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理论 PPT
❖ 金属货币制度下的自我调节机制
❖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通 过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公众的相机抉择机制使货币 贮藏手段职能有效地发挥货币流通调节器的功能,即货币数 量偏少,货币名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时,原先处于贮藏状态 的货币将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流通中的货币将自动增加,而 在货币数量偏多,货币名义价值小于实际价值时,一部分货 币将退出流通进入贮藏状态,流通中的货币自动减少。由此,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发挥使得货币具有 自我调节机制,即货币过多时会自动减少,过少时会自动增 加,从而使得流通中的货币恰好满足流通的需要。这时,货 币数量变动不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
预防性货币需求:立方根公式,惠伦模型,预防性货币需 求也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投机性货币需求:正常预期利率条件下的债券与货币选 择,两极;托宾曲线,资产选择理论与货币需求理论的结合, 同时持有债券和货币。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1950年代之后,不少经济学家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进行了更 细致的研究,修正和完善了凯恩斯的理论,他们的共同特点 是均突出强调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3.假定:Y与K是稳定的→M决定P
❖ 与费雪现金交易说的
❖ 相似:相同的形式,均采用二分法(货币面纱论); 一致的结论,宏观经济理论。
❖ 不同: 1.费雪强调交易媒介职能,剑桥关注储藏职能; 2.费雪把货币需求同支出流量相联系,剑桥从资产存量的角度 考虑货币需求,(以货币形式持有资产) 3.费雪强调客观因素,剑桥方程考虑了人的主观作用。 4.k的决定机制不同。1/V 决定于制度;k决定于资产选择、 消费偏好等(主观)
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
中国早 期理论
西方的古典理论
马克思理论
费雪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
中国学者的研究
货币必要量;1:8
凯恩斯学说 弗里德曼学说
凯恩斯学派 的发展
货币学派 的发展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公式:
M PQ V
上式表明,在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主 要取决于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类因素。 它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变化。它 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货币是为了适 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曲线: M=M1+M2 = L1 (Y)+ L2(i)
L1:由交易和预防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L2:由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增函数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交易性货币需求:平方根公式,货币需求的存货管理模 型,鲍莫尔模型,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 由此,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失去自我调节机制,而 是多时愈多,少时愈少,即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 币。这一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经济的波动,而不是减缓。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同时伴随着物价水平上升。
现金余额数量论
❖ 由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其学 生庇古等人发展起来。
古典货币需求理论---传统货币数量论
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方程式 现金余额数量说——剑桥方程式
1.现金交易数量说
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
1.公式解释:MV=PT 2.仅分析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3.本身是一个恒等式: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支付总额与 商品交易总额相等。 4.理论假定:T受制于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等非货币因素, 短期内稳定不变;V受制于支付习惯、社会传统等制度因素,
短期内也不变→P(价格)的变动来自于M(货币数量)的变动。
缺陷:
只关注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没有认识到货币是财富的一种 形式。
V和T是变化的; 没有考察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混淆了金属货币和纸币在物价决定中的不同作用。
金属货币制度下的自我调节机制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
1)Baumol-Tobin对交易性
货币需者 汉森对交易性货币需求只是收入的
函数提出了置疑。1952年鲍莫尔、 1956年托宾分别论证了它同样受利 率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界称为
Baumol-Tobin模型。我们介绍 鲍莫尔模型的基本框架。
William J. Baumol JamesTobin
❖ 马歇尔提出现金余额说, 庇古完成“剑桥方程式”。
Alfred Marshall, Arthur Cecil Pigou,
1842-1924
1877-1959
现金余额数量说
货币的两个属性:交易媒介、财富储藏 庇古的现金余额方程式:强调人们对货币的主观需求因素
考虑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职能
1. 公式解释:M=KPY 2.剑桥系数K:在人们的总财富中,有多大比例愿意以现 金的形式持有;影响剑桥系数K的因素包括:持有货币的收益 (便利、安全)、持有货币的成本(投资、消费)
注意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 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 定性影响。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
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 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 困难。
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 需要量。
❖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
❖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货币为纸币,货币只有名义价 值,失去实际价值,在货币过多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下 降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将日益减少的预期,从而促使 公众加速出让手中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中的货 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减少而是增 加,物价也因此上升。而在货币过少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 何上升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会日益提高的预期,从而 会促使公众推迟货币的支付,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流通中的 货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增加而是 减少,物价也随之下降。
1922-
1919-
“人们收入的获得和收入的使用一般不会同时发生,且支出 的发生是逐渐的和平稳的。”故收入中用于支出的部分没有 必要完全以现金形式持有,可以贷出获利,使用时再逐渐收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