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忻州的民俗与方言

忻州的民俗与方言

忻州的民俗与方言忻州.108忻州的民俗与方言(2013-06-02 17:05:35)转载▼忻州.108忻州的民俗与方言民俗种类忻府区从古自今的民俗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里例举最主要的说明。

1、供奉神祀供奉神祀是忻府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每到主要节日尤其如此。

这显示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天地的敬畏之情。

常见的神祀有如下几位:灶王爷老百姓认为是家神,自己的吃饭离不开他,因此也和他最接近,供奉他的此数也比其他神灵要多。

老百姓认为他是腊月二十三晚上离去到天宫,除夕晚上才回来,一走七日。

他上天的目的和活动当然是“上天言好事,回宫见吉祥”。

财神爷老百姓一般都生活不富裕(当然富裕的希望是更富裕),因此希望通过供奉财神爷而得到其庇佑,赚的银钱。

因此他们在逢年过节首当其中的是要供奉财神爷。

在过年的初一、初二凌晨还要专门接财神,举办一个小型的仪式。

对联则一般写着:“天下财源主,人间福禄神”。

天地爷民间认为最高的神,老百姓特别敬畏。

总是设在院中最显要的地方,并书对联“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

土地爷农村的必供之神,一般设在一进院门到照壁上。

在照壁上建一个神龛,里面摆上陶制的土地爷。

两侧的对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马王爷农村过去是为牲畜而写。

对联是:牛如南山虎,马似北海龙。

大仙爷民间认为是主宰个人前程和命运的女神。

有的人家画有神案。

一般在家里清净的地方供奉。

对联是:恭敬神如在,虔诚圣有灵。

供奉牌位一般在过年过节或者举办喜事的日子里,都要供奉牌位。

如在儿女婚嫁时一般摆设牌位,每一牌位代表一种神灵,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中央勾陈神、东王公、西王母、南朱雀、北元武、左青龙、右白虎、喜神、土神、值年太岁、本命星君及空中过往一切神灵等,其中喜神为婚嫁的主角。

2、扶梁谢土扶梁盖房是忻府区农村老百姓的一件大事。

到房屋立架或打顶这天,亲朋好友蒸上喜桃、带上香烛纸马前来庆贺,现在多带钱或者烟和酒。

扶梁要请先生看好日子。

扶梁这天,木匠师傅将所有大梁、檩柱都安装好,,只剩一根中檩等待举行扶梁仪式。

这根中檩是一条直留滚圆的好木料,正中要贴上事先画好的阴阳八卦图,图中间钉一双五色彩线系好的红筷子和木制的药葫芦儿。

中檩两端分别写上千年永固、万载遐昌的字样。

阴阳图的上方写上“天无忌、地无忌、日月无忌、四时无忌、百无禁忌、大吉大利”的字样。

下方写上立架的年、月、日、时。

新立架的房柱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如“基石奠定千秋业,柱正撑起万载梁”、“花开富贵人开眼,日上中天屋上梁”等。

中午时刻,(一般是12点到1点)中檩摆放好后,东家及亲友带来的寿桃及供品都摆放在前面的供桌上,房东烧香、叩头、焚黄表,然后把一壶酒浇在中檩上,称为浇梁。

亲友们则欢呼放炮,众人将中檩扶起,工匠吊上去安排妥当,仪式完成,大家一道喝酒。

谢土房子盖起后,就要在年终腊月的时候择日谢土。

主要是感谢神灵帮助,平安建房,并祝愿建成房后,全家平安。

一般是装上一斗谷(或者高粱、玉米)写上牌位,土公土母土子土孙及值年太岁,必须写上。

同时做几样素菜、几小碗小米捞饭,供于牌位之前。

在院门口贴上对联:吉日酬神迎万福,良辰谢土集千祥。

待到夜深人静之后,主人焚香叩拜,烧掉牌位,放炮,把杀好的整鸡埋入土中。

谢土后,全家人休息,不可乱走动。

三日内忌讳人借钱借物,也忌讳自家人花钱开销。

3、祭祖摆素在正月初一祭奠已经逝去的老人和先辈,写在素折上,放在桌子上,然后供以吃喝,叩头烧香。

一般是年三十的时候就要摆上,并放炮,俗称“安神”。

所谓“素”是活着的人给已去世的人写的信。

过了除夕以后就要送素,送的日子因地方而异。

庄磨、豆罗一带则是初二送素,城南乡的西张、紫岩等地则是初三送素。

此外,在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都要上坟祭奠先辈。

也是烧些纸钱,给送些吃喝。

4、婚嫁丧葬婚嫁过去忻府区在婚嫁方面是有所讲究的。

男女双方要经过议婚、订婚、再到男方花轿迎聘女方,即结婚等多个程序。

当然在结婚喜庆的当夜还有闹洞房的习惯。

现在这一切基本取消,只是订婚这一程序好像还很流行。

订婚这天,(一般是看下的日子),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钱物,包括买一些衣服和金戒。

虽是自由恋爱,但大多数也有媒人参与,说合,有时起一个见证的作用。

结婚一般是以举办事筵为标志的。

举办事筵的日子由男女双方大人共同确定。

一般是男方确定先举办后,女方即在第二天举办,俗称回门庆典。

丧葬忻府区民间对丧葬有严格的讲究,一般都要经过停尸、探丧、出丧、、埋葬、完坟等多个程序。

停尸即人刚死后放在已准备好的棺材中,老百姓俗称“停起了”。

一般在病人垂危之前,都要给理发、梳头、穿寿衣、袖内揣食物。

探丧也叫“过三天”。

死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傍晚,族人和好友前来烧纸祭奠,死者家属给前来祭奠者发孝布,临走时孝子在门口跪送祭奠者出门。

在第三天的傍晚,一般死者的至亲《俗称主啦)前来吊念,并与死者家属交换出丧意见。

死者家属一般会汇报死者死时的情况,并说出出丧的日期,征得至亲同意。

至亲一般会同意。

出丧又叫“出殡”,老百姓统称“发引”。

一般是在死者死后21内举行,俗称“三七”,实际中时间并不够21日。

当然举办的时间也是经过先生看下的,不是任由死者家属随意选定。

出丧时家人一般要请鼓手,要给死者做纸扎,给前来祭奠者备酒饭。

中午招待祭奠者完毕后,下午就要出殡。

由死者的孙子举引魂幡、孝子拄哭丧棒(一般是柳木)前面带路,后面其他亲朋好友跟上,臾棺材的人也随其后向墓地出发。

出村外后,一般女子就脱掉了孝衣,不去墓地,直接返家;男子则必须去墓地送终。

棺材进入墓地时,要在棺材上点蜡,俗称“照尸灯”。

孝子要在墓周围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并用手抓土扬入墓地,这时即可用土将棺材掩埋。

出丧后第二天的上午,孝子与众亲朋好友再次到坟前祭奠,培土,这就叫完坟。

以后就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日期,为其过一七、三七、五七、还有百天,以及头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都有近亲参加。

不过三周年与头周年、二周年不同,三周年一般认为就是“喜事”了,孝子也不哭了,还叫鼓手来庆贺,而对死者而言,孝子能给他平平安安给三周年,也是一种荣幸。

5、生日满月生日从古至今忻府区老百姓都有过生日的习惯。

一般对于过生日者而言,这天他的父母出生他,他是很高兴的;他也又多长了一岁。

一般这天他会高兴地盼望亲人们给自己过生日。

过去有钱些的人到60岁,要过60大寿,现在则是80大寿。

一般都要摆宴席,收寿礼,叫鼓手,甚至唱戏,请亲朋好友参加。

目的是为自己增寿,弄个喜庆。

满月孩子出生一个月后要过满月。

满月这天,新婚夫妇的大人们及近亲都要前来庆贺,一般都带有钱物。

过满月,还有说是过“姥姥家”的说法。

因为这天姥姥家的贺礼似乎更重。

6、岁时节日忻府区农村的岁时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天仓、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十年一、腊八、送灶等,此外各村还有自己独特的庙会节日。

下面分别叙之。

春节,是一年最为隆重的日子,又叫过年。

所有一年的事情都在年三十的时候要有个了结,打工的人们会在过年的时候,拿着工钱回来。

三十这天家家都要扫院、贴对联、垒旺火、挂灯笼、贴窗花、挂年画,晚上则是包饺子,现在年轻人则是看电视或打扑克,有的通夜,俗称“熬年”。

三十下午,要摆好素折,点上香蜡,放好供品,再放几个炮,迎接逝去的老人一同回来过年。

初一凌晨,就要早早起来迎接“喜神”,点旺火、放炮,庆贺新春。

之后接着就是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前来拜年的小孩“压岁钱”。

还有给水果糖、核桃、花生等零食。

成年人则喝茶抽烟,与长辈叙旧,互祝“过年好”。

这天一定要说吉利话,不可生气,以图一年的平安顺利。

十五,这是继过春节后又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也可以说是过春节的延续和高潮,民间有“没有过了正月十五,就没有过了年”这么一说。

与过春节相比,过十五更具广阔的社会性。

过春节一般是以各自的家庭为主,最多是亲戚来往;过十五则不同,一般都要以村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踩高跷、扭秧歌、敲锣鼓、点灯笼,放焰火等。

人们都聚在一起庆祝。

农村各家普遍都要挂起灯笼,从十四到十六,一夜不灭。

天仓正月十五过完后,为祈祷今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农村还有过天仓的习俗。

目的是祭奠“天仓星”,让今年给大家个好收成,让大家的粮仓满满,丰衣足食。

天仓又分为小天仓和老天仓两个。

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

过天仓的这天清晨,家家都要打扫院子,并在院的中心用柴灰或者碳灰撒成铜钱式的图案,在此图案内放置些谷物,以示祈祷丰年。

二月二天仓过后,很快就是要过二月二。

民间传言,这天龙王爷要上天,来给大家降雨水,因此一大早,人们便争先到井上挑水,以图能得到龙王爷降下的第一滴水,为的是能够引回钱龙。

上午男人们则要理发,图个吉庆,以表示在今年要奋发有为。

其实每年的二月二结束,才能表示过春节结束,新的一年正式开始。

到二月二,家里过年制备下的东西也全部吃喝完毕,气温也开始回升,人们开始陆陆续续谋求自己一年的生活。

清明节祭祖上坟日。

这天后辈子孙都要到坟前对先辈进行祭奠。

培土、点香、放些吃喝、烧些纸扎等。

端阳节又叫端午节,五月初五这天举办。

一般都吃粽子、饮黄酒、门环上插上艾草,以示驱毒。

相传此节日是为纪念屈原。

中元节民间叫过七月十五,与清明节有相同的地方,都是祭祖日,到坟前对逝去的老人进行祭奠,不过祭奠形式稍有不同,隆重程度也不如清明节。

中秋节又称八月十五,一年中又一个隆重的节日,也是全家的团圆节。

亲戚们要互赠月饼、水果,表达即将丰收的喜悦。

到晚上,人们一边赏月一边还要在桌子上安排水果、月饼,供奉天地和月亮以及其他神灵。

当然少不得要点香、点蜡,烧点纸扎。

十年一即农历十月初一,也是上坟祭祖之日。

这时天气已由秋天转向冬天。

这次祭奠与七月十五的形式有所相同,最终的目的也相同,但想法似乎有所不同;七月十五是在冥冥之中有请求先辈保证收获的意思,庇护的意思,而这次则是对先辈的深切怀念,烧以纸扎,为先辈制作衣服,以抵御冬天的寒冷,就可看出其初衷似乎不同。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的得道日。

寺院一般都要用江米、豌豆等做成粥敬奉。

民间也因此相传。

一般在初七的时候,要到河里刨冬腊(或者到山里、沟里的泉水附近,水最为干净的地方),下午的时候放在水瓮里进行融化,为第二天做粥做准备。

腊八的这天早上,大都要吃红豆粥,中午蒸豆涵馍馍,吃素菜。

从腊八日开始,预示新的春节准备又开始了。

刨冬腊,即刨冰,有接佛水的意思在里面。

送灶农历腊月二十三,相传为送灶君上天述职之日。

这天全家人说话要慎重,不可得罪灶君。

民间有这天吃饧糖之习,目的是糊住人的嘴,不让多说话。

怕灶君回天宫说不好的话,以对自己今后不利。

7、交往礼节迎送宾客凡有尊贵客人前来,都要迎接进屋,让座、递烟、倒茶。

对远方客人必先问“最近是否忙呢?路上好走不?”等习惯语。

客人走的时候,一定要留吃饭;客人不吃饭时,一定要送到门外,自己才能再返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