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文献资料

明朝文献资料

明朝文献资料第一节基本史料明实录明实录是明朝官修的“国史”,是明朝最重要的官修史籍。

明朝共修有十三朝实录:《明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明太宗实录》一百三十卷;《明仁宗实录》十卷;《明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明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明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明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明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明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明穆宗实录》七十卷;《明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六卷;《明光宗实录》八卷;《明熹宗实录》八十四卷。

其中建文朝无实录,《太宗实录》前九卷为《奉天靖难记》,不书建文年号,只写元、二、三、四年,卷十上至卷十五记建文四年(1402)秋七月燕王朱棣夺位后之事,时未改元永乐,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

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虽未单独修纂,却也未废年号。

崇祯朝明亡,故无官修实录。

明制,新皇帝登极后,即诏修前朝实录。

历朝开局修纂实录,均设监修、总裁、纂修诸官。

礼部咨中外官署采辑史事,并派遣官吏、国子生等分赴各地访求前朝事迹,札送史馆。

实录修成后,誊录正副二本,底稿于正式进呈前焚于太液池旁椒园。

正本嘉靖前藏于内府,嘉靖十三年(1534)后,藏于皇史宬。

副本初藏于古今通集库,后改藏于内阁。

《明太祖实录》凡三修。

《明史·艺文志》记:《明太祖实录》二五七卷。

建文元年(1399)董伦等修。

永乐元年(1403)解缙等重修。

九年(1411)胡广等复修。

起元至正辛卯(1351),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首尾四十八年。

万历时,允科臣杨天民请,附建文帝元、二、三、四年事迹于后。

①今所见之《明太祖实录》,即三修本,前二修本则均已不得见其书。

《明太祖实录》三修本成书于永乐十六年(1418)。

自建文元年初修之始,至永乐三修告竣,二十年间三成其书。

中经“靖难”之役燕王夺位,政事、人事变动甚大,因而引起对本书的各种议论,加之历来史家多称颂建文“宽仁”,不满于燕王夺位后对建文遗臣之杀戮,故多指斥永乐中之三修,“事皆改窜,罪在重修”①。

然而究其修纂史实,并不尽如此。

《明太祖实录》初修于建文元年正月,书成于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前后凡三年。

当洪武晚年,太子朱标病逝,太孙朱允炆年幼,诸王觊觎皇位,藩衅已萌。

洪武三十一年(1398)七月,命曹国公李景隆突执周王,废为庶人,数日后,便有“征江西处士杨士奇充实录纂修官”之命②。

至建文元年正月正式开局修书,则同月又废代王。

四月湘王自焚,五月废齐王,六月废岷王,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今北京),“靖难”之役爆发。

建文三年十二月书成上呈时,则燕王挥师南下,战局已定。

半年后燕师入南京。

由此可知,其一修《明太祖实录》始于“靖难”起兵之前夕,终于燕王夺位之前夕,大略与“靖难”之役相始终。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修成的《明太祖实录》中,对于燕王及诸藩的记述,自然会多有指斥之处。

因此燕王夺位后,“以前任知府叶惠仲等修《太祖实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论死籍没”③。

既然《明太祖实录》中有此记述,燕王朱棣夺位后必然亟命修改,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此距燕王夺位仅三月,而距建文一修成书尚不足一年。

①利用这次改修《明太祖实录》以正其夺位之名,这与当时大戮建文遗臣目的乃是一致的。

这次重修,前后仅用了八个月,至永乐元年六月即匆匆成书。

全书一百八十三卷,分写一百六十五册,此即所谓《明太祖实录》二修本。

②从修纂时间及过程来看,这并非一次真正的重修,而只是在原书基础之上,将其中触犯忌讳之处作删改增订而已。

这是出于当时形势所需,“又成于急促,未及精详”③。

因此便决定了此书必然还将有第三次修纂。

《明太祖实录》第三次修纂始于永乐九年,至十六年五月书成,历时六年七个月。

全书计二百五十七卷,分写二百五十册,又有《宝训》十五卷,分写十五册。

④①张岱:《琅嬛文集》卷三《征修明史檄》。

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监修实录》。

③《监修实录》作叶仲惠。

今据《明史》卷一四三本传改。

①《明太宗实录》卷十三,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己未。

②李景隆、解缙:《进实录表》,影印本《明太祖实录》卷首。

③《明太宗实录》卷一二○,永乐九年十月乙巳。

④夏原吉:《进实录表》,《明太祖实录》卷首。

这次修纂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当时全体内阁成员几乎都参与了修纂工作;再是监修官姚广孝和夏原吉均直接参与修纂工作。

从这三次修书参与的人员来看,虽然主要修纂者人数相当,但情况却有所不同。

一修、三修用人较为精当,二修人数虽多,却有不少挂名而实未与者。

如《进实录表》中所列之王景、胡俨、杨荣、金幼孜等,《明太宗实录》、《明史》等书均未记其与修之事。

其领衔监修者李景隆才品均劣,又多用监生、生员,此为永乐之初,史官乏人,且当时在政局变动之后,人心未定,岂能尽心于考订编修国史。

至三修之时,朱棣已用胡广之言,停止追治所谓“奸党”,时当永乐盛世,所用多为当时名臣,着力于“访问考稽,从实修纂、补遗、润色,次第成书”①。

因此三修本从内容上不仅较前二修丰富,而且较前二修为好。

《明太祖实录》一修、二修本今均已不得见其书。

《明太祖实录》二修书成,即焚一修本,为使不留改动之痕迹。

但三修书成,却并未焚二修本。

是以二修本曾传至明末。

明末清初顾炎武曾记:“闻之前辈老先生曰:《太祖实录》凡三修。

一修于建文之时,则其书已焚,不存于世矣。

再修于永乐之初,则昔时大梁宗正西亭曾有其书,而洪水滔天之后,遂不可问。

”②明实录中另一部被改修的是《明光宗实录》。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实录仅八卷,但却经历二修。

《明史·艺文志》记:《光宗实录》八卷,天启三年(1623)叶向高等修成。

有熹宗御制序。

既而霍维华等改修,未及上而熹宗崩,至崇祯元年(1628)始进呈,向高本并贮皇史宬。

③《明光宗实录》的改修,源于明万历以后的党争。

据史载初修本出于周炳漠、张鼐之手,而由叶向高裁定。

“初,天启时,诏修《光宗实录》,礼部侍郎周炳谟载神宗时储位臲■及‘妖书’、‘梃击’诸事,直笔无所阿。

其后忠贤盗柄,御史石三畏劾削炳谟职。

忠贤使其党重修,是非倒置。

”①对此,叶向高早有所虑,曾说:“光宗在位仅一月,实录所载多潜邸时事,然其间亦有干碍而难直书,牵连而难尽书。

脱稿日余与同官互阅,皆以为允。

而自余归后,言者哄然,以张差、进药、移宫三事为非是,得旨改正。

”②张差即“梃击”之主犯,进药即“红丸”案。

这明末三案是阉党与东林党冲突之焦点。

待到天启四年(1624)魏忠贤大肆诛灭东林党人后,便必然要改述其史事。

朱国桢《皇明大政记》称:“光宗在位止一月。

实录先上,以‘三案’改修。

盖群奸仗魏逆之势恣行如此。

首先建议者黄承昊也,把持涂改者霍维华、谢启光、徐绍吉也。

”①姚广孝:《与夏尚书》,《明经世文编》卷十三。

②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答汤荆岘书》。

③《明史》卷九七《艺文志》。

①《明史》卷二五一《文震孟传》。

②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十三。

阉党所篡改,以“三案”史事为主,但光宗在位仅一月,为太子时有“梃击”案,即位后有“红丸”案,死后又有“移宫”案,贯穿其全部活动,实属大事,是非亦明。

阉党所改之《光宗实录》,“不为人采信,明史馆不予传录,故终于湮没无传也”③。

今所见《明光宗实录》乃叶向高等原修本。

明十三朝实录,除《明太祖实录》、《明光宗实录》经重修外,余皆无重修本。

清人徐乾学曾对明诸朝实录给予概论:明之实录,洪、永两朝,最为率略。

莫详于弘治,而焦芳之笔,褒贬殊多颠倒。

莫疏于万历,而顾秉谦之修纂,叙述一无足采。

其叙事精明而详略适中者,嘉靖一朝而已。

仁、宣、英、宪胜于文皇,正德、隆庆劣于世庙,此历朝实录之大概也。

④此为就明实录本身之比较而言,至于明实录之史料价值,则自明朝以来,史家多有所议论,且多批评之辞,惟明史家王世贞及清人万斯同较为公允。

王世贞称:“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

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臣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

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

是故,无所考而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

而其甚者,当笔之士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即书,故无当也。

”“虽然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

”①万斯同虽对明实录“暗于大而明于小,详于细而略于巨”②给予批评,但仍对其有推崇之论:“吾少馆某氏,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

长游四方,从故家求遗书,旁及郡志邑乘杂家志传之文,莫不网罗参互,而要以实录为指归。

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所增饰者也。

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之本末,十得八九矣。

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

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

”③明实录从《太祖实录》起便强调事直文简,理明义彰,对典章制度记述尤为详明,成为后世研究有明一代典制的最主要史料。

明实录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收有重要人物传记,其中虽间有隐讳失实之处,但仍保留了较为丰富之史料,成为后人纂修明史列传及研究这些人物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对于明实录中保存的史料,不同研究范围的人,见解也不相同。

总括来看,明实录所记,偏重于政治事件、制度,而缺乏社会经济方面内容,这是史官们囿于封建正史编修传统之必然结果。

③影印本《明光宗实录校勘记》。

①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史乘考误一》。

②万斯同:《群书疑辨》卷十二《读太租实录》。

③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八《万先生斯同传》。

《皇明宝训》《皇明宝训》与明实录一样,亦为明代之官修正史。

有明一代先后共修有十三朝宝训:《明太祖宝训》十五卷,今存六卷;《明太宗宝训》五卷;《明仁宗宝训》二卷;《明宣宗宝训》五卷;《明英宗宝训》三卷;《明宪宗宝训》三卷;《明孝宗宝训》三卷;《明武宗宝训》二卷;《明世宗宝训》九卷;《明穆宗宝训》二卷;《明神宗宝训》十二卷,今存十一、十二卷,共十二页;《明光宗宝训》一卷,已残,存七页;《明熹宗宝训》四卷,存五十三页。

明制,宝训与实录同时修纂。

其制始于永乐中三修《太祖实录》。

夏原吉《进实录表》中称:谨撰述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二百五十七卷,计二百五册,宝训五十七卷,计十五册,谨伏阙上进。

①表中所称宝训五十七卷,今已不存。

待到万历年间吕本校订刊行《皇明宝训》时,《太祖宝训》仅存六卷,自太祖至穆宗共四十卷。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此刊本,台湾影印出版。

所谓宝训,即为皇帝语录,按照内容分类辑录。

这些内容实录中均有记述,文字也尽相同,不过将“上曰”之类,改为“太祖曰”罢了。

但是宝训集中了皇帝的言论,又分类开列,易检索,易读,作为“遗之子孙”的训条,既实用又方便。

以《太祖宝训》为例,卷一:论治道、敬天、孝思、谨好尚、谦德、经国、封建、兴学;卷二:尊儒术、圣学、褒功臣、教太子诸王、正家道、厚俗、议礼、兴礼乐、崇教化;卷三:任官、守法、求言、纳谏、去谗佞、却贡献、勤民、理财、节俭;卷四:戒奢侈、励忠节、报功、警戒、弭灾异、屏异端、评古、仁政;卷五:求贤、恤刑、赏罚、宽赋、恩泽、赈贷、保全功臣、礼前代、礼臣下、训将士;卷六:谕群臣、武备、驭夷狄、怀远人、①《明太祖实录》卷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