重构
血管周围纤 维化
内皮功能失 调
平滑肌细胞 功能失调
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
周围压迫 舒张期充
盈时间减

非阻塞性CAD性胸痛 -CMD vs 其他胸痛原因
微血管性心绞痛 胃食管反流疾病 肌肉骨骼性胸痛 X综合症 Y综合症(冠脉慢血流) 冠脉痉挛 无复流现象
除阻塞性冠心病以外的胸痛原因
心包痛
肺脏
骨骼肌肉 性
疼痛感觉 异常
不包括阻塞 性冠心病的
冠脉微循环导致的新发的或恶化的心绞痛
发作时间延长,静息发作或轻微活动诱发
心电图提示NSTE-ACS,但CAG正常
心肌标记物轻度增高,如TNI
排除心外膜冠脉痉挛及短暂血栓形成
冠脉微循环病变的临床表现
伴有ST段抬高的原发性MVA 少数情况下,散发的广泛的小冠状动脉强烈收缩或痉挛
C
赖性冠脉血流储备,并检测微循环/心外膜冠脉的痉挛
冠脉微循环病变的治疗
为经验性治疗,原因是 对于其发病原因的理解有限 治疗性试验的结果是非结论性的,因为病人选择的差异、 样本量小、设计缺陷、缺乏CMD改善的客观证据
CMD的机制及结果-概念说明

血管外机制



血管功能改变


血管结构改变
CMD
心绞痛 慢性,稳定性
阻塞性冠心病与CMD造成心肌缺血的不同
Lanza and Crea. Circulation. 2010;121:2317-2325
阻塞性冠心病的心肌 缺血涉及到供血血管 相关的所有区域,导 致区域性收缩减低
而CMD所致心肌缺血 呈点状分布于心肌, 因为其相邻部位为正 常收缩功能的细胞, 导致收缩功能异常的 探查困难,而且这种 缺血更容易发生于心 内膜下
Camici and Crea CMD的临床分型
类型 特征
不伴有结构 I型 性心脏病或
瓣膜病
伴有结构性 II型 心脏病或瓣
膜病
I 医源性 V型 心脏移植后
临床表现
X综合征,继发于心血管危险 因素
HCM, DCM, 淀粉样变, 高血 压性心脏病, 主动脉狭窄
稳定性心绞痛 Takotsubo心 肌病
1973
Kemp首次使 用了“X综合 征”这一术 语
2013
1988
Cannon 和 Epstein提出 了“微血管性 心绞痛”
1997
ESC稳定性 心绞痛指南 :“心脏X综 合征”被列 入
ESC稳定性冠 状动脉疾病指 南:“微血管 功能障碍”正 式成为冠心病 发病机制之一
首次将微血管病变的位置提升至冠心病的基 本发病机制之一,而在这之前的版本里粥样 硬化斑块被认为是导致冠心病的最常见原因
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肌缺血 导致左室功能减低 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
冠脉微循环病变的临床表现
微血管变异型心绞痛 Mohri et al等1998年报道部分静息心绞痛病人(有时劳
力可诱发) 短暂跨壁心肌缺血-ST段抬高 CAG正常 冠脉内注入乙酰胆碱可复制心绞痛及ST段抬高,但心外
由于症状是劳力诱发的,故β受体阻滞剂是首选,特别 适合于高交感活性的病人(如静息或低体力活动心率快 者),在一个小型研究中优于硝酸酯及钙拮抗剂(Lanza, GA, et al.) 钙拮抗剂和硝酸酯类在临床试验中的结果有争议,对于 β受体阻滞剂不能控制症状者有所帮助
稳定型原发性MVA的治疗
然而,对于诱发心绞痛的阈值非常多变者,非二氢吡啶 类(甚至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以作为一线治疗 微血管上缺乏L型钙通道,主要为T型钙通道 特异性T型钙通道阻滞剂咪拉地尔改善冠脉微循环功能及 心绞痛症状,但因严重的药物相互左右产生致死性不良 反应而撤市(Beltrame JF,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4;44:57– 6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