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美术
汲水器
炊器
炊器
白陶鼎
饮器
饮器
山东潍坊出土的龙山文化白盉陶
食器
食器
江苏常州出土的春秋时期的原始瓷簋,高 12厘米。江苏常州市博物馆藏
郑州大河村出土的彩陶钵,高20厘米
盛贮器
新石器时代的兽形红陶壶
盛贮器
良渚文化黑陶壶,高15厘米
郑州大河村出土的彩陶壶,高22厘米
盛贮器
新石器时代的红陶狗尊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美术
● 原始玉器按用途分为:生产工具、武器、装饰、礼仪等四类。 ● 生产玉器的工艺过程:首先选玉料;其次经过剖、碾、琢、钻等工序;
最后成器,有的成器之后还要在上面琢刻纹饰。 ● 从考古发掘的实物观察,最早出现的是装饰玉器和礼仪器,而且
原始人的琢玉技术已相当纯熟。 ● 磨制器具的审美意义: a. 生产工具的非实用化,反映了原始人类劳动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巨大进步; b. 劳动不再是单纯谋生的一种本能,把劳动工具美化,首先是为了好用,
A 陶瓷工艺:包括瓷器、唐三彩
● 唐代瓷器工艺,当以青瓷、白瓷、三彩陶瓷成就最高,也最富 特色。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瓷器以窑口称始于唐。
● 唐瓷造型的特点:瓷制品使用范围广、造型趋于圆浑饱满、器形 新颖,装饰华丽,釉色器大兴。
a 瓷器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b 唐三彩:
在汉以来铅釉器基础上发展起来;三彩是唐铅釉器的总称,不 是特指,在一件器物上有三种釉色。而是黄、绿、蓝、赭等基本釉 色交错使用,釉金属在高温下氧化而呈现出的丰富色彩;有俑和器 物两大类。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C 开放期——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
器形:鼎、簋、鬲、钟、镈之类渐多,方彝、卣、爵、斝、觚之类绝 迹,盘、壶、匜、盨初见。
纹饰:有纹饰者刻镂渐浅,多粗纹几何图案,云雷纹几至绝迹,象纹 也消失了,窃曲纹取饕餮纹的主导地位,饕餮纹多施于鼎、簋 的足部不明显的位置;夔龙、夔凤等富有神秘色彩的纹饰化为 变相的夔纹;蟠夔纹化为变相的盘夔纹,渐趋图案化。唯有瑰 丽洗炼、朴实舒畅的风格,有别于前期威严神秘的气氛。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2 成熟期——(秦汉至隋唐)
① 秦汉时期的工艺设计与审美 ● 秦汉工艺设计反映出华贵、粗犷、质朴的时代精神风貌。美学
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雕刻和漆器方面,秦汉雕刻艺术的美学思想 成就了写实与写意两种风格的美学典范。 A 秦代雕刻艺术的审美特点——写实性 a 兵马俑:捏塑、雕刻、彩绘相结合。 雕塑手法:采用捏、塑、堆、贴、刻等多种技巧。 彩绘色彩:绿、粉绿、朱红、粉红、紫蓝、中黄、橘黄、灰、
画像石的题材
一、表现现实生活题材 二、历史题材 三、神化故事 四、祥瑞迷信
画像石的艺术特征
一、平面阴线刻 二、凹陷平面阴线刻 三、减地凸起薄肉雕 四、减地平面加阴线刻
画像砖的艺术特征
画像砖上的形象大多是印摸压印、锐器 刻画
有浅浮雕式和阴线刻式 构图形式长条形和方形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美术
一、 原始社会时期石骨玉器 〈一〉石器工艺的改进与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
1. 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
时间段: 旧石器时代晚期(约5万——1万年前); 制造技术: 由打制凌乱、粗糙的石器,向规整成熟方面发展。 成熟表现在: 选料讲究;石器多经过第二步加工,复合工具开始大量出
现;雕刻器和磨制技术开始出现,钻磨装饰品明显增多。 审美特点: 对均衡、对称、材质等审美形式的认识与应用水平有了明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重要石窟寺 1、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手法采取凹凸法,色彩主要有红绿蓝
白黑。 2、敦煌石窟:石窟形制主要有三种,一是僧房和禅窟,二是塔
庙式中心柱窟,三是覆斗顶殿堂窟 壁画内容: 1、佛菩萨及天神像 2、佛本身故事、佛传故事 3、中国传统神化题材故事 4、经变故事 5、佛教史迹故事 6、供养人 7、装饰图案和建筑图
礼仪器-玦、玉琮
原始制陶模型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美术
二 、原始社会时期制陶工艺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我国 制陶的历 史至少已有1万年左右,制陶技艺具有很高的成就,后来发 展成为陶瓷。
● 最早的陶器可能模仿自然物或其它材料做成习见器物,如葫芦、篮筐、 鸟巢等。
亦绝迹。
纹饰:刻画更浅细,前期粗花变为细花,由于印版的发明与使
用,器上的纹饰多为同一印版的反复,纹样繁多,所附
装饰多为现实性的动物。
铭文:文多韵文,多施于器表的显要位置,排列对称,讲求字
数的多少和对文字的构图安排,铭文成为器表装饰不
可缺少的成分,字体极求美观,鸟篆出现,字外加鸟
“越
形为纹饰,此类多见于南方的器皿,如“越王剑”、
褐、黑、白等色。 b 青铜艺术:采用彩绘与金银饰品相配合的表现手法。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B 汉代雕刻艺术的审美特点——写意性 a 汉雕刻简练概括、雄浑有力,整体感强,采
用浅浮雕加阴线刻画的手法。 b 青铜随着铁器的取代,失去了它的神圣地
位,被用于日常生活,所以制作更加精细。 如铜镜、青铜灯等。 c 漆器工艺
马家窑类型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b.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2000): ● 分布地——黄河中游的陕西、河南、河北、山西。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
以彩陶为主,并且成就最高,精品最多。 ● 陶器分为: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后岗类型、 大司空村类型等。 C.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040-前240): d.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010-前1580): ●根据出土的不同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器特征,可主要区分为7种类型: 河南豫西文化类型、 河南豫东和豫北文化类型、 湖北青龙泉文化类型、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何纹彩陶盆,高15厘米,口径宽37.3厘米。
盛贮器
商代青釉弦纹瓷尊,高18厘米,口径宽 19.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的黑陶瓶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美术
● 中国制陶工艺的发展,通常按地区把它们分成若干类 型:
A. 黄河流域
a. 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190-前1715):分布于黄 河上游的甘肃和青海。 ● 按时间顺序分类分为: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④ 三代青铜工艺
夏商周青铜器,从艺术形式来看,可分为三类:独立的圆雕;附属于 青铜器身上的圆雕或浮雕;拟形器(器体与器形合二为一的动物形象)。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A. 青铜器按生活用途可分为:
食器:鼎、鬲、甗、豆、鉴、
审美观念的流变和艺术设计的发 展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酒器:角、斝、爵、觥、觚、壶、尊、等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礼器:盘、匜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兵器:戈、镞、矛、剑、匕、钺等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乐器:钟、铙、鼓、铎等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B 按礼仪用途:
进行加工、敲打、钻磨手段综合应运的石器
装饰品 - 玉杖首
礼器-玉琮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美术
〈二〉原始玉器
●原始玉器技术: a.伴随石器生产逐渐发展起来,起初玉石不分, 石器生产为玉器生产提供了技术的和审美的经 验。 b.原始玉器生产大约发生在新时期时代早期, 距8000年左右。 c.黄河下游、长江下游、西辽河流域是三个主 要的原始产玉区。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壁画布局形式: 魏晋南北朝绘画:戴逵、宗炳、王微、
张僧繇、顾恺之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树立了职
业画家榜样;把神韵作为绘画的追求目 标;奠定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基础,成功 地创造了密体,影响深远。
隋唐美术
② 隋唐时期的工艺设计与审美
● 唐代工艺设计美学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陶瓷工艺与金属工艺制品 上
显的提高,表明人类审美能力的迅速发展 。 审美意义: 雕刻器的出现对于美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也使钻孔和雕刻
纹饰成为可能,产生了美化自身的装饰品和具有宗教意味 的道具。
打制凌乱、粗糙的石器
复合工具
钻磨装饰品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美术
2. 新石器时代的磨制器具; 新石器时代(约1万——4000年前) ●原始石器技术: a.制造技术高超,加工、敲打、钻磨手段综合 运用; b.出现了纯粹的装饰品和作为宗教仪式的礼 器; c.对石器的形、色、质诸方面有了明确的审美 要求,也开始对骨器和玉器的制作赋予丰富 的内涵。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陕西龙山文化类型、 山西襄汾寺类型、 山东龙山类型(设计新颖巧妙、胎体轻薄,有“蛋壳陶”之誉)、 齐家文化类型。 ● 长江流域的原始制陶工艺总体水平不如黄河流域,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以素陶为主,兼有彩陶,此外黑陶红绘,多色加晕染、漆绘、戳印等, 都有突出成就。 B.长江流域的制陶分布区域: 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一般在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 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4500-前3500;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500-前2000年; 大溪文化:约公元前3800-前2400年,分布于四川地区; 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分布于湖北地区.
其次是美观的工具启发人的美感,刺激人们的劳动热情; c. 工具的坚硬、光润、对称是工具的外表特征,而人类一旦发现了美,就
会把这种外表特征抽象出来,当作一种普遍的审美形式肯定下来,赋予 它独立的含义,并用于指导其他工具和装饰品的生产,使已经取得的审 美经验不断丰富发展。
礼仪器-玉壁
生产工具-玉铲
装饰玉器-玉龙配饰、猪龙配饰、玉梳
石岭下类型(约公元前3800年) 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100年) 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500年) 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