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M3/亩 •200
•“单位”要统一

计 •0
划 湿 润 土 层 储 水 量 •M3/亩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4 月•出苗
•5
•6
•7
•8
月 •幼苗 月 •结蕾 月 •结铃 月
•9 •吐絮月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渗 入 土 层 的 降 雨 量
•棉花
•生育期
•计划湿润 层深度
•幼苗期 •0.3~0.4m
•现蕾期 •0.4~0.6m
•开花结铃期 •0.6~0.8m
•抽穗期 •0.6~0.8m
•吐絮期 •0.6~0.8m
•灌浆期 •0.8~1.0 m
• •
•玉米
•生育期
•计划湿润 层深度
•幼苗期 •0.3~0.4m
•拔节期 •0.4~0.5m
•现蕾期
•60~70% •拔节孕穗
期 •60~70%
•返青-拔节期 •拔节期后
•60~70% •70~80%
•开花结铃期 •成熟期
•70~80% •抽穗开花期
•70~75%
•55~70%
•灌浆成熟 期
•70%左右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各种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各种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M3/亩 •200
•ET •P0

计 •0
划 湿 润 土 层 含 水 量 •M3/亩
•K •Wr

•m1
•m2
•Wmax
•Wmin
•m3 •m4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4 月•出苗
•5
•6
•7
•8
月 •幼苗 月 •结蕾 月 •结铃 月
有关,为:
•(m3/亩)
•(m3/亩)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所需 基本资料的收集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作物允许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范围 ➢有效降雨 ➢地下水补给量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H
• 计划湿润层:
–计划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它是变化的,它随作物根系活动层深度、土壤、地
•M3/亩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400

需 水 量
•M3/亩 •200
•ET •P0·

计 •0
划 湿 润 土 层 含 水 量 •M3/亩
•K •Wr
•Wmin
•Wmax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4 月•出苗
•5
•6
•7
•8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有效降雨入渗量 P0
P0=P-P地表径流-P渗
P为设计降水量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有效降雨入渗量 P0
• (1)设计降水量
–对当地多年降水资料进行频率分析,按25%、50%、 75%的降水保证率(指多年期间降水量能够得到充 分满足的机率,与"灌溉设计保证率"类似)选定三 个降水典型年,根据典型年中的降水量、降水分布 情况,设计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降水量及其出现的 时间。
•H1 •H2
••WW•r
r
•W=Wt-W0
•W•0•+•P•0•+•M•+•K•+•W•r•- •E•T=•W•t
•或:
•上式单位: mm或m3/亩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 为了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任何 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必须 经常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通常要求不小于允许的最小储水量Wmin和不 大于允许的最大储水量Wmax。
–如果由于作物耗水,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 降低到或接近Wmin时,即需要灌溉。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每次灌溉的水量或灌水定额 m
•( • 单位:H为米,含水量以占土体体积计。 m) •( • 单位:H为米,含水量以占干土重计。 m) •( • 单位:H为米,含水量以占空隙体积计。 m)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2020/12/8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一、什么叫农作物的灌溉制度
When and how much • 指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
(1)、灌水日期(2)、灌水定额(3)、灌溉 定额(4)。 • 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 灌水量; • 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月 •幼苗 月 •结蕾 月 •结铃 月
•9 •吐絮月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渗 入 土 层 的 降 雨 量
•M3/亩
第八步 绘制计划湿润层 实际储水量曲线W
由W0逐旬减去(ET-Wr-K),(作平行线), 遇到有降雨时,加上降雨量。 当W接近于Wmin时,进行灌溉。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400

需 水 量
•9 •吐絮月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渗 入 土 层 的 降 雨 量
•M3/亩
第五步 绘制地下水补给量K曲线
•M3/亩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400

需 水
•ET

•M3/亩 •200

计 •0
划 湿 润 土 层 含 水 量 •M3/亩
•K •Wr
•Wmin
•Wmax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冬小麦、棉花和玉米各生育阶段要求的土壤适宜含水量
•冬小 麦
•棉花
•玉米
•生育期
•土壤适 宜含水量
•生育期
•土壤适 宜含水量
•生育期
•土壤适 宜含水量
•出苗期 •稍>70% •播种期 •>70% •播种期 •60~80%
•分蘖期 •稍>70% •苗期 •55~70% •苗期 •55~60%
•越冬期
•70%左右
•9 •吐絮月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渗 入 土 层 的 降 雨 量
•M3/亩
生育期的总灌溉定额
• 统计生育期的灌水次数、各次的灌水定 额和灌水时间
•孕穗期 •0.5~0.6m
•抽穗期 •0.6~0.8m
•灌浆期 •0.8m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土壤适宜含水率
• 随以下因素而变化
–作物种类(耐旱作物和品种、水稻等) –生育期的需水特点(棉花、果树RDI) –土壤性质 –含盐状况 –需通过试验确定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土壤适宜含水率
• 由于田间作物需水的持续性及农田灌水或降 雨的间歇性,计划湿润层内的土壤含水量不 可能经常维持在最适宜含水量水平,为了保 证作物生长,应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适宜的 上限(θmax )与下限(θmin )之间。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三、确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 有以下三种方法:
– 总结群众丰产经验(生产实践法) – 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试验法) – 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理论分析法)。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1. 总结群众丰产经验
• 群众多年丰产实践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 的重要依据。
• 根据不同干旱年份、不同生育期的调查 资料分析制定
•K •Wr
•Wmin
•Wmax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4 月•出苗
•5
•6
•7
•8
月 •幼苗 月 •结蕾 月 •结铃 月
•9 •吐絮月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渗 入 土 层 的 降 雨 量
•M3/亩
第七步 绘制有效降雨量P0累积曲线
P<5mm 5mm<P<50mm P>50mm
a=0 a=0.8-1.0 a=0.7-0.8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地下水补给量 K
• 借毛管力作用上升到作物根区被作物利用的水量 • 影响因素:地下水埋深、土壤性质、作物种类
(根系)等有关 • 试验资料:
–内蒙古:地下水埋深1.5-2.5米时,K=40-80m3/亩 –河南:安徽(下表)
•M3/亩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400

需 水
•ET

•M3/亩 •200
•Wr

计 •0
划 湿 润 土 层 含 水 量 •M3/亩
•Wmin
•Wmax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4 月•出苗
•5
•6
•7
•8
月 •幼苗 月 •结蕾 月 •结铃 月
•Wmin
•Wmax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4 月•出苗
•5
•6
•7
•8
月 •幼苗 月 •结蕾 月 •结铃 月
•9 •吐絮月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渗 入 土 层 的 降 雨 量
•M3/亩
第四步 绘制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
而获得的水量
第三部分作物灌溉制度
有效降雨入渗量 P0
• (2)有效降水量的计算
–有效降水指能被田间作物有效利用的 当地降水。一般认为小于5mm的降水对 作物无实际意义,为无效降水;降水 过大将产生径流和深层渗漏,此两者 也为无效降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