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分析研究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分析研究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
【摘要】作为“新生代导演”的陆川属于中国的“第六代导演”。

本文重点对其执导的四部电影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试图从他的创作理念,作品创作表现的方方面面总结出这位新生代导演的创作风格。

以期对我国电影创作现状进行初步的梳理,也给相关的一些从业者和学习者一些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陆川导演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陆川导演按年份划分属于“第六代导演”,但自称为“新生代导演”。

陆川出道十二年,共有电影作品四部,曾担任《黑洞》和《情不自禁》的编剧,他和其他“第六代导演”一样,重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重在精神力量。

2002年的《寻枪》表现了一个丢枪警察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超现实主义中包含着黑色幽默;2004年的《可可西里》写实化的影像风格突出了可可西里环境的恶劣和对生死的探索;2009年的《南京!南京!》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所有中国人心中不可忘却的历史;2012年的《王的盛宴》走心理悬疑路线,以刘邦的视角讲述了英雄间的博弈。

陆川的前两部电影受到了一致好评,但在后两部电影中受到诸多争论,在《可可西里》给观众留下强烈纪实风格的他在《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中却在某些方面主观化了历史,在《南京!南京!》里甚至被称为爱国投机分子。

正如陆川所讲“我只关心我的电影在精神是不是独立的”,他在电影中质疑人生,质疑历史,甚至质疑作品的精神品格,他认为
这个时代已经从一个盲从的时代走入一个质疑的时代,质疑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但不管怎样,我们从他为数不多,题材不一的电影作品中还是可以提取到陆川导演的风格特质。

画面特点
陆川的作品画面大多干净利落,且镜头富有冲击力和意义。

如《寻枪》的主要风格是一种黑色幽默。

其中马山的老婆一开始倒着看这个镜头,给人一种异样的黑色感觉。

其中所有的景色拍摄都是横平竖直,以某个景物为中心,在马山和陈军回忆婚礼的人员座位时,以一棵参天大树为中心,左边蹲着陈军,右边蹲着马山,隔着一定的距离,左边的房屋和右边的房屋高度相平,与湛蓝的天交相辉映,更加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美感。

在马山追到小偷后,俩人并肩推着自行车愈走愈远的景物构图也同样具有对称美,以马山和小偷两人为中心,青山环绕,蓝天相拥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

如《可可西里》的主要风格是一种纪实风格,真实地画面和镜头震撼人心。

影片中,被剥了羊皮的鲜血淋淋的藏羚羊,被打死的巡山队员这样的镜头简单,不做修饰,但也真实地令人触目惊心。

可可西里的山脉在雾气的笼罩中隐隐约约地起伏着,若隐若现,艰苦的生存环境又宛如仙境。

满地的藏羚羊的尸骸,苍蝇嗡嗡着在尸骸上空围绕,秃鹫贪婪的啃食它们的尸骸,这样的镜头真实而有冲击力的反映了盗猎者的猖狂。

《南京!南京!》中影片全篇均是黑白拍摄,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更加烘托了一种压抑的感觉,同时观众可以用自身对影片的感情为影片上色。

日军向拉贝借女人当慰安妇,小江作为第一
个站在前面“拉贝先生,我去”,“我去”,“我去”……站出来的人越来越多,特写了一只只举起来的手,这富有意义的镜头表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牺牲精神。

《王的盛宴》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倒叙中回忆跟现实相互交错,摄影跟声音更是给影片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萧条的景色也为影片中的人物增添了几分悲凉的色彩。

刘邦带领军队出征时,吕雉踉跄着爬上黄色的山坡,在周围野草枯枝的映衬下,显得有几分孤独和凄凉。

当刘邦站在秦王宫外,面对滔滔江水,他说“当我进了秦王宫之后,就彻底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自己心底,像大海一样的欲望。

”,那天边漂浮的云朵化作无数妖娆多姿,像抚弄着长发,摇曳舞动着的女人,它们代表了刘邦心理逐渐蔓延缠绕的欲望。

二、叙事特点以及开放性结尾
陆川的作品总是强调叙事性和故事性,工业剪辑是其亮点所在。

陆川的电影总是有一条清晰可见的具体线索。

马山寻枪贯穿了影片的始终,也正是呼应了影片的题目,整个故事的过程都是为了找到枪的下落。

《可可西里》以尕玉为了新闻报道深入可可西里,记录它们的生活为主线,突出了可可西里环境的恶劣以及对信仰的执著追求。

《南京!南京!》以一个充满道德感和良知的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为线索,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屈辱而悲痛的历史。

《王的盛宴》以刘邦的视角回忆英雄争霸为主要叙事线索。

在此叙事大驾构的基础上,再延伸以更多的线索完善影片的结构与故事。

陆川的影片就题材来讲各不相同,每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也不尽相同,但
影片结构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开放性结尾。

《寻枪》中马山到最后诱使结巴刘用完了手枪里的最后两颗子弹,他的鲜血浸染了他的整个上衣,也逐渐铺满他身下的水泥地,所有人都围在他周围喊着他的名字,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一切都是运动着的,但对于马山而言,世界在这一刻静止,他释怀了,马山的灵魂似乎从身体里站起来,身后大滩的血和胸口的血还在那里,他一步步走着,晃镜头和,慢镜头的使用使得马山看起来更疯癫,心灵在那一瞬间也得到永远的释放,他走在路上,音乐由弱增强,马山开始大笑,所有五官都挤在一起,笑出了眼泪……这种开放式结尾引人深思,加之黑色幽默的渲染,不免使影片富有更多意义。

《可可西里》的结尾是一张黑白的巡山队员的合照,照片定格,再淡出屏幕,这样的结局使观众陷入对为可可西里献出生命的勇士的怀念和追忆,也使观众对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南京!南京!》中的结尾处一个士兵跟一个小孩在日本兵的刀下幸存,小孩耳朵上别着小野花,开心地笑……士兵跟小孩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希望,二者相辅相成,必不可少,这样的结尾也是充满意义。

《王的盛宴》里,影片的最后结局是刘邦一袭白衣,持剑左右顾盼,寻寻觅觅在树林中,雾气笼罩树林,前方白雾茫茫,刘邦说“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刘邦的自述和这样的环境相结合,给影片一种神秘的气氛,同时让人们不禁对英雄间的博弈有了自己的评价。

三、影片的题材均站在一定的道德高度,影片的主人公均带有理性的悲剧色彩
如前所述,陆川的影片虽然题材各异,但是还是有着其共同点。

陆川的影片因为都是站在一定的道德高度去看问题,所以影片常常饱受争议。

《寻枪》表现了警察马山爱岗敬业,强烈的责任感,为了找到丢失的手枪牺牲了自己。

《可可西里》是出于对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考验,用藏羚羊被猎杀,巡山队员用生命捍卫自然来唤醒人们心中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南京!南京》更是站在历史和道德的高度和广度上,赋予一位日本士兵崇高的道德感,平静而有冲击力地来表现历史。

《王的盛宴》中以刘邦的视角述说历史,刻画了真英雄韩信,光明磊落的项羽与胆怯多疑的刘邦形成对比。

而这段历史,也是陆川主观化的历史。

《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这两部史实性很强的影片遭受诸多争议,前者争议在历史中的日本人是否如影片中一样具有高尚的人性,后者则争议在历史究竟是客观的历史,还是陆川本人主观化的历史。

陆川接受采访时讲到“我们不应该去很懒惰地接受书上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寻找隐藏在历史黑暗处的真相。

”在陆川认为,观众的质疑才正是他想要的。

陆川影片中的主人公都带有悲剧色彩。

马山为找手枪牺牲,巡山队长日泰被盗猎分子打死,角川在经历了南京的大肆杀戮后,内心经受不住折磨而自杀,韩信因一个包子对刘邦感恩在心投奔刘邦,却因刘邦的多疑被吕雉绞死。

英雄人物的光辉使观众看到信仰的力量所在,生,不是为了死,但是不平凡的死,却使生命显得异常伟大,英雄人物的悲剧色彩突出了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不惧艰险,为国为民,却也逃脱不了悲剧式的命运。

陆川导演的电影,在中国的影坛上独树一帜,它年轻新颖富有创新,但它有时又缺少强有力的客观事实做后盾。

但无论怎样,陆川导演充满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电影的确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心灵冲击和深刻思考,质疑让陆川进步,也让电影意义隽永。

【参考文献】
[1] 【英】迈克尔·兰福德著,宋铁军等译,摄影艺术与摄影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北京。

[2] 李艺等著,影视艺术传播与审美[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北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