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共混改性基本原理2

第2章-共混改性基本原理2


界面自由能

——是相界面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界面能正比于比表面积 在熔融共混过程中:
外力作用 分散相破碎 比表面积增加
界面能下降
分散相集聚
界面能增大
分散相再破碎
……


初期:分散相的破碎 后期:分散相的集聚
表面自由 能增大 相互碰撞 几率增加
“平衡”状态
“平衡”粒径
聚合物表面自由能的测定


(2)熔体黏度 共混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规律:“软包硬” 理论上:黏度低的一相为软相,倾向于形成连续 相;黏度搞的一相为硬相,倾向于形成分散相。 实际上:这种规律还要受到组分配比的约束





(3)组分配比/黏度的综合影响 A-1: A%>74% A连续相,B分散相 B-1: B%>74% A分散相,B连续相 A-2: 若A黏度<B, A连续相,B分散相 B-2: 若B黏度<A, A分散相,B连续相 阴影:相转变区,可形成“海-海”结构
两相界面能

两相之间的界面能该如何获得的? ——理论计算 依据吴氏几何平均方程(geometric mean equation of Wu)
AB
d d P P A B A B A B 4( d P ) d P A B A B
WAB 2( )
d A
d 1/ 2 B
2( )
p A
p 1/ 2 B
(a) 未处理20%SGF
(b) 未处理20%SGF高倍图
(c) 20%SGF
(d) 20%SGF高倍图
2.2.4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连续相 共混物的模量、弹性等 分散相 冲击性能、光学、传热及抗渗透性能等 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1)组分配比 ——主要的影响因素,决定因素 如丁苯橡胶/PS体系 含量比从90/10~10/90, 则丁苯橡胶发生从连续相到分散相的逆转。

PP/POE

PP/POE/SiO2
RuO4染色的PBT-PPO 树脂共混物超薄切片TEM像


(2)刻蚀法 用适当的蚀刻剂,将两相体系中的分散相浸蚀掉, 在样品表面形成空洞,置于扫描电镜(SEM)中 进行观察 适用于在SEM中无法观察连续相和分散相的体系

PP/EOR
PP/EVA

I 2 S
1 m S2 (ci c) m 1 i 1
1 m c ci m i 1

I恒小于1. 分散相的均一性越好,则I越趋近于1.
S K c 100 C

不均一系数Kc Kc越小,则分散相的均一性越好。


(2)分散度:分散相颗粒的破碎情况。 ——一般用分散相的平均粒径来表征。 数量平均直径
PP/EOR/CaCO3


(3)低温折断法 通过液氮冷却,使连续相脆化,分散相仍保持一 定的韧性,折断后在断面上留下橡胶颗粒或空穴, 以便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 适用于橡胶增韧塑料的两相“海-岛”结构

PP/POE



以上三种制样方法,各有利弊,在实际中,应根 据需要进行选择,必要时还需要通过几种方式进 行相互印证。 对于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的结构, 则一般选择染色法; 而若多元体系中,含有两种橡胶体系的共混物, 则可能需要选择两种或更多的方法,来确定不同 的分散相性质。
2.2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
均相体系 海-海结构 两相体系
海-岛结构
最为常见,也 是研究重点
辨析连续相、分散相及其特性
2.2.1 共混物形态研究及制样方法


通过Tg法可以分辨出均相体系和两相体系 但还不够。 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分布、粒径大小、界面结合 等信息。 ——直接观察法(电子显微镜观测) [制样方法] (1)染色法 常用四氧化锇(OsO4)作染色剂 适用于共混体系含橡胶的情况,对橡胶组分染色 具体:先进行超薄切片,再染色,然后用透射电 镜(TEM)观察
相界面的效应




(1)力的传递效应 外力 连续相 界面 分散相 界面 连续相 …… ——是界面效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效应 ——对界面之间的结合要求较高 (2)光学效应 ——制备特殊光学性能的材料 如PS与PMMA共混 珍珠光泽的材料 (3)诱导效应 如诱导结晶 形成微小晶体 提高力学性能
dn
n d
i
i

n
i

体积平均直径
dv

i
di

(3)粒径分布曲线 ——能够很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大小的分散相粒径 的分布状况。
2.2.3 共混物的相界面



定义:两相或多相共混体系中相与相之间的界面。 ——大小可以用分散相颗粒的表面积来表征。 ——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界面结合强度越大,越可能获得更高的力学性能 相界面形态的分类: (1)不相容:两相之间没有过渡层 (2)相容:两相之间有一定厚度的过渡层 (过渡层越大,则相容性越好)

怎样判断两相发生逆转的时机? 理论计算模型: 假设分散相为球形,在空间成致密排列,成面心 立方或密排六方结构,如下:



则,可计算出这种密排结构的致密度为74%。 以两相结构(A、B)为例,则有: 若A%>74%,为连续相; 若B%<26%,为分散相。 但实际上,还与各相的组分特性有关。
2.2.2分散相的分散状况表征

我们知道,对“海-岛”两相体系,分散相的分布 和分散状况显著影响了共混体系的性能 那如何来表征分散状况呢?

一是定性观察,二是定量分析

(1)均一性:分散相浓度的起伏大小。 ——可通过图片观察,也可以通过数理统计进行 定量计算。 q(1 q) 2 N 2 2



对于两相的界面能: ——直接研究有困难; ——间接研究:测定单一组分表面自由能 由于 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 (mJ/m2) 因此 可用接触角法测定聚合物的表面张力 仪器:接触角测定仪 要求:试样成平板状 原理:在试样表面滴一滴特定液体,测θ 角
σL
σs
σsL

根据杨氏公式(Young),有:


(4)分散相粒径的影响因素 两个参数: (a)黏度比λ Wu等人用实验证实了黏度λ 与粒径之间的关系: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共混两相的黏 度比λ =1时,分散相的粒径最小。 ——“等黏点”理论 应用:可据此理论对共混物中的分散相粒径进行 控制,以获得满足性能要求的分散相粒径。
k d / d /

k∽d 正比例关系
k d / 1 d /


根据上式,可得到降低分散相粒径的途径: ① 增大剪切应力τ,则d减小; ② 降低界面张力σ,则d减小。 此外,还可以: ③ 改善相容性,则界面张力σ下降,从而d减小。

不相容
相容
界面层厚度
(1)~主要取决于两种聚合物的界 面相容性; (2)此外还与大分子链段的尺寸、 组成以及相分离条件有关。 (3)不相容两相,界面层厚度很小, 相界面很明显; (4)随着两相的相容性增加,扩散 程度增大,相界面越来越模糊, 界面层厚度越来越大,两相的黏 合力增大。 (5)完全相容的聚合物最终形成均 相,相界面消失。 界面层示意图
课后作业
1. 2. 3. 4.
5.
6. 7. 8.
聚合物共混的定义? 聚合物共混的三种基本方法? 相容性、互溶性和容混性的定义? 共混物形态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简述定性和定量研究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的手段有 哪些? 简述均一性和分散度的概念? 相界面的效应有哪几种? 简述聚合物两相体系的配比与熔体黏度对哪一相 为连续相、哪一相为分散相的综合影响。
L cos S SL
再利用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之间的近似关系式:
1 cos 2[
( sd )
L
1 d 2 L

( sP )
L
1 P 2 L
Hale Waihona Puke ] d p
离散组元+极性组元 So, 利用两种已知液体的σ、σd、 σp,代入上式, 即可求得样品的表面张力,亦即试样界面能σ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