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3 -1.1编制依据..................................... -3 -1.2编制原则..................................... -3 -2、工程概况.................................... -3 -3、主要工程量...................................... -4 -4、施工组织安排.................................... -4 -4.1 施工组织机构 .................................. -4 -4.2施工队伍部署及任务划分 ............................ -4 - 5、主要施工方案、方法、顺序及技术措施5.1工期计划..................................... -5 -5.2施工方案..................................... -5 -5.2.1 施工顺序.................................. -5 -5.2.2 施工准备................................. -6 -5.2.3 施工方法................................. -6 -6、劳动力、机械设备及材料等计划 ............................ -13 -7、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14 -7.1质量目标..................................... -14 -7.2质量保证体系................................... -14 -7.3确保质量目标实现的主要组织措施 ............................ -16 -7.4强化质量教育,增强全员创优意识 ............................ -16 -7.5健全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 -16 -7.6落实各项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 -16 -7.7质量管理..................................... -17 -7.8重监理工程师,积极配合监督、检查.......................... -17 -7.9及时整理资料,完善档案管理 ............................. -17 -7.10保证质量主要技术措施................................ -18 -8、安全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18 -8.1安全目标..................................... -18 -8.2安全保障体系................................... -18 -8.4.1 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 ............................ -20 - 8.4.2 保证安全的主要技术措施 .......................... -20 - 8.4.3 施工用电的安全管理措施 .......................... -20 - 8.4.4机械设备和车辆的安全管理措施 .......................... -21 - 8.4.5既有线地下电缆、管线安全保护措施:................. -22 -9、 冬季施工保证措施 .................................10、 ................................................文明施工措施10.1文明施工措施 .................................. 10.2施工环保措施 .................................8.3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 8.4施工安全措施 ....................................-18 - -19 --22 - -24 - -24 - -25 -框架涵施工方案1. 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1.1编制依据⑴由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设计文件:平远物流中心新建包件作业区框架涵工程设计施工图纸。
⑵国家和铁道部有关政策、法规,地方铁路局有关规定。
⑶工地现场调查、采集、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⑷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⑸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⑹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5-94⑺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8)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101.2编制原则⑴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及工期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科学组织施工,满足建设单位对本工程的施工期限及其他方面要求,合理的进行施工组织安排,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开支,降低工程成本.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保证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公路运输安全⑶建立适合于本工程的管理机构和质量体系,满足于本工程质量目标实现的需要,制定详细的环保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坚持开展文明施工,避免或减少施工中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干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工程概况平远物流中心新建包件作业区框架涵工程,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境内,在DK0+187-DK2+31段,设计有8座钢筋混凝土框架桥涵,用途分为交通或灌溉排水涵。
该地段位于盐渍土区,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硫酸腐蚀性,环境作业等级为H1,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氯盐腐蚀性,环境作用等级为T2。
(1)地基处理:主体结构基础均为①=0.6m水泥搅拌桩,桩长根据各个涵洞设计不等,桩顶高程根据各涵洞各部位不同不等,桩间距为 1.0m,正方形布置。
桩顶铺设0.3m厚砂夹碎石垫层。
(2)主体部分:主体采用C35标号混凝土.(3)防水部分:涵洞位于地平线以下部分全部于表面涂一层无机溶胶型渗透结晶材料。
涵洞内沉降缝使用经防水处理的木板。
并加设止水带等防水材料。
框架顶及边墙被土掩埋部分设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水层,框构顶设排水坡。
3、主要工程量4、施工组织安排4.1施工组织机构作业队主要人员选调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任职资格、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担任。
项目经理部设工程技术部、安全质量部、计划财务部、物资设备部、综合管理部共计五部。
全面保证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建成。
4.2施工队伍部署及任务划分根据工程施工范围以及主要工作内容、工程数量,按照“统筹规划、均衡生产、平行施工、立体展开”的原则,采取扁平化管理模式,框架涵由专业的施工队伍承担施工任务。
本次施工将严格执行铁道部《关于积极倡导架子队管理模式的指导意见》(铁建设[2008]51号)以及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施工组织机构框图5、主要施工方案、方法、顺序及技术措施5.1工期计划本段桥涵工程计划开工日期为2015年12月16日,计划竣工日期为2016年1月15日。
5.2施工方案5.2.1施工顺序测量放线—水泥搅拌桩或(砂夹碎石换填)施工—开挖基坑及支护—垫层施工T基础绑扎钢筋T基础支模板T基础砼浇筑T砼养护T基础模板拆除—墙身、顶板绑扎钢筋—墙身、顶板支模板—边墙、顶板砼—砼养护—拆除边墙、顶板模板—翼墙支模板—翼墙砼浇筑—翼墙模板拆除—成品保护—回填土WORD 格式 可编辑5.2.2施工准备(1) 现场准备:根据现场地形确定机械进出路线并修筑施工便道 ,便道修 筑满足施工机械使用的需要和运输车辆的需要。
交接桩完成后,及时进行 导线点和水准点复测,复测结果报监理工程师批准,依据复测合格的导线 点和水准点按设计进行施工放样。
(2) 材料准备:混凝土按设计要求确定各标号混凝土配合比,并上报审批 通过,搅拌站做好混凝土的供应准备。
对进场钢材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并对其进行进场复检,合格后方才允 许其实用使用。
不合格品度杜绝使用。
加工机械及配件进场并检修,具备 钢筋加工的条件。
(3) 施工力量准备:施工队伍已到位,技术、管理人员齐全,技术工人和 劳力数量满足当前的施工任务。
(4) 水泥搅拌桩施工准备:施工前先期做好工艺性试桩,掌握该场地的成 桩经验及各种操作技术参数。
施工工艺见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图523施工方法523.1水泥搅拌桩施工施工前备齐以下施工技术资料: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报告、土工试验 报告、室内配方试验报告(7d 龄期)、水泥搅拌桩设计桩位图以及原地面 高程、加固深度与停灰面高程;工艺性试桩,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质条件,为了克服施工的盲目性, 确保水泥搅拌桩加固地基达到预期效果,在工程桩施工前必须进行工艺性 试桩,以掌握该场地的成桩经验及各种操作技术参数:满足设计固化剂掺 入量的各种操作参数如水泥的水灰比、泵送时间、搅拌机提升速度和复搅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深度等;确定搅拌的均匀程度及成桩直径;掌握下钻和提升的阻力情况, 选择合理的技术措施;根据地层、地质情况确定复搅桩长,工艺性试桩不 应少于3定位tffiT重复搅拌上升预搅下沉重复搅拌下沉彩J完毕WORD格式可编辑根。
浆液配制,首先进行配比试验,然后按照试验结果进行配制。
配制时严格控制水灰比,一般在0.45〜0.55。
制备好的水泥浆停置时间不得过长,超过2h要降级使用。
浆液在灰浆搅拌机中要不断搅拌,直到送浆前。
桩位放样,按照施工图设计给定的轴位平面位置形式和间距,使用全站仪和钢尺进行准确放样,在桩位处用打入木桩标识,在每个机组作业段内,每次放样数量不得大于该机组5当日作业完成量,并且每天必须由现场人员用钢卷尺对当天作业桩位进行复核。
按照放好的桩位和确定的钻孔作业线路,进行钻机对位,钻尖对准木桩,偏差不得大于100mm同时在钻杆架上拴好垂球,控制钻杆倾斜度不得大于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