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教学大纲: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人对自身及其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反映,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判断、评价、态度等等。

1、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2、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二、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体验: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负、自责、自豪感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主要包括自主、自立、自律、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一)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是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在发展到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意识形成阶段2、社会自我意识形成阶段3、心理自我意识形成阶段(二)自我意识的形成途径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三)自我意识的偏差1、聚光灯效应2、盲目乐观3、虚假普遍性效应四、自我意识的完善(一)健康的自我意识的获得获得健康的自我意识需要有四个支柱:1、安全感2、价值感3、归属感4、重要感(二)完善自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1、要增强自信A、学会比较,跟优秀的人比相似点,跟不优秀的人比不同点B、学会自我肯定2、自尊,学会积极的自我体验3、发展自己的控制能力和自我的监控能力A在增强自控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目标选择B 自立:自我依赖C 自强:勤奋责任感自我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培养这项内容。

从小我们就可能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父母用这句话来鼓励我们要勤奋,要抓紧时间学习。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有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我们想想确实也是这么回事。

于是我们就面对这样的一个困惑:我们要不要早起?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我们要有一个思考问问自己:我是虫儿还是鸟?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决定了我的行为”“Who am I?”的确,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是自我研究当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

同时,它也是现代心理学当中的一个中心问题。

另外,“认识你自己”,也是镌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一句箴言。

也许是受到了这句箴言的启示,所以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认识自己。

在今天的课程当中,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的途径,完善自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我会涉及到自我实现的语言和自我服务意识的偏差。

一、自我意识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在心理学当中,自我意识指的是什么?自我意识:人对自身及其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反映。

在这个概念当中提出来自我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对自身的认识;第二个方面就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反映。

自我意识包括了人对自我的认知、判断、评价、态度等等。

下面就请同学们尝试着在你的纸上写一写“我是谁”。

怎么做呢?就是你连续写下20句以“我是”开头的句子,请大家尽量选择一些最能反映自己风格的,最能体现出你是谁的句子,尽可能的写够20个“我是”,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

好,大部分都写完了。

现在看着你写出的20个“我是”,我们一起来评估一下。

首先,在这些陈述当中哪一些你觉得是对自己的肯定,就在那个句子后面画个“+”;哪些陈述实际上表达了你对自己的不满,就画一个“-”;哪些陈述既没有不满也没有肯定,就什么都不画。

接下来大家就数一数这20个句子中你有多少个“+”多少个“-”,你的是“+”多还是“-”多,还是中性的比较多?如果我们同学在你的评估当中加号多与减号,我们就叫做“你能够肯定自己”,当你肯定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叫做“悦纳自我”。

这些都是自我意识当中你对自己的感受,满意不满意,肯定不肯定,都是对自己认识的一个方面。

其次、我们从第二个方面看一下,在这20个句子的陈述过程当中,哪些是指想过去的?哪一些是指向现在的?哪一些是指向将来的?你对将来的那个理想的我有多少期待,对现实的我有多少的认识。

再次、第三个方面的评估,在你的陈述当中,有多少是指向生理的,有多少是指向社会的,有多少是指向心理的?评估一下在你的自我概念当中生理占多大的成分,社会占多大成分,心理占多大的成分。

(这是从自我意识的内容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刚才我们从三个方面对大家写的我是谁进行了评估,这些都是有关自我意识的内容:它的内容、它的情感体验,它的时间特征。

通过这个评估的过程使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自我意识有了一个了解。

接下来有的同学可能说:我在写20个我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还有这些方面,其实自我意识有他自己的结构。

二、自我意识的构成自我意识的构成可以分成这样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把它叫做自我认识。

在自我意识当中首先是对自我的认识,自我认识是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也就是说对“我是谁?”“我有什么样的特征、我的兴趣、我的爱好,我和谁有关系,我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样的”,所以,在自我关系当中它涉及你对自己的一个感觉,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分析自己以及自我评价的内容。

刚才那20个我都应该属于自我认识。

在自我认识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个叫做自我体验的构成成分,属于自己对自己的情感部分,平时我们所说的自尊、自信、自卑、自责、自负、自豪等这些方面都属于自我体验的部分,是自我概念当中的情绪成分。

这些情绪成分让我们对什么是自信,什么是自卑会有什么样的认识,自信属于对自己的一种情感,更积极地一种情感。

那么,自我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除了有这样的自我认识和情感体验以外,大家还要知道我们的自我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功能?对,自我调控的功能。

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在这个调节过程当中,包括了自主性、自立、自律,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

因此控制力取决于这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否健康,自我意识健康的人往往他会对自己的心理和态度这些方面有着比较好的调节功能。

当我们遇到一个环境和我们不相适应的时候,谁来做这种调节?自我意识。

当你自己遇到一个你从未预知过的,或者遇到一个你需要处理的状况,自我意识将会发挥这样的调控功能,然后来帮助你来实现你自身的目标。

在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自我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的构成,接下来我们看看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是我”?也就是Why am I?人类在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的。

你会发现小朋友在啃那个手指头的跟他啃那个奶嘴没有什么区别,吃的非常香,到了一定时候才知道我在啃我的手指头,那么当有这个概念的时候,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形成第一个阶段。

小孩开始渐渐的了解:这个是我的,这个东西和别人不一样,这个时候叫生理自我。

在大家刚才写的那个自我意识当中,有很多的关于生理自我的描述。

在最初的生理自我阶段,我们了解这是我的手,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头,想到小的时候大人会问“你的头在哪儿?你的脚在哪儿?”当这个小孩能够把手脚给你看的时候,这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开始形成了。

第二个阶段是社会自我意识的形成。

小孩开始知道谁是我的爸爸妈妈,我和别人的关系,了解谁喜欢我谁不喜欢我,这些在这个社会自我意识的阶段开始了解并逐渐的形成。

它通过小朋友的游戏,比如过家家:你当爸爸,我当妈妈,他当孩子,那么爸爸就做爸爸该做的事,妈妈就要做出妈妈的样子,等等。

这个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当中,属于社会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

再进入一定的阶段叫做心理自我意识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会知道我有情绪,我会知道我不高兴,我知道我有什么样的能力。

对于社会自我我们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社会自我也是不同的。

学生角色和儿女角色不同;老板角色和员工角色不同,我们不会把在父母面前的表现展现在老师面前,也不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未来的老板。

这样我就想到了我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周末喜欢睡懒觉,在星期天的早上别的同学都去上自习了或者出去打篮球了,他还在床上睡觉,这个时候,听到有人敲门打断了他的睡眠,他觉得很恼火就大喝一声,谁呀,门外出现了一声他非常熟悉的声音“宝贝,是妈妈”。

好了,是他妈妈,因为他妈妈每个周末都会给他送来一些好吃的东西,另外拿走一些换洗的衣物。

所以他马上就跳下床去开门,无论宿舍多么狼藉也没有关系。

因为他作为儿女的角色可以毫无隐藏的展现在母亲面前,然后就让他的母亲进来了。

接下来我们换一个场景。

如果这个时候你仍然在睡觉,被别人打断了你问谁呀,门口有一个娇滴滴的女生说是我,你一听坏了,是你们班的一个班花,还是你们班的学习委员,收你们宿舍的班费,那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不是跳下床就去开门?作为同学角色并且是班花的同学这个社会自我第一反应肯定不是让你跳下床去开门,而常常会是说“你稍等一下啊,马上就来”于是你在宿舍里面开始打扫一气。

当然有的时候你会把一些臭袜子啊很多脏衣服啊往柜子里面塞。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老师,那个时候真的很紧急,来不及了,我当时看到我的很多脏衣服,窗子是开着的,我顺手就把脏衣服人出去了。

他说等人走了我还下去找,发现裤子少了一条,不知道被谁捡走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的设想,假如说5年或者是10年之后,这个班花真的如愿以偿成为你的妻子了,她再敲门,估计你就不会再去扔裤子了,因为你的社会情境又发生了变化,社会自我也随之改变了。

我们看这个图,这是以年龄阶段来解释自我意识的发展,教材上讲的很详细,就不再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自我意识的形成途径:第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来源于对别人的意识,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

有时候大人会对自己的孩子讲:那个小朋友好有礼貌哦!然后我们马上要怎么着?对照一下自己看看我做的怎么样,如果我跟他做的一样,说明我也有礼貌,这个时候你就把礼貌纳入了自己的自我概念当中。

到目前为止大家是不是还在采用这样的途径,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来对照自己。

(目前我还是会采取这种途径。

通常在办公室别的辅导员老师找学生谈话,我都会留意他是以何种方式怎样交谈的、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和自己的工作方式相对照,找出更有效的工作方法)。

这是第一个途径,我们通过认识别人然后来丰富着对自己的认识。

比如他这种状态叫勤奋,你这个状态叫有思想,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对比然后来分析来对照自己。

第二第二个途径是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我做完了这样的一件事情,有的人就会说“你好棒啊!”其实你是发自内心地做了一件事,然后别人说你好有爱心,你是个有公益心的人哪,之后你就会变得更有公益心,你就把别人对你的评价内化成自己的一个自我概念,然后用这个自我概念来跟自己的行为相对照。

有的学生会问:“老师,我能不能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是有句话说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从理论上来讲,每个人都要在意别人的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