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 • 有些病害特征明显,证据确凿,可直接诊断或鉴定,如霜霉病或
秆锈病。但有好多场合是难以鉴定病原物的属种的,如花叶病易 识别,由何种病原物引起就必须经详细鉴定比较后才能确认。
柯赫氏法则具体内容
•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 •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
• 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 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 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 如寄生藻、菟丝子、独脚金等。
• 2、线虫病害: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 见到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线虫病的病状有:虫 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
• 但要区分这些子实体是真正病原真菌的子实体,还是 次生或腐生真菌的子实体,因为在病斑部、尤其是老 病斑或坏死部分常有腐生真菌和细菌污染。
• 选择新鲜发病的标本作镜检。 • 按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
• 4.细菌病害: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 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数是细菌 病害的特征,部分真菌也引起萎蔫与肿瘤。
• 5.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等),观察真菌形态、有无 喷菌 ,没有子实体的进行保湿培养。
• 6. 分离培养或专项检测,得出结论。
三、植物病害诊断要点
• 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 非侵染性病害。
• 许多植物病害的症状有很明显的特点,经验丰富的植 病工作者是不难区分的。
• 在多数情况下,正确的诊断还需要作详细和系统的检 查,而不仅仅是根据外表的症状。
减少初使菌量(x0)
(根据 Zadoks 和 Schein 原表修订)
植保工作方针
• 早在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
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田地制 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 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植物检疫
• 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 或法令的形式,禁止某些危险的病虫、杂草等人为的 传播,或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散所采取的一系列措 施。松材线虫病、榆枯萎病 – 自然条件下,有害病虫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虽可通过自然动力和自身活动而传播,不断扩大其 分布区,但由于高山、海洋、沙漠等天然屏障的阻 隔,这种传播是有限的。 – 人为的活动(生产、贸易)促成病害远距的传播
第四章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
诊断(diagnosis)就是判断植物生病的原因,确定 病原类型和病害种类,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一、诊断的意义
1. 认识自然是为了改造自然。认识病害,掌握病害发生规律 的目的为了防治病害。
2. 植保工作者的职责是对有病植物作出及时准确的诊断鉴定, 然后提出合适的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力求减少因病所造 成的损失。
治途径和方法不外 3. 植物检疫 4. 排除传病昆虫介体
减少初使菌量(x0) 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乎通过减少初始菌 量(x0)、降低流行
C. 铲除(除掉已发生的病原物) 1. 生物防治 2. 轮作、降低土壤内病原物数量 3. 拔除病株
•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 非侵染性病害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1/3,植病工作者应该充分掌
握对生理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只有分清病因以后, 才能准确地提出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效果。
• 非侵染性病害一般可归纳总结为“三性一无” 的特点:发生发展往往呈现突发性;田间分布 具有普遍性;病状表现为散发性;病部无病征。
• 侵染性病害则相反,大多具“三性一有”的特 点:发生发展常呈循序性;田间分布存在局限 性;病状表现多为点发性;病部一般有病征。
四、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 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 • 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技柯赫氏法则的四步来
完成诊断与鉴定。 • 诊断是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其病因,确定病害种类。 • 鉴定则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
• 柯赫氏法则在鉴定侵染性病原物时是始终要遵守的一条准则。
(二)非侵染性病害
• 从发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 • 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 • 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 • 除了植物遗传性疾病之外,主要是不良的环境因素所
致。不良的环境因素种类繁多,但大体上可从发病范 围、病害特点和病史几方面来分析。
• 综合防治定义与国际上常用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植物病害管理”(P1ant Disease Management,PDM) 的内涵一致。
• 开展病害综合防治或综合治理首先应规定治理的范围,在研究病害流行规律 和危害损失基础上提出主治和兼治的病害对象,确定治理策略和经济阈值, 发展病害监测技术、预测办法和防治决策模型.研究并应用关键防治技术。 为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综合防治方案.不断提高治理水平,还要有适用的经济 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黄杨木根结线虫病
• 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 如寄生藻、菟丝子、独脚金等。
• 2、线虫病害: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 见到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线虫病的病状有:虫 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
• 3、真菌病害: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或稍 加保湿培养即可生出子实体来。
➢感病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是病害发生的三 要素,防治方法以此为出发点:
• 保护寄主不受侵染或增强寄主的抗病性; • 控制病原物的数量在最低限度或切断其侵染循环; • 改善环境条件使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存。
防治方法
• 植物检疫 • 园林技术措施 • 抗病育种 • 生物防治 • 物理防治 • 化学防治 • 外科治疗
非侵染性病害诊断要点
• 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 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 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 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得到纯培养; • (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
症状的病害; •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
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
柯赫氏法则具体内容
• 但有些专性寄生物如病毒、植原体、霜霉菌、白 粉菌和—些锈菌等,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 培养,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来加以证明。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降低流行速度(r) 降低流行速度(r)
3. 采用农业防治措施,改良环境条件和植物营养条件
降低流行速度(r)
4. 利用交互保护作用和诱发抗病性
减少初使菌量(x0)
E.抵抗(利用植物抗病性)
1. 选育和利用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的品种
(一)侵染性病害
• 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环境下,通常 发生在个别或少数种类的寄主植物上,且病害轻重不一; 有些病害在病株表面或内部有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症状 也有一定的特征。
• 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 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在组织内部,多数 线虫病害侵害根部。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速度(r)或者同时作 用于两者来阻滞病 害流行(表13-1)。
4. 铲除转主寄主和野生寄主 5. 田园卫生措施 6. 植物繁殖材料的热处理和药剂处理 7. 土壤消毒 D. 保护(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 1. 保护性药剂防治 2. 防治性病介体
• 切片镜检有无喷茵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 • 按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
• 5.植原体病害:症 状特点是植株矮缩、 丛枝或扁枝,小叶与 黄化,少数出现花变 叶或花变绿。
• 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 到植原体。注射四环 素以后,初期病害的 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 减轻。对青霉素不敏 感。
• 6.病毒病害: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为多见。无病征, 撕取表皮镜检时有时可见有内含体。在电镜下可见到病毒 粒体和内含体。
• 2. 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如放大镜、刀具、枝剪、 笔记本、相机、标本袋等,便于现场观察记录和采集样本;
• 3. 仔细观察发病的植物群体,向栽培者了解发病历史、发 病过程、发病范围、以前及当前处理方法、植物来历、栽培 管理方式、发病当地的土壤、天气等情况。
二、诊断的程序
• 4.仔细观察病植物的所有症状,寻找对诊断有关键 性作用的症状特点,如有无病征?枝条内部或根部有 何病变等?
减少初使菌量(x0)
2. 选育和利用具有非小种专化抗性的品种 3. 选育和利用兼具有两类抗病性的品种
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4. 利用化学免疫和栽培(生理)免疫
降低流行速度(r)
F.治疗(治疗罹病植物)
1. 化学治疗
减少初使菌量(x0)
2. 热力治疗
减少初使菌量(x0)
3.外科手术(切除罹病部分)
植物病害防治途径和方法
主要流行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