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
7
轴对称——指壳体的几何形状、约束条件和
所受外力都对称于回转轴。
与壳体内外表面等距离的曲面
母线: 母线:
8
法线: 法线
经线: 经线
纬线(平形圆) 纬线(平形圆):
9
10
2.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
(1)小位移假设 小位移假设。壳体受压变形,各 小位移假设 点位移都小于壁厚。简化计算。 (2)直法线假设 直法线假设。沿厚度各点法向位 直法线假设 移均相同,即厚度不变。 不挤压假设。沿壁厚各层纤维互 (3)不挤压假设 不挤压假设 不挤压,即法向应力为零。
σϕ
R1
+
σθ
R2
p = t
19
3.1.5薄膜理论的应用范围 薄膜理论的应用范围
1.材料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 材料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 材料是均匀的 厚度无突变,材料物理性能相同; 2.轴对称 轴对称——几何轴对称,材料轴对称, 轴对称 载荷轴对称,支撑轴对称; 3.连续 连续——几何连续,载荷(支撑)分布 连续 连续,材料连续。 4.壳体边界力在壳体曲面的切平面内 壳体边界力在壳体曲面的切平面内。 壳体边界力在壳体曲面的切平面内 无横向剪力和弯距作用,自由支撑等;
圆锥壳应力分布结论
1、圆锥壳两向应力均与x成线性关系, 、圆锥壳两向应力均与 成线性关系 成线性关系, 离锥顶越远,应力越大。 离锥顶越远,应力越大。
2、圆锥壳两向应力随α的增大而增大, 、圆锥壳两向应力随 的增大而增大 的增大而增大, 故锥壳的半顶角不宜过大。 故锥壳的半顶角不宜过大。
44
3.2.5受气体内压的碟形壳 受气体内压的碟形壳
14
环向应力计算公式
——微体平衡方程
σ
m .
R1
+
σ
R
θ
2
p = S
式中 σm---经向应力(MPa);
σθ−−−环向应力(MPa);
R1----第一曲率半径(mm); R2----第二曲率半径(mm); p----介质压力(MPa); S----壳体壁厚(mm)。
15
微体平衡方程的推导
p
16
O
20
典型壳体受气体内压时存在的应力: 典型壳体受气体内压时存在的应力: 圆柱壳体
圆锥壳体
21
3.2 薄膜理论的应用
3.2.1.受气体内压的圆筒形壳体 受气体内压的圆筒形壳体 1.经向应力 :
式中R2=D/2
σm
则
pR2 = 2S
σ
m
=
2.环向应力:由 2.
σ m.
R1
+
σθ
R2
pD 4S
p = S
pD = 4S
条件相同时, ※条件相同时,球壳内应力与圆筒形壳 体的经向应力相同, 体的经向应力相同,为圆筒壳内环向应 力的一半。 力的一半。
30
球壳应力分布结论
1、球壳各点σθ= σm 、球壳各点 说明球壳的薄膜应力分布十分均匀。 说明球壳的薄膜应力分布十分均匀。
2、在载荷和几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球 、在载荷和几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壳的最大应力只是圆柱壳的一半, 壳的最大应力只是圆柱壳的一半,故球 壳的承压能力比圆柱壳好。 壳的承压能力比圆柱壳好。
σ σ
m
θ
pD 1 = 4 S cos α pD 1 = 2 S cos α
42
③.锥壳的应力分布 锥壳的应力分布
1.圆筒壳与锥壳连 圆筒壳与锥壳连 接处应力突变, 接处应力突变,为 什麽? 什麽?从结构上如 何解决? 何解决? 2.半锥角越大,锥 半锥角越大, 半锥角越大 壳上的最高应力如 何变化? 何变化? 3.在锥壳上那个位 在锥壳上那个位 置开孔, 置开孔,强度削弱 最小? 最小? 43
D − r1 R 2 = r1 + 2 sin φ
47
③ 碟形壳的应力分布
1.b点和c点的R1,R2如何变化? 1.b点和c点的R 如何变化? 点和 2.碟形壳与圆筒壳连接点处应力状态如何? 2.碟形壳与圆筒壳连接点处应力状态如何? 碟形壳与圆筒壳连接点处应力状态如何
48
无力矩理论的应用条件
1、壳体的曲率、厚度、载荷没有突变,材料的 、壳体的曲率、厚度、载荷没有突变, 物理性质相同。 物理性质相同。 2、壳体边界上没有力矩和横向力的作用。 、壳体边界上没有力矩和横向力的作用。 3、壳体边界上的法向位移和转角不受限制(壳 、壳体边界上的法向位移和转角不受限制( 体边界上的约束只能沿经线的切线方向) 体边界上的约束只能沿经线的切线方向)
无力矩理论可使壳体的应力分析大为简化, 无力矩理论可使壳体的应力分析大为简化, 薄壳的应力分析以无力矩理论为基础。 薄壳的应力分析以无力矩理论为基础。
5
3.1.2 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
1. 基本概念
• 回转壳体
——由直线或平 面曲线绕其同 平面内的固定 轴旋转3600而 成的壳体。
6
几个典型回转壳体
1、椭球壳上各点应力大小与点的坐标 、 (x,y)有关 , ) 2、椭球壳上各点应力大小及分布状况 、 与a/b有关 有关 3、σm恒为正,最大值在顶点,最小值在赤道。 、 恒为正,最大值在顶点,最小值在赤道。 σθ在顶点恒为正,在赤道有大于零、等于零、 在顶点恒为正,在赤道有大于零、等于零、 小于零三种情况。 小于零三种情况。
①.碟形壳的形成: 母线abc=半径为R的圆弧ab + 半径为r1的圆弧bc ——碟形壳的构成: 碟形壳的构成: 碟形壳的构成 半径为R的球壳 半径为 半径为 的球壳 +半径为 r1的褶边
45
46
②.几何特征
a. 母线abc是不连续的, 即R1不连续,在 b点发 生突变: 球壳部分R1= R; 褶边部分R1= r1 。 b. R2是连续的变量。 球壳部分 R2= R; 摺边部分
σ1 σ2 σ2 σ1
1
薄膜理论与有矩理论概念: 薄膜理论与有矩理论概念:
计算壳壁应力有如下理论: 计算壳壁应力有如下理论: 无矩理论, 薄膜理论。 (1)无矩理论,即薄膜理论。 假定壳壁如同薄膜一样, 假定壳壁如同薄膜一样,只承 受拉应力和压应力, 受拉应力和压应力,完全不能承 受弯矩和弯曲应力。 受弯矩和弯曲应力。壳壁内的应 薄膜应力。 力即为薄膜应力 力即为薄膜应力。
O
σ ϕ ⋅ t ⋅ R2 sin ϕ ⋅ dϕdθ
经向力
Nϕ
和
Nϕ
+ d N ϕ 在法线上的分量
σ ϕ ⋅ t ⋅ R 2 sin ϕ ⋅ d ϕ d θ
17
周向力 Nθ 在法线上的分量
σ θ ⋅ t ⋅ R1 d ϕ ⋅ d θ ⋅ sin ϕ
18
微体平衡方程(拉普拉斯 方程) 微体平衡方程(拉普拉斯Laplace方程) 方程
31
3.2.3 受气体内压的椭球壳 用场:椭圆形封头。 成型:1/4椭圆线绕同平面Y轴旋转 而成。
32
(椭球壳) 椭球壳)
33
x y + 2 =1 2 a b
椭球壳的长半轴——a 短半轴——b 椭球壳顶点坐标:(0,b) 边缘坐标:(a,0)
2
2
R1 = R2
1
a 4b 1 = [ a 4 − x 2 ( a 2 − b 2 )] b
11
3.1.3 经向应力计算 经向应力计算——区域平衡方程 区域平衡方程
12
经向应力计算公式: 经向应力计算公式:
σ
m
=
pR 2 S
2
(MPa)
式中σm−−−经向应力; p-----介质内压,(MPa); R2-------第二曲率半径,(mm); S--------壳体壁厚,(mm)。
13
3.1.4 环向应力计算——微体平衡方程
pa a σ m = σθ = ( ) 2S b
σ σ
m
※两向应力相等,均为拉应力。 两向应力相等,
x=a, 即椭球壳的边缘处 a 即椭球壳的边缘处,
θ
pa = 2S pa a = (2 − 2S b
2 2
)
※σm是常量,σθ 是a/b的函数。即受椭球壳的结 是常量, 的函数。 构影响。
35
椭球壳应力分布几点结论
55
二、电阻应变法测量应力的基本原理
(一)电阻应变片
56
(二)箔式应变片
57
2、导线的连接 、 与固定
举例
52
边缘应力的产生
自 由 变 形 变 形 协 调
边缘处产生附加内力: M0−附加弯矩; Q0-附加剪力。
53
54
3.3.2 边缘应力特点
(1).局部性 局部性 只产生在一局部区 域内,边缘应力衰 减很快。见如下测 试结果:
衰减长度大约为: l = 2.5 rs 式中r - -圆筒半径; s - -圆筒壁厚。
3
无力矩理论和有力矩理论
轴对称
载荷
内力
无力矩理论 薄膜理论) (薄膜理论)
有力矩理论 弯曲理论) (弯曲理论)
4
几点提示
无力矩状态只是壳体可能的应力状态之一
无力矩状态下,薄壳中的应力沿壁厚 无力矩状态下, 均匀分布,可使材料强度得到合理利用, 均匀分布,可使材料强度得到合理利用, 是最理想的应力状态。 是最理想的应力状态。
2
有矩理论。 (2)有矩理论。壳壁内存在除拉应力或压 应力外,还存在弯曲应力。 应力外,还存在弯曲应力。 在工程实际中, 在工程实际中,理想的薄壁壳体是不 存在的,因为即使壳壁很薄, 存在的,因为即使壳壁很薄,壳体中还 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弯曲应力, 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弯曲应力,所以 无矩理论有其近似性和局限性。 无矩理论有其近似性和局限性。由于弯 曲应力一般很小,如略去不计, 曲应力一般很小,如略去不计,其误差 仍在工程计算的允许范围内, 仍在工程计算的允许范围内,而计算方 法大大简化,所以工程计算中常采用无 法大大简化,所以工程计算中常采用无 矩理论。 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