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2、“外国理论+中国例子”:西方解释框架流 行
• 以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实。 • 把西方的思想理论、政策主张奉作圭臬,认为只有
西方思想理论才能指导中国的社会变革,将西方
理论简单地嫁接到中国,无视中国问题的特殊历史 语境,“透过西方理论的针孔来观察中国的实际问 题”。
• 西方理论及其实践模式在他国是否 有生存的土壤,西方理论在何种程
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 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
步”。
“问题”与“理论”
“问题”为理论所中介,“理论”为理论所 “污染”。 没有纯粹的问题!人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和把握,总是以一定的理论素养、学术背景乃 至政治立场为前提,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负 载”着理论,为理论所“中介”。因此,关键 在于 “负载”着什么样的理论?理论中介不同, “问题”背后的“潜台词”以及“问题”承载 的意蕴也是不同的。
理的解决。”
(二)实践需要是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 论研究的价值。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 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 的内容。”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的二元对立关系。
• 一些学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 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以概念消解
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
验,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 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
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
社会科学研究看作一种纯学术活动,认 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理论研究成为 了学者们自娱自乐、自言自语的智力游 戏。
资料。所以,人类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实践的活动。” • “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
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
结果”。 • 实践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
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
1、现实淡出、学术凸显:思想与现实“相敬如 冰”(二元对立关系)
• 在“学术凸显”的旗帜下,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 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 沉默寡言,甚至于沉默不语,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 面前,社会科学无法“出场”干预现实,思想与现实 “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之间构成了紧张
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出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
间的联系问题”。 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哲学需要终结了,“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 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 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 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 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 括。”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 天堂。”
海德格尔
• 后果1: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
和谐音符,突出地表现为伴随着理论 成果“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是思想的 荒漠化,我们可能有很多的论着成果, 可能有着过剩的言说能力和无尽的言 说内容,但未必解答了很多当下的问 题,未必提供了很多现世的智慧,未
必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学术繁荣的背
后掩盖的是学术失语的现实。
没有纯粹的理论!理论 作为求解问题的结果,
是以占有“理论”为前
提的,理论总是为理论 所中介,被理论所“污 染”。因此,作为“中 介”的理论不同,对同
一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
理论也是不同的。
“问题”与“理论”
“问题”与“时代”俱进,“理论”与“问题” 俱进。 马克思:“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 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与时代的 关联在于,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 “问题”,因为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 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问题” 才会产生。 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时代发问方式可能不同。
理论的生命是问题赋 予的。社会科学的发展 进步表面上是从理论到 理论的不断进步,实质
历史唯心主义主张从观念出发,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 不同,“这里要求发展一种比从前所有世界观都更加唯物的 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张“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必须把对社会的认
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
• 晦涩文风盛行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面临
的一个突出问题。文风问题的关键在于表 述,表述是问题的展开方式和思想的实现 方式,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述,效果是完 全不同的。
• 马克思:“消灭哲学”!
• 晦涩文风:“问题越来越高雅,视阈 越来越狭窄,字眼越来越生僻,概念
越来越抽象,语言越来越晦涩,文章
越来越难懂。”一言以蔽之,“不好 好说话”,“把研究变为胡说”。
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实淡出, 学术凸显”?
• 一、“学院派”(纯粹学术)研究范式 的方法论特征 • “现实淡出,学术凸显”已成为近年 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所谓 的“纯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界主导的 研究范式,过分重视纯学理的研究, 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 学院派研究的特点: • 1、文风晦涩、表达抽象。 • 2、热衷于创造,尤其是形式的创新。 • 3、简单问题复杂化。 • 4、“体系情结”浓厚,热衷理论体系创建。 • 恩格斯:“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 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放肆 的伪科学”,一种“高超的胡说”,一种“幼稚病”。
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是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
•
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研究课题。作为对社会生活考察的
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确立,决不是在观念中寻找,而是从 社会实践中去寻找。历史唯心主义考察社会的方法,是 “从天国降到人间”,从人的观念出发研究社会。相反,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社会的方法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在
• 2、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性丝毫不意味着否定基础研 究。基础研究表面上远离现实,但从其最终的意义上来说, 真正的基础研究都指向现实,而且往往是因为现实的问题 反映出我们基础理论的不足。
• 3、强调学术关照现实,但不是粉饰现实追逐时尚。学术 研究不能整齐划一为应景式的研究,尤其不能逾越学术底 线,昧着学术良知为丑陋的现实充当辩护士。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西南财经大学 范伟伟
•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 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 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 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实践, 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描述当 下、预测未来!
就必须从问题出发。所以,“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
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 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 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 289 页。]
•
理论研究归根结底是对问题的研究。密切关注问题,
• 后果2:理论研究的片面化倾向。
• 以概念消解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思辨绕过
生活,以逻辑代替经验,以经典代替流变,以深刻拒
斥通俗,在纯粹精神领域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 至整个外部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马 恩是主义看作是一种纯学术活动,不关心现实。 • 理论的发言难逃失语的命运。常常强调学术的问
度上对我们有意义,这不是其义自
明的问题,盲目“拿来”是有问题 的。
• 西方的理论对于我们的文化身份、
文化个性而言,对于我们的思维方 式和实践基础而言,依然是西方的 某个“他者”,是“水中月”、 “镜中花”,是一种只能“隔岸观 火”的镜像理论。 李光耀论 “新加坡模式”
3、“把研究变为胡说”:“貌似深奥的 烟幕下掩盖着连篇废话”
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设备,使理论研究成为可能。在现代科
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工具, 不仅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必要,而且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也 是不可或缺的。
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远离思辨,靠近实践,解决思想 的矛盾。对现实的梳理必然导致理论自身的贫乏。
“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
• 【德】康德:“我远不会说出我没有
思索过的东西”。 • 【英】维特根斯坦:“凡是能够说的, 都能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请你保 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
• 【俄】列宁: “最高限度的马 克思主义=最高
限度的通俗化”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坚持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从客观实际出发,
马克思
主要内容: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内在逻辑: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向实践, 要概括实践,要回归实践。
一、立足实践的需要进行研究理论
•
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到底从哪里出发?是从观念出发,还是
从实践出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 的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 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 第三,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的基 础。 • 思想观念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理论的问题,本质上是实 践的问题。因此,“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 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