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传统与文化》教学计划一、教学目的: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最为突出,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
本套教材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文化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分析:本教材共有十个单元,一学年的教学任务,每学期学习五个单元包含“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音乐舞蹈”和“书法艺术”、“绘画艺术”、“诗词诵读二”、“传统服饰”、“历代文学”、“齐鲁文人”、“姓氏称谓”十个单元。
“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诗词诵读二”等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知情。
“齐鲁文人”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
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单元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注意问题: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学习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蒙书特别适合于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从小养成敦厚善良、孝亲敬长的良好品质。
对于从未接触过经典的成年人,同样需要补上启蒙教育课,和孩子一起成长。
1《幼学琼林》(一)一、导课,激发学生诵读《幼学琼林》的兴趣:“读了《幼学》走天下”,这是前人学习运用《幼学琼林》的经验之谈。
二、初步了解《幼学琼林》:1、《幼学琼林》的作者是谁?(明程登吉)2、《幼学琼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传统启蒙教材中极好的一部读本,一知识传授为主,缺少说教;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形式灵活自如,两两对偶)三、初读《幼学琼林》(一),领会大意。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乃皓魄之精华。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
1、师范读;2、生自读。
3、指生读。
4、结合注释,领会大意。
不要求必须掌握。
5、小组交流:混沌的宇宙,元气一经开辟,天地阴阳便有了定位。
轻清的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浊的部份凝结在下面便形成了地。
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并称为七政。
天、地和人合称为三才。
太阳是众多阳气的宗主,月亮是太阴的精华象征。
长虹又称为螮蝀,是天地之气交汇浸淫而形成的;月宫里的蟾蜍,是月亮的精华所凝聚而成的。
风将要扬起的时候,石燕就成群的飞起;天将要下雨的时候,商羊(一足鸟)就会出来飞舞。
盘旋屈曲的狂风,仿佛弯曲的羊角,闪烁的电光划破长空,如同雷神挥动着鞭子;青女是主管降霜的神灵,素娥就是嫦娥,也是月亮的别名。
雷部里行动敏捷且能迅走如飞的鬼叫做律令,专管雷雨推车的女孩叫做阿香。
6、试着背一下。
四、拓展活动:查一查:在远古时代,科学不发达,对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人们还无法给出科学的解释。
于是,古人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具有超凡能力的神,与这些神有关的故事,就成了神话故事。
请查一下,还有哪些你感兴趣的神话故事?,讲给父母听。
2 《幼学琼林》二一、复习导课:1、谁能把《幼学琼林》一背给大家听?(背不过的看书即可)2、齐读一遍。
3、背过的一齐背一背。
二、学习《幼学琼林》二学生自由读。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
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日衣钵真传。
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
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同位接读,正音。
本文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师生)开火车检查朗读情况。
小组交流,初步领会大意。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想说哪句说哪句。
小结。
熟读,试背。
四、展示背诵情况。
五、这节课的选文中,你能找出几个成语来?查阅资料,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3 《幼学琼林》三一、复习一、二两课,导入新课。
1、自由读1、2两课,加深印象。
2、齐背。
二、学习《幼学琼林》三1、默读,本篇是关于什么内容的?(朋友宾主)2、什么是朋友?朋友分几种?3、说一说,你一想最深刻的的朋友?4、本篇中举了哪些名人为例?5、自由读,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
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
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6、全班交流:1)我读懂了这一句:2)我通过这一句,想到了…….3)我懂得了……7、再读全文,试着背诵。
三、同位互背,看谁背得快。
四、拓展活动:下面几句古人交友待人的名言,让我们熟记在心!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第二单元诗词诵读(一)目标:走进这一单元,让我们体味杜甫的万千愁绪,慨叹陆游的激越豪情,倾听欧阳修的思乡新曲,感受李白的激情豪迈,体会李煜的悲愁悔恨,欣赏苏轼的超然达观。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一)学习目标:通过诗词诵读进行阅读积累,拓展学生的文学,增加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了解,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4 古诗二首(一)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激情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二、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三、赏析文本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生命是短暂的。
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四、自读“故事链接”:《六一居士》(二)书愤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了解诗歌大意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