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审美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审美活动无处不在。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
同样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
美是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少了美学价值的新闻,会失去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有相似之处。
接受分析研究认为,受众具有解读、诠释新闻的能力。
受众可以根据自身日常生活的经验,与新闻文本产生互动,共同协商出意义。
那么,如何开发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让电视新闻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呢?本文拟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通过分析央视《社会记录》栏目及《东方时空》栏目对华南虎照事件所作的报道,来阐述这一问题。
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接受美学是20世纪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艺理论。
1967年。
姚斯在其题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的就职演说中,全面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构架。
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伊瑟尔在康斯坦茨大学发表了《本文的召唤结构》的著名讲演,同样引起轰动。
姚斯借用阐释学“视野”的概念,以“期待视野”为中介,以“视野融合”为途径,将文学史转化为一种阅读者的积淀,在文学与社会、美学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接通了文学与现实、过去和未来。
“期待视野”是解读者面对文本时,调动自己的经验并产生的思维定向及其所希望的文本对他的满足。
“视野融合”则是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伊瑟尔与姚斯建设接受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他们都认为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本文关系的关注,转向对本文――读者关系的研究,都将读者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点。
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是这样的:第一,认为作品不是在所有时代在读者面前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而像乐谱,只有经过读者演奏才能成为一曲优美的音乐。
伊瑟尔认为:“文学本文具有两极,即艺术极和审美极。
艺术极是作者的意义,审美极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实现。
从两极性角度看,作品本身与本文或具体化结果并不同一。
而是处于二者之间。
”“暗隐的读者”描述的就是这个处于二者之间的情况,这表明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文本和读者共同建构的。
第二,作品的价值与作家的历史地位由作家与读者共同构成。
作家的创作意识能否实现,依靠读者的接受意识。
第三,作家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
第四,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是连接读者的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必要条件。
意义不确定性召唤读者参与作品再创造。
伊瑟尔认为这种召唤结构,能提供最广泛的联想空间。
是最能激发读者想象的框架结构。
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相类似。
受众在接受新闻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效果。
有学者指出,受众在接受新闻时,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效果:其一,赞同记者的想法而改变或强化了原有态度;其二。
拒绝记者的倾向而坚持自己的立场;其三强烈反对记者的倾向,对记者的陈述持否定的态度。
电视新闻的美学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电视新闻议题设置――传播――受众接受的全过程。
是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
它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第一,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受到受众“期待视野”的制约。
媒体的新闻选择应建立在受众的“期待视野”之上。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期待视野”潜在地制约着传者的议程设置和报道框架。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正式对外公布猎人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宣告失踪了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被重新发现。
这张“虎照”出现在互联网上仅仅几个小时,照片中的老虎是否是活体便引起了社会公众的质疑。
对事件真相的追问,构成了公众的期待视野。
国内众多媒体以理性、怀疑的态度对此事表示了高度关注。
《社会记录》与《东方时空》同是央视的名牌栏目,但是这两个节目对华南虎照事件的报道却引来公众截然相反的评价。
2007年11月5日,《东方时空》播出了题为“华南虎照片的背后”的报道。
节目前半段对“虎照”真假的争论进行了报道。
但是没有对新闻真相进行深度挖掘。
节目后半段主要关注华南虎的命运,采访了华南虎养殖基地的情况。
节目没有对事件的核心人物周正龙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整个节目中也没有出现周正龙的同期声画面。
并且主持人在节目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照片的真假不重要。
重要的是保护好华南虎。
”此话一出,立即引来公众的强烈不满。
照片的真假真的不重要吗?“虎照”现身后,央视《社会记录》栏目2007年10月29日、30日、31日连续3天做了华南虎照事件的系列报道。
之后,该栏目在11月22日、12月6日、12月7日又做了3期关于华南虎的报道:对事件真相穷追不舍。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对新闻事件的反应最为迅速和敏感,电视媒体可以利用这一新媒介来了解公众的期待,从而修正报道框架。
媒体如果对公众的期待视而不见,只管自说自话。
就是对公众群体理性的低估,从而丧失影响力。
第二,真实是电视新闻审美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点。
在新闻审美中,真实具有突出的地位。
伯格森曾说过,(真实)“常常使每一件在它影响之下产生的事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趣味:它甚至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别的美”。
真实性是新闻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电视新闻的审美性得以发展的起点。
“在新闻美学中,真即是新闻题材的美学品格”。
那么,电视新闻如何展现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呢?如果说报纸媒体适合表述观点的话。
电视新闻更适合展现新闻事件发展的过程。
麦克卢汉认为“报纸关注的是观点的冲突,而不是深刻介入一种情景”。
他认为。
“电视这一媒介拒斥形象鲜明的人物,它有利于表现过程而不是产品”。
电视新闻是按照时间流程延伸的线性传播,其时空要素具有特定的内涵。
在电视新闻中,事件发生现场是新闻价值最集中的体现,这其中包括现场音效和现场画面。
电视新闻强调运用镜头语言,全面、忠实地记录下现场的形象、声音、氛围、细节以及心理活动。
这些记录连接成一个故事的叙述过程。
它构成了电视新闻的“文本”。
受众通过观看电视新闻展现的事件过程,被“深刻地卷入”事件当中,产生一种“我在场”的满足感,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这也是电视新闻相比报纸、广播等媒体更为吸引人的地方。
可见。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体现在对新闻事件报道的过程当中。
《社会记录》栏目关于华南虎照的6期节目,紧跟事件发展进程,锁定事件关键人物,着力发掘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社会记录》的6期节目中,记者多方调查“虎照”真伪。
用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了这一过程,将镜头对准与“虎照”事件相关的关键人物:国内最早报道华南虎事件的记者之一――《广州日报》记者何涛,谈了与周正龙第一次接触时其“不正常”的表现;接着采访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付德志、陕西省林业厅官员、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王廷正教授等“虎照”事件的关键人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王教授并不是搞华南虎研究的,而是搞兽类学的。
这一潜台词构成了对王教授结论的怀疑。
于是,话题向更深处延伸,陕西省林业部门是否动机不纯?第三天晚上,《社会记录》对周正龙宁可荒了自家的地也要上山拍老虎进行了调查。
原来,周正龙曾经是华南虎调查组进山的向导,专家和林业局的领导曾经说过;如果他拍到野生华南虎的活体照片。
那他的功劳巨大,奖金也会不少。
随后,记者又接触了一位关键人物,即镇坪县的吴平县长。
吴平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虎振国威”。
吴平认为,争论虎照的真假很无聊,没有多大意义,应将重点放在加大对华南虎的保护力度上。
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面对镜头则讲出了这样一句话:“通过华南虎这一张虎牌、这一张名片,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镇坪,使镇坪走向世界。
”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一幅印着老虎的年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成了“虎照”事件的一个有力证据。
《社会记录》又对“年画老虎”进行了调查。
在11月22日播出的题为《风景画中的华南虎》的节目中,播出了一位名叫“19楼”的网友义务拍摄的一段老虎年画印刷厂的录像。
在12月6日播出的《真假华南虎》中,又一位关键人物出场,他就是陕西省林业厅常务副厅长朱巨龙。
镜头跟随朱副厅长来到周正龙的家,记录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
朱副厅长掏出打火机亲自为周正龙点烟,并鼓励他“底气要足”。
在《社会记录》的6期节目中,主要用现场同期声来展现新闻故事的演进,主持人穿插适当的评论,点到为止:出镜记者在叙事过程中被建构为“传话者”的角色,节目过程尽量回避“制作者的手”。
第三,电视新闻同样存在意义空白,以此形成召唤结构,使受众产生更多联想,获得审美愉悦。
尽管相比文字而言,主要采用影像等非语言符号进行表达的电视文本更为真实,但是它同样是一个开放性文本,不同的受众会对之做出不同的解读。
文本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这就是“召唤结构”。
受众填补意义空白的过程,是一个与电视新闻的文本发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协商意义的过程。
《社会记录》关于华南虎照事件的报道,忠实记录了寻找真相的过程,而不轻易给出结论。
记者分别就“打虎派”和“挺虎派”的观点进行求证。
比如,采访付德志后。
摄像机带我们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标本馆,据说里面的植物标本达200万种以上,几乎涵盖了中国每一个县的植物。
这一细节的潜台词说明了付德志研究员提出质疑是有科学依据的。
针对陕西方面一再声称“虎照”是真实的,《社会记录》公布了一张陕西本地媒体《华商报》刊登的一张摄影专家进行鉴定的照片。
这张照片拍于一家档次不错的饭馆,“摄影家手里还拿着一杯红酒”(主持人)。
可见,这张照片不仅没有达到以正视听的作用,还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华南虎照片背后的利益链条一直是《社会记录》关注的焦点。
记者对周正龙并不富裕的家庭状况也进行了了解。
这次拍到的照片,周正龙得到了省林业厅2万元的奖金。
这些背景暗示了周正龙拍老虎的意图。
在利益链条上,受益的当然不只周正龙一个人。
镜头还对准了镇坪县城关矗立的一块广告牌,上写:“游自然国心,闻华南虎啸,品镇坪腊肉”。
节目末尾的一个镜头值得回味。
周正龙家门前那棵柿子树上,最后一个果子被摘了下来,一位记者尝了一口说道:“涩得很。
”相比之下,《东方时空》那期节目中似乎在有意回避真相,矮化议题,试图将受众的关注点转移到华南虎的保护问题上。
从受众的反应来看,这一努力是徒劳的。
保护华南虎和“虎照”的真假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结语媒体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受众则是媒体产品的消费者。
但受众并不会消极、被动地坐在电视机前接受说服。
事实上,绝大部分受众是具有思想和选择能力的人。
因此。
电视新闻既要了解受众的期待视野,又要重视新闻的审美价值。
具体而言,制作电视新闻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电视媒体在设置议程时要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用丰富的影像语言为受众提供结构完整的新闻故事。
第二,电视新闻要忠实于真实性原则。
尽量回避“制作者的手”。
尽管新闻节目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制作者报道框架的制约,但是新闻记者或主持人应合理安排自己的发言位置,扮演“传话者”的角色,以此来建构新闻报道的事实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