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摘要: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
王维的诗歌有着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本文主要阐述了王维山水诗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又透露出的一种浓郁的禅理意蕴。
他诗中的山水景物的意象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又抛弃了自我意识从而达到空的禅境。
本文用辩证的方法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进而力求探索和解读出王维山水诗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意境正文: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安逸闲适清幽淡远空寂超然而传诵千古,诗中蕴含的那种浓郁禅意之审美体验,更令历代诗人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品味不尽。
王维把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山水诗的创作,追求韵味与情感的高度融合,意识到禅宗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契合,找到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体现了诗人的卓异才情和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
(一)王维山水诗中透露出禅理意蕴的影响因素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也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王维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期,特别是禅意,正处在勃兴与发展的阶段。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
王维早期受北宗禅的影响较大,后期则受南宗禅的影响较大,因为南宗禅与北宗禅讲究渐修不同,其特别强调顿悟,认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故无需选择山林寺庙趺坐修行,即使“结庐在人境”,也能做到“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由于其方法较灵活方便,尤其是能带发修行,为许多文人雅士所乐于按受。
士大夫中竟相以谈禅为高雅,而佛门里能诗善文的高僧也很多,因此文人雅士与诗僧的交往是很多的,很多人还成了莫逆之交。
然而王维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二)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境与诗境美1、诗中“云”意象的赏析在王维的山水题材诗歌创作中,“云”做为一种意象常常出现,而且他常以白云作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对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王维“云”意象在其诗歌中不迭的呈现,主要还是与佛教的影响及隐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王维生长于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笃诚佛教徒。
王维在母亲的熏陶下,也成了一个熟谙禅学的奉佛者,王维交往的僧人很多,诗文中常提到僧人,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经常坐卧青灯古佛旁,日月诵禅。
正如自己所云;“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王维一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参禅悟道。
佛影的返照,令王维乐于与山水作伴,与云雾为伍。
他自适的情怀,融入在云之中,顿觉清旷爽丽。
这不仅表明了诗人清高自许的寂寞心情,同时也净化了心灵,纯正了情感,“用提纯的景物表现单纯明净之美,用云意象表达空与寂的境界”王维的隐居习尚是将归隐视为傲视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云霞”,显示其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回自然作为精神的慰籍和享受,力图“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
”王摩诘的“云”意象还表现在无我的境界。
他对于空寂的追求,有时把自己的存在也遗忘了。
用张毅的话说“沾化微笑的空灵境界,是禅的最高境界,也是王、孟等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极境”。
2、诗中“山水” 意象的赏析王维的诗,往往以禅趣入诗,对于山水自然,他并不是竭力融入其中,而是超然物外,以澄心静观的审美态度体察默想,在对自然景物的观照中,获得“那个常住不灭的本体佛性”,感悟到真如的永恒存在。
王士《带经堂诗话》卷三中就曾说王维诗“字字入禅”,后人也因其多以禅悟诗,以诗体禅,诗禅一致,冠之以“诗佛”美誉。
那么,王维诗中的禅趣到底体现在哪里呢?在他的山水诗中,以自然山水之具象来表示本体,通过营造一种寂静清幽的意境来显露禅趣禅心。
以《书事》一诗为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诗中描绘的是:细雨刚停,天气转晴,深深院静,门户懒开这一寂静清幽的环境;主人独坐,闲看苍苔,恍兮惚兮,悠然心驰这一清闲静谧的心境。
尘世的喧嚣,生活的荣辱,恐怕此时早已忘却,连这青苔也似有若无了。
是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还是人心已在青苔色?自然妙趣,宛如天成,达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超然境界。
他的《鸟鸣涧》一诗也是刻划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桂花纷落,其境地已是何等的空寂了,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这一瞬间的“动”更反衬出广袤夜空的无比沉寂。
3、诗中“空、闲、静”意境的赏析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禅意,集中地体现为闲静空寂的境界。
这不难理解,空寂地境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
在这里,“闲静空寂”既是禅境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
王维以“澄净”的心境观照空山寂林,进入除尘净虑的“寂静界”,直觉体验山林之乐。
仍以《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是“空”的,雨是“新”的,既“静”且“净”,雨后空山清湛静谧,晚景宜人。
皎洁的月光朗照松林,树影斑驳,姗姗可爱。
林中一股清泉,漫过山石流淌,发出淙淙的悦耳之声,以声衬静,更烘托出山林的闲静。
幽静的世界中传出一点枝叶的窸窣碎响,目光到处,原来是洗衣浣纱的少女归来了;山涧中有荷花涌动,因为沿水而下的渔舟推动了视觉、听觉、感觉器官,并加以综合运用,出色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而又幽雅静谧的雨后秋山图。
尾联的“随意春芳歇”,正是“无念”、“无作意”、于此无所住心的生动写照。
王维喜用“空”、“闲”、“静”等字样。
“空”,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时,所获得的那种空明洁净的总体印象,是“心静如空”时的一种空灵清静的审美体验。
“闲”并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诗人随遇而安、淡泊于名利的心情的生动写照。
“静”也不是死寂无声,静中有动,静中有声,是禅宗推举的般若静观。
王维有众多诗句描写了这种闲静空寂的境界。
这里再举两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前一首《鸟鸣涧》,诗中虽是有动有声,然而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以动态托静态。
“人闲”、“夜静”、“花落”、“山空”,是心境亦是处境,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出,有光而无声,却“惊”动了山鸟,虽着一“惊”字,依然是静的延伸。
桂花轻轻飞落,山鸟啼鸣宛转,更显出春涧的幽深。
这是灵动的静氛,传出了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这也是宇宙精灵恒在状态的通然了悟,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的玄冥禅意。
第二首是《辋川集》中的《鹿柴》,所写的完全是一种空明寂静的意境:空山里静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仿佛来自天边。
林深幽暗,一抹残阳透过密林照在青苔上,这点亮色使深林与青苔的幽暗愈发深重,更衬托出空山的寂静之深。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空而又寂的境界。
动静相形,喧寂相衬,这就是诗人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艺术辩证法。
同时,这也是宴坐静观的禅所必然带来的艺术思维方式,“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澄净之心映照着大千世界的动静喧寂。
(三)王维诗中的禅趣空静之美在“诗中有画”中体现出来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对王维诗画艺术特色的高度概括。
王维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是同时以诗人的匠心和画家的慧眼来捕捉意象、表现自然之美的。
因此,其诗声色和谐融洽,构成了一幅幅神采飞动、飘逸空灵的图景,使人在品味其诗的情韵时产生无限的遐想。
下面仅就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加以浅析。
纵观其诗,不难发现王维在诗中很少运用比喻、夸张或象征等艺术手法,而基本上是白描直写。
他凭着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取纷繁景物中最鲜明、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着色取势、略加渲染,不堆砌辞藻或作过多形容,而是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深得中国写意画的虚实结合之妙处。
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迷蒙的雨丝、空旷的水田、浓绿的夏木、飞翔的白鹭再加上啼啭的黄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夏日山庄烟雨图。
该诗不仅色彩明快艳丽,黄鹂悠扬的叫声更使画面动静相宜,倍增意趣。
王维还善于运用明净自然的语言,于凝练含蓄中直接传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
在《山中》有“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诗句,寥寥十个字就传神地刻画出了山岚翠微的特征。
在《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描写诗人登高远望,白云连成一片、山峦雾霭青翠欲滴,远看则似有若无,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之,王维用自然天成的语言把各种意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远离尘嚣、境界清幽、充满禅意的山水田园画,表现出他闲澹冷寂、悠然自得的隐逸之趣,从而形成了其诗平淡清雅、“诗中有画”的风格。
(四)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成就以及留给后世的价值综上所述,好的山水诗中禅理与诗意能够很完美地融合。
正如金代诗人元好问所云:“诗为禅客添化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王维的山水诗是禅意诗,这些诗不但禅味浓、诗味浓,是王维诗中的上品,也是唐诗中的精华。
其诗艺术成就可粗略归结如下:悠远开阔的艺术境界,清幽空灵的意向,“微言”的表意方法以及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
由于王维本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审美情趣也必然会打上禅宗的烙印。
王维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一味地拘泥于眼前的事实,而能以禅心净化环境,从而将山水景物表现得形神兼备,将自然美的境界与诗的意境融合无间,凸现出极其扣人心弦的美学意义,并使山水诗这一特殊类型的诗歌完全成熟,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王维的一生,寄情山水,出世之想多于入世之念。
清静淡泊的情怀驱动其创作,使之能进入到自然美的深层内核,对客观世界常作审美静观,下笔就能捕捉到自然物象最具魅力的韵律,以致“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王维《山水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学诗一事对王维诗作倍加推崇。
事实上,早在唐代,人们便已将王维与李白、杜甫并举,认为他们分别代表着佛、道、儒三家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