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0-血液循环-心脏病运动治疗
10-血液循环-心脏病运动治疗
减少心肌氧耗量
3. 其他效应
改善脂代谢 改善糖的代谢,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少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纤溶酶活性(预 防血栓形成) 减轻肥胖,从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增 强
另外,运动可消除情绪紧张和抑郁,增加 病人生活的信心和兴趣。
冠心病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都具 有很高的相关性。通过运动可预防和治疗 其他疾病。
总之,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 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实验
1. 改良Bruce递增负荷运动试验(跑台)
级别 时间(min) 速度(km/h) 坡度(%)
1
3
2.7
0
2
3 4 5 6 7 8
3
3 3 3 3 3 3
2.7
2.7 4 5.5 6.8 8 8.9
5
10 12 14 16 18 20
⑶ 增进心肌的功能:
运动可致生理性心肌肥大,从而增加休息和运 动时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增加心肌的收缩 力,其原因是由于后负荷(动脉血压)减少和 生理性心肌肥大所致。
⑷ 增加心肌电稳定性:
运动训练可减轻运动时心肌的局部缺血 减少安静和运动时血浆儿茶酚胺的水平,从而 增加室颤阈值。
post-rehab A
pre-rahabAR
post-rehab AR
BL(mmol/l)
两组患者康复前后RPP随运动强度的变化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静 安
pre-rahabA
post-rehab A
pre-rahabAR
post-rehab AR
9
3
9.7
22
12导心电监测ST段的变化作为判定心肌缺 血程度的依据。 测定实验前及实验中每一级负荷最后1分钟 血压、RPE、血乳酸;每30秒记录一次HR。 由整合代谢分析中提取每30秒时的VO2、每 分钟静息通气量VE、呼吸商RQ;
测定运动前、运动负荷完成即刻心脏泵功 能指标。
2.运动试验时监测的指标
具体形式应该多样化
(三)运动频率和时间
每周3~5次。
每次≦60分钟,其中包括前后分别10分钟的 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
(四)注意事项及微调
密切关注病人状况; 嘱其做好运动或劳动日记; 及时汇报自我感觉的不适状态
………
据实际状况随时调整运动处方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形式对冠心病患者心肺机能和运动能 力的影响. 方法:将44名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有氧练习组(A 组)和有氧加力量练习组(AR组);按处方进行12周的康复锻 炼.实验前、后改良Bruce递增负荷,采集HR、血压、VO2、 VE、SV、CO、EF,进行RPE及15 RM力量测试. 结果:康复后AR组安静时SV增加显著优于A组;Bruce递增 负荷运动持续时间延长,同等运动强度下RPE降低,AR组由 于肌肉力量的显著增长(P<0.01),其提高幅度更为明显. 结论:有氧加力量练习比单纯有氧练习能更明显地提高冠 心病患者的心肺机能;力量练习强度主要以%RM值及RPE 来控制,50%~60%15 RM强度的力量练习不会加重冠心病 患者心肌缺血现象,并可以提高其康复效果.
RPE
主观体力感觉、 自觉劳累分级
——瑞典生理 学家冈奈尔· 鲍格 (Borg,1973)
RPE与工作负 荷高度相关
工作强度和自我 感觉的关系
具体评价方法
在运动场,放一块RPE木板,锻炼者在运 动过程中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来判断 疲劳程度。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指出自我 感觉是第几号,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
⑵ 血管贮备力增强:
运动训练可致肌肉内毛细血管数增加; 运动训练后血管舒张功能增强
血管内皮可产生内皮舒张因子(EDRF),参与心血 管功能的调节
运动后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 造成心脏负荷降低,心功能改善。
(3)肌肉泵功能
运动时肌肉对血管的挤压起到“肌肉泵”,回 心血量增加,每搏量增加
四.效果观察
两组患者康复前后RPE随运动强度的变化
17 16 15 14 13
RPE
pre-rahabA
post-rehab A
pre-rahabAR
post-rehab AR
12 11 10 9 8 7
) 止 (终 末 六 级 末 (终 末 中 末 中 末 中 静 末 级 级 级 级 级 级 安 级 止 )
RPE12、13级相当于60%VO2max左右 RPE16相当于90%VO2max左右 大部分参加锻炼者的运动强度应在12--16之间。 在开始训练阶段,锻炼者可掌握运动中心率和RPE 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运动中可用RPE来调节运动 强度。 15级计分表的计分乘以10约等于该用力水平的 心率。如;13级的心率约等于130次/分。
RPP(beats.mmHg/min/kg)
末
末
末
末
)
级
级
级
级
止
一
二
三
四
终(末级五六级末
(
终
止
)
两组患者康复前后运动时间和恢复时间的比较 运动持续时间 恢复时间
800 700
时间(s )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pre-rehabA post-rehabA pre-rehabAR post-rehabAR
一
二
二
三
三
四
四 五
级
两组患者康复前后HR随运动强度的变化 pre-rahabA 140 130
HR(beats/min)
post-rehab A
pre-rahabAR
post-rehab AR
120 110 100 90 80 70
一 级 末 二 级 中 二 级 末 三 级 中 三 级 末 四 级 中 五 级 末 (终 止 ) 六 级 末 (终 止 ) 四 级 末 安 静
据上述指标,当出现心肌缺血加重到一定 标准时(参考:美国运动医学会提供的运 动实验停止标准),应该立即停止试验。 寻找运动终止时的心率(症状限制性心 率),作为运动过程的极限心率,运动终 止时的RPE、血压、血乳酸等指标作为运动 锻炼的最大强度指标。 (注:受试者为恢复Ⅲ期冠心病患者)
终止试验的标准 1.吸氧量 在最大强度运动试验时已达到最大吸氧量。 2.心率 15岁以上受试者,进行最大强度运动试验时, 心率达到100%最大心率,即220-年龄。最多不超过 210-年龄/2。进行次大强度运动试验时,心率达到 85%最大心率,或195-年龄。 虽未达到上述吸氧量 或心率,如出现以下症状,也必须立即终止试验。 3.症状 出现气急、呼吸困难、紫绀、头晕、耳鸣、 恶心、胸闷、绞痛、极度疲劳、严重跛行、身体摇 晃、步态不稳、意识不清、面部有痛苦表情、面色 苍白、出冷汗等。 4.运动中心率 运动负荷不变或增加时,心率下降超 过10次/分。
两组患者康复前后BL随运动强度的变化 pre-rahabA 4.2 4 3.8 3.6 3.4 3.2 3 2.8 2.6 2.4 2.2 2 1.8 1.6 1.4
一 级 末 二 级 中 二 级 末 三 级 中 三 级 末 四 级 中 五 级 末 (终 止 ) 六 级 末 (终 止 ) 四 级 末 安 静
心血管疾病的运动疗法
一.运动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及机制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防治作用的机制可归纳 为三方面,即中心效应,周围效应,及其 他效应。
1.中心效应
⑴ 维持或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延缓冠脉粥样硬化 增加冠脉侧枝循环,增加冠脉直径 改善心肌的血液灌注和分布。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其 它周围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 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 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 冠状动脉形态的论断方法,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
三. 运动处方设计
(一)强度设计 取最大心率储备的60-85%为运动适宜 心率。 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
在健康人,最大心率=220-年龄 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大心率=峰值心率 HRpk :峰值心率(极限或症状限制性运动)
160 HRpk 140
HR(beats/m in)
85%HRpk 70%HRpk Optimal aerobic training zone
RM值
1RM:肌肉尽最大努力收缩,某动作只能完成1次就
达到力竭。 n RM:肌肉尽最大努力收缩,某动作完成n次达到 力竭。 n值越大,力量练习的强度越小。
练习者不同或练习的目的不同采用的强度范围 不同
冠心病患者采用:15-20RM强度,60-80%n的模式
(二)运动形式
有氧运动+低强度力量练习
课堂作业
年龄65岁的恢复Ⅲ期冠心病患者,安静心率 为85次/分,在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时,当心 电图任意导联出现ST下降>2mm时心率为 128次/分,请计算其进行康复锻炼时靶心率 的控制范围。
心率(HR) 血压(BP) 血乳酸(BL) RPE 气体代谢指标
通气量(VE) 摄氧量(VO2) 二氧化碳呼出量(VCO2) 呼吸商(RQ)
心脏泵功能指标(SV、CO、CI、EF、每搏功)
RPE (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