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个案工作的专业质疑及发展转向
1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反专业权威——证据为本以及增权实践的发展方向
1.激进社会学对专业权威迷思的拆解
(1)葛兰西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再是通过赤裸裸的压迫和剥削机制来实现,而是通过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来实践其对常人的霸权支配,从而让人们看不清社会的支配机制。
(2)布尔迪厄认为,包括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等在内的知识分子其实是被统治的统治阶级,是从属于整个大的统治阶级的。
但是知识分子却误识了统治阶级的文化资本,转化成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构建出自己的次权威场域,传播和强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知识
分子关于专业知识的传播和生效的秘密正在于通过一套专业仪式实践所产生的当然化的实践后果,使得大众对专业知识和能力没有怀疑,自然崇拜。
他通过误识机制的研究,揭露了对专业权威迷思的实践机制。
(3)随着激进社会学对专业权威的批判和揭露,在专业领域内出现新的力量,发展出新的策略和路径来迎接挑战,挽救专业信心和效力。
其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有力,而又相互竞争的两个策略是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和增权取向的实践策略。
2.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
(1)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起源于临床医学,然后逐渐蔓延到其他专业。
证据为本的医学模式提出,社会工作专业才开始提出也要把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奠基于科学证据之上。
之后,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就成为一种潮流在国际社工界流行起来。
(2)在众多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的讨论中,其基本思路是把证据奠定在实证主义的科学模式之上。
(3)“证据为本的实践”给出的指导原则如下:
①形成能够回答实践需要的问题,而且问题要尽量具体、特定和明确,可以被检验。
②寻找证据,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搜寻图书馆的研究资料或者专业文献的数据库。
③批判地评估相关研究。
这里有一个科学性层级标准:最科学的是随机分配的临床检验,其次是准实验法,再次是单个案评估设计,最后是一些可以满足底线的研究方法。
④决定哪个有证据支持的干预方式是最适合你的个案的。
⑤应用有证据基础的干预方式。
⑥评估自己的实践和反馈。
3.增权取向的实践策略
(1)增权取向的实践策略则是从改变专业关系中的权力关系来反对专业权威的。
增权
取向的实践策略则是试图从改变权力关系来彻底颠覆专业权威,迈向激进的平权和民主的实践过程。
(2)在20世纪60年代,增权取向的实践策略首先被运用到黑人社区的社会工作。
之后,这一实践策略被激进社会工作者广泛吸收到各类人群的社会工作服务之中。
(3)增权实践关注社会结构性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个人心理层面的效能感的虚弱。
这样就连结了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分析和社会心理学的自我效能分析。
(4)增权取向的实践策略,秉承保罗·弗雷尔的批判对话传统,强调通过平等的反思批判对话,来对普通大众的异化的存在意识进行问题化,从而引发意识觉醒,反思自己生活问题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普通大众的批判意识。
根据朱迪丝的解释,增权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①更加积极和发挥潜能的自我感觉的发展;②建构出能够批判性理解自己周围的社会政治现实网络的知识和能力;③为了获得个人和集体目标,培养资源和策略,或者更加能够发挥功能的能力。
(5)具体的增权策略一般是强调通过群体或社区的方法,来构建弱势群体的互助网络和集体身份,然后借助批判对话,来激发他们的批判意识,从而开展对压迫性现实的反抗行动。
二、反技术理性——反思实践以及道德和政治实践的发展方向
1.对专业技术理性的批判
(1)科学哲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批判
①波普尔的观点
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也就是科学不是要证实一个命题,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而是要基于演绎推理形成一个可以证伪的假设,等待别人来寻找证据,推翻这个假设。
②托马斯·库恩的观点
库恩从历史主义角度,论述了科学研究的组织结构及其革命,打破了关于科学研究的理性主义的神话。
③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科学的社会建构论彻底解构了科学命题的客观性和确实性,认为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局域性的、权益性的和相对主义的社会过程,其研究成果必然负载着其生产过程的情景权宜性和利益结构的印记,但是其呈现方式却一定要经过符号修饰,呈现出客观、确定性,来获得公众的认可。
(2)专业教育领域对技术理性的反叛
尚恩提出严谨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张力,认为基于实证科学的形式化知识虽然很严谨,但是在运用于实际情景时其实是不适用的。
他指出的专业教育的困境,其实反映了两种不同知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即推论性知识和如何做的知识。
这两种不同知识形态最早由亚里士多德表述为“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做的知识”。
后来被赖利表述为明了的知识和默会的知识。
(3)社会工作专业领域
霍华德·高登斯坦指出,传统的实证主义取向的专业知识都是一种线性逻辑,假定任何问题都有一种或几种原因发生在前,如果要解决问题,我们就要找到问题的成因,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干预。
但是其实问题的认定本来就是一个标签过程乃至社会建构过程,本来就没有纯粹客观的社会问题。
对社会问题的成因更多是一种赋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客观的因果关系。
2.反思实践策略
(1)尚恩的观点
社会工作者就像其他人际关系专家一样,都使用综合性的理论来构想他们的实践情境。
当我们遇到一个复杂的情境时,我们就根据理论建构一种框架然后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我们检验方案以及建构的理论的效能。
尚恩将此称为“构想实验”
(2)迈克尔·艾罗特的观点
艾罗特认为,实践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在行动中反思,需要细分成关于行动的沉思,以及在行动中的迅速直觉性思维和行动。
这两种能力的养成都需要把公共知识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转换成个人的知识。
(3)郭伟和和徐明心的观点
郭伟和和徐明心最近提出的重构反思实践模式,把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和尚恩的反思行动结合起来,提供了反思实践的新方向。
3.道德和政治实践策略
(1)对道德力量的挖掘
①实践的概念意味着,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利益矛盾而组织起来的道德伦理、政治权力、符号表征的策略性斗争过程,应避免把道德、政治和人性物化为一种教条的抽象的逻辑形式,去追求所谓的道德、法律、政治和人性的真理。
③社会工作领域虽然对于实践的强调不是主流,而是长期被精神医学的教条所主宰,然而在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上不断有人对这种精神医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展开分析,从而拆穿其支配策略,力图解放社会工作专业。
③高登斯坦指出,社会工作扎根于人文主义传统,所以应该采取诠释性社会科学范式,而不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范式。
他大力提倡,社会工作实践应该建立在文学和道德基础上。
(2)对权力关系和政治实践问题的挖掘
除了上述对道德力量的挖掘,社会工作也开始挖掘权力关系和政治实践问题。
①1993年,安·哈特曼编辑了一辑美国《社会工作》专刊,集中讨论这一问题。
②美国两位学者斯派切特和科特尼在1994年出版了著名的《没有信仰的天使:社会工作如何放弃了其使命》一书,号召社会工作要重拾其历史使命,关注社会边缘弱势群体的苦难,尤其是能够把个人苦难和社会环境及社会结构的不公正联系起来,通过社区为本的综合干预策略,来促进社会进步。
③2004年公布的社会工作教育和训练全球标准中,承认了社会工作的政治使命,把促进社会正义和人权作为社会工作基础。
这对于长期陷于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泥潭中的社会工作专业,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三、反病态治疗——优势视角和抗逆力强化项目
1.对病态为基础的精神医学模式的批评
现代精神医学的隐喻和叙事其实依然是某种程度的负面建构,这对于需要帮助的对象会导致致命的伤害。
这种脆弱、失败、缺陷词语塑造着他人如何对待案主,以及案主如何对待他们自己,还有资源如何给案主分配,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它会产生惩罚性制裁。
萨里贝认为病态化的词汇背后有一系列假设,他们反过来会导致生动但不受欢迎的后果。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个人成为已命名的问题或病态。
各种诊断标签很快成为案主的主要身份,这些称谓和角色很快把案主的其他身份包含在其下面。
(2)消极和怀疑的语言:专业犬儒主义。
强调案主的问题创造出一种悲观的关于案主及其周边环境的预期,也对案主的应对环境能力表示悲观。
(3)距离、权力不平等、控制等成为助人者和受助者关系的标志。
(4)剥离背景。
问题基础的评估过程鼓励个体化而不是生态性解释。
(5)疾病假设认为所有的扭曲都有原因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