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当今教育界,我们强调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而不仅仅是一名技能型或工匠型教师。
两者的区别在于,研究型教师不断前进、不断进取,而技能型教师则不断重复、不断塑造。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想法和思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个理由:
首先,为了做好工作。
有句古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想要把工作做好,就需要找到最有效、最简捷的方法。
这些方法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得到。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目标是教好书、育好人,而只有通过实验、分析和总结,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这样的研究过程不仅能让我们更加得心应手地完成工作,还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有一种说法,“苦干你永远赶不上巧干”,如果不找到窍门,就算再努力也徒劳
无功。
在我们身边,也许有些老师看起来不太努力,甚至从不加班加点,但他们的学生成绩却一直很好,这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提高学生成绩的窍门。
XXX局长XXX曾说过,“研究就是
找捷径”,我认为研究就是找到把事情办好又能偷懒的方法。
其次,为了个人发展的需要。
每个教师都希望在专业和个人前途上有所发展,不希望停滞不前。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研究自己的工作。
XXX教授曾说过,“写一
辈子教案,你可能只是一位教书匠,而写三年反思,你就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
反思就是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
思考。
只有通过研究,我们才有可能发展自己,在某个领域形成权威,形成核心竞争力。
如果我们拥有了这种核心竞争力,就更容易成为一名教育家或专家。
因此,通过研究自己的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绩效,还能让我们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环境,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研究是教师的职业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研究、不断进步。
只有通过研究,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和社会。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做一名研究型教师,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我们需要确定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避免盲目性和浪费时间。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研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研究的结果需要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不断地检验和验证研究结果,确保其质量和可信度。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广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的职业发展。
一、选择与自己紧密联系的小问题
在进行研究时,我们应该选择与自己紧密联系的小问题进行研究。
这个小问题可以让我们进行小研究,通过小课题来做出大文章。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这样选择研究问题更容易下手。
因为研究的过程具体明白,方向感强。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研究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改互改老师批改相结合问题,这个题目就明确了我们研究的内容和方向,研究思路也更加清晰。
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我们的研究力度才会更大,研究的信心和热情才会更强。
其次,选择小问题进行研究更容易出成果。
因为把一个大的东西研究深、研究透不容易,但把一个小东西研究深、研究透就容易多了。
就像用锥子来深入挖掘问题,而不是用锤子来面面俱到。
对于教育研究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做得深做得透,必须要从小处入手,小处方可做出大文章。
同时,我们小处也可以做出大成果,小处更方便做出大成果。
另外,我们也不应该瞧不起小的东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教育界曾提出过“一个作业本”理论,就是坚持用一个
作业本,不用甲乙丙丁本。
这个小理论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够快速反馈,被称为“大上海小理论”,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崇尚搞小而实的探索,而不是搞大而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