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作者:魏宝丽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08期[摘要]唐人王维的诗蕴涵着山水的清音,它以独特的禅思、绘画和意境,在诗园中独树一帜。

王维把空灵的禅宗和他独特的山水艺术美学融入到山水诗中,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把他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创新的技法和思维意境对后世文坛和艺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山水诗文人画隐士禅意引言王维(701-761),字摩诘,又称“王右丞”,精通诗歌、书法、绘画和音乐。

他在唐开元和天宝年间以诗歌闻名,特别擅长五言,吟颂山水园林。

他的书法和绘画尤为精美,后人将其视为南宗山水画的始祖。

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大多是山水田园诗,它们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流露出休闲生活的情趣,诗中充满禅意。

王维禅意思想形成的原因1.母亲的熏陶造就了王维的思想王维的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密切的联系。

他深受虔诚的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从小信仰佛教。

虽然,儒家的仁政理论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曾在其思想中占据过主导地位,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望和挫折后,佛教和禅宗的观念最终恢复了诗人信仰的主导地位。

王维献身于佛教,在禅咏中寻求寄托,实现了自然的解放。

他通过禅宗式的朗诵和巡游山水,摆脱了恶政,缓解了内心的压抑,保持了平静的心态,了解了自然,吟诵了自然,理解了禅学,表达了对禅宗理论的深刻理解,虔诚地信仰佛教。

他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融佛入诗”,使自己的诗歌充满了禅意、禅学和禅趣。

明末清初的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写道:“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他还在《居易录》中评论说:“会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刘眘虚、韦应物祖师语。

”这些评论都借助了佛教用语来表述,揭示了王维的诗歌与禅宗的内在渊源和密切关系。

2.受人文、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驱动在唐代,禅宗盛行,大多数文人与禅宗僧侣和佛教徒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经常与禅宗大师聚在一起,谈论佛教和诗歌,因此,在诗歌中使用禅意是自然和流行的。

王维将禅意融入自然山水之中,隐匿禅意语言,展示禅学,更加凸显了禅意。

表面上看,他只是在描述风景和静谧山水作品,事实上每首诗的每一个夹缝都有佛教梵文的声音。

阅读时,可以捕捉诗中描绘的诗意山水和自然风光,获得审美愉悦;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结合诗人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在更深层次上探索诗中蕴含的禅宗哲理,从而引发对社会和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

3.避世抒情,禅意浸诗王维在仕途上的不如意,让他看清了现实政治的腐朽黑暗。

尽管现实生活是无奈残酷的,但是他坚持抗争,选择做诗、绘画,寄情于这些洗涤心灵、安逸精神的工具,以求看空世间名利,摆脱生活烦恼,避世抒情,在禅意浸诗、墨色山水中寻求情感的寄托与慰藉。

与一些文人雅士不同的是,王维没有完全脱离官场,同时也不用像农夫那样亲力亲为去南山种豆,北山劈柴,为生计发愁,他只是保持着自然超脱闲适的心境。

王维以一种禅宗的洞观自若的态度来对待世间的一切,使他对宇宙对人生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并将这种心境融入到对一切自然景物的观察当中,融入到对宇宙哲理的思考之中,也融入到自然山水的诗歌创作之中,因而他的诗歌常常显露出一种平淡空澈、心气融合的人生态度和理事无碍、物我圆融的情感心态。

以《书事》一诗为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诗中描绘的是细雨刚停、天气转晴、深深静院、门户慢开这一寂静清幽的环境,主人独坐、闲看苍苔、恍兮惚兮、悠然心驰这一清闲静谧的心境。

尘世的喧嚣,生活的荣辱,恐怕此时早已忘却,连这青苔也似有若无了。

是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还是人心已在青苔色?自然妙趣,宛如天成,达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超然境界。

《鸟鸣涧》一诗刻画出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桂花纷落,其境地已是何等的空旷寂寥,而“月出惊山鸟”更是微妙地衬托出夜色中山谷的万籁俱无声,这一瞬间的“动”更反衬出广袤夜空的无比沉寂。

这首诗中虽是有动有声,然而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以动态托静态。

“人闲”、“夜静”、“花落”、“山空”,是心境亦是处境,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出,有光而无声,却“惊”动了山鸟,这个“惊”字依然是静的延伸,寂的扩展。

桂花轻轻飞落,山鸟啼鸣婉转,更显示出春涧的幽深。

这是灵动的气氛,传递出了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这也是宇宙精灵恒在状态的通然了悟,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深玄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的禅意。

4.适宜的居住环境王维半隐居在辋川有十几年,即现在的西安市蓝田县中部偏南的辋川镇附近。

唐代的辋川山峦绵延,峰峦叠嶂,野藤奇花遍布山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是秦岭北麓一道奇伟瑰丽的风景线。

辋川在历史上不仅是达官贵人、文士骚客心驰神往的风景胜地,而且还有“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的美誉。

蓝田山水的钟灵毓秀在辋川,辋川山水灵性的描画更在王维。

蓝田的地理、山水成就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境界,在此期间王维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其中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生活情趣以及闲适恬静的心情。

从那时起,他丰富了中国人的审美创造和审美经验。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与禅画1.学识、才气、禅宗思想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许多画家都爱表现的就是禅宗绘画。

禅画,顾名思义,是一种与佛教有关的绘画。

王维从小就很聪明。

九岁时,他就会书法、作诗、音乐、绘画,年轻时在京城成名,深受禅宗的影响。

尽管在修习佛法上,北禅宗注重循序渐进的修炼,南禅宗强调顿悟,但都相信“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心”,所以没有必要专门在山上寺庙坐禅修行,即使“结庐在人境”,也能“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

王维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尽情地挥洒在自然山水之间,他的诗是受他内心的启发而创作的,他的画源于他的思想、感情以及环境,诗画协调,旋律饱满,达到了诗画融合的极高境界。

据说他的青绿山水像李思训,水墨山水像吴道子,他的第一幅破墨技法的风景画就消除了以往风景画的浮华气质。

中国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墨分五色,王维只使用水墨,这是在描线的基础上改进了原有山水画,并用绘画技巧促进水墨的发展。

他的绘画笔触清新,力度适中,如果细品他的画,自然可以欣赏到优雅独特的艺术品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诗词,为我们呈现出了美丽的山水画图卷,让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有绘画情感的人读他的诗就是品味他的画,看他的画就是品味他的诗情禅意。

王维将绘画与诗歌融为一体,他的诗歌朴素简洁,绘画魅力含蓄丰富,意境清晰、开阔、优美。

他在作品中勾勒出自己的天地。

笔法随意,墨水平静,线条有力而流畅,在他的绘画空间里,意象与笔墨相得益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他以相应的诗歌为文字媒介,表达事物的意义,将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世界创造了一个更广阔、更隐秘的艺术空间和自然空间。

2.诗入画,意为先宋代以前,画上落款只是在画的一角用小字落上画家的名字,没有写诗的传统。

而在唐代,王维就“以诗入画”,将诗意融入画中,而不是在画上题诗。

尽管他将绘画比作“无声的谚语”,并说诗歌“不亚于绘画”,但他关于诗歌和绘画关系的观点最初影响甚微。

北宋的苏轼在评论王维的绘画时首先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书同”。

同是北宋的画家郭熙也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

从宋代起,擅长诗歌的书画家开始在画上题写诗词,据说“诗、书、画、印四合一”的理论起源于元代,从宋代的苏轼到元代的黄公望,再到明清,诗、书、画、印融合一体的艺术现象,是中国画高雅创作的升华。

与西方绘画相比,它的确是中国绘画的一种独特方式。

“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也是传统“文人画”的特征。

诗、书、画、印的结合,可以融合多种艺术,既可以丰富画面内容,又可以相互反映。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既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王维挥舞着双手追寻着诗情画意,笔间散播着愉悦,笔墨挥洒着骄傲,笔尖流淌着山水,眉间流淌着情感,绽放着五彩缤纷的元素,感受风、霜、雨、雪以及人生的起起落落,展现春、夏、秋、冬不同时节高山流水的魅力,在精美的画卷中演绎才华横溢、悲欢离合的动人传说。

王维知识的积累,实现了诗、书、画的完美结合。

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艺术更加完整而有特色,拓展了绘画领域,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

作为南宗山水画的开创者,王维创造了“意先于笔”的写意绘画风格,他的山水诗也具有写意绘画的艺术效果。

王维的山水诗从情景交融入手,略去景物的次要部分,突出其主要特点和最动人的部分,努力书写辋川山水的精神、氛围和丰富的个性色彩,表达其审美观念和人生情趣,自然融入诗人所追求的禅宗。

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实际的用笔作画之外,往往还有许多空白来表现水面、云彩、天空等,或者单纯的留白,这只是为了在视觉上突出画面的中心内容,所谓“虚拟现实与现实共存,没有绘画的一切都是精彩的画面”,王维无意间开创的南宗画派,也符合南方佛教徒的心意,二者交融于后世的禅宗世界和绘画世界中。

作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师,王维受之无愧。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画和画家的影响王维丰富了山水诗中的禅意,开创了禅意境界的新起点,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和破墨山水,对后世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汉时期的绘画形式主要有壁画、石画、砖画和绢画,主要由图形和颜色构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体现在艺术中,画中的铭文也是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特征。

隋代绘画风格承前启后,具有“精、妙、美”的特点。

唐代绘画在隋代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山水畫相继成熟。

盛唐时期不仅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也是一个佳作云集、风格新颖的时代。

不同地域文化的绘画手法相互交融和反映,形成了一种流行的新形式。

宋代的苏轼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明代董其昌推崇“文人画”,以唐代的王维为其始创者。

在明末清初文人画迎来了鼎盛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顶尖的文人画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四僧”,而“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和石涛最为突出。

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有四种元素:品格、知识、才智和思想,有了这四种元素,文人画才能得到提高。

文人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

这种“画外之意”是“文人画”的含金量高于“画家画”的根本原因。

绘画中的环境是可以描述的,但绘画之外的意境却很难找到,因为“绘画之外的意境”需要丰富的学识和生活积累才能实现。

文人画家必须是善诗的文人、任性率直的画家和重视道德的书法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