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一方面是思想品德素质,最主要考核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思想品德素质。
①对儿童生命的热爱和保护。
《儿童权利公约》里的最基本的精神是保护儿童生存权和受教育权。
作为教师,首先是儿童幼小生命的保护者。
幼儿园多年来很注意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对孩子种种生活习惯的养成,但是并不是没有问题的。
比如说94年北京的一所幼儿园发生了一起事故,那天,老师带班时,班上有个男孩不想吃饭,老师考虑到保健教师有要求,每顿饭必须吃多少的定量,这个孩子不想吃时,老师着急了,上来就把孩子的碗夺过来,拿着筷子往孩子嘴里喂,催孩子赶紧吃完。
这个孩子很勉强地把饭吃下去了,午休时,这位带班的老师着急接自己的孩子,这时,这个孩子就想咳嗽,老师又怕到别的孩子入睡,为了维持这个秩序和纪律,就说“不要咳嗽”,训了孩子,然后就匆匆忙忙下班就走了,等接班的老师来了一看,发现孩子的脸已憋得铁青,当时就与园长和保健教师联系送医院,在半路上,这个六岁的男孩就死了。
孩子的家长强烈要求解剖孩子的尸体,查查是什么原因,最后的结果只是孩子的气管里呛了几粒米。
只是保护性的反应,但老师为了维持秩序,为了不影响其他小朋友入睡,就不让这个男孩咳嗽。
孩子年龄
过小,不敢不听老师的话,因此,这个幼小的生命就熄灭了。
如果从工作程序上看,这个教师似乎没犯什么错,让孩子把饭都吃下,不剩饭,该休息时赶紧入睡。
但是,这个老师恰恰没有把这个幼小的生命看成是珍贵的,是非常脆弱的。
他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一下,大人有时都不想吃饭,孩子不想吃饭可能有什么原因,为什么没有这个权利呢,孩子不舒服咳嗽两声,不是故意捣乱,也应该替孩子想想,而不应强迫他。
因此,幼儿教师首先要强调的是对幼儿生命的热爱和保护。
评价教师品德素质仅仅抓住了一个核心,就是对儿童生命的热爱与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要求教师爱护孩子,尊重孩子。
②尊重和爱护儿童的自尊。
孩子的年龄在小,教师也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看待。
教师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个儿童的自尊心。
在这个问题上,近年来,幼教改革十年,幼儿教师得到了很多的转变,但也还有注意的地方,感觉最深的是在小学教师中,对儿童的讽刺、挖苦甚至连家长都训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幼儿园和小学不衔接的话,那么,在幼儿园里很开朗、很活泼、创造性等都很好的儿童,在小学里,老师并不喜欢这类孩子,会让孩子受到很大挫折,甚至为了孩子所谓的点过失,违反一点纪律,太活跃的话,老师就会和孩子过不去,而造成孩子心理的伤害。
因此,一方面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