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程ppt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程ppt

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有表象和思维,智力活动还处于 感知运动水平。 •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有信号功能,产生表 象。在模仿游戏中,儿童以一物代替另一物,或当人或物不在时用语 言来称呼他,这都说明儿童具有了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因此这一 阶段的儿童的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但还不能进行可逆运算。
性;个别差异性 •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 教育须以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教育
对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 一、遗传决定论 • 观点: • 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
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 • 人物: 高尔顿: 霍尔: 格塞尔: • 评价: 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 二、环境决定论 • 观点: 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 人物: 洛克: 华生: 斯金纳: • 评价: 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 学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 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 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掌握。
• 教学经验对教师成长作用
• 教学经验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 经验本身可能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新教师所观察 到或经历过的教学并非都是成功的,因此这种经验 不能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其次,滥用各种成功的 教学经验,不考虑自身特点与学生情况,也无助于 教学能力的提高。
前提和基础 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 发展起决定作用
• 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 发展的
•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 心理发展观点: • 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 心理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重要概念 • 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 评价: 对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心理发展结构 •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核心概念)
小学教育心理学
辽博教育专题讲座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一、教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 古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斯多德 • 近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 二、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 学》
• 桑代克(Thorndike)(美): 1903年著成 《教育心理学》 ,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
• 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 1.新教师 • 新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 教学≠传授知识 • 现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
学生不愿听,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 “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 概念。
•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行为图式和认知结构中,以 加强和丰富主体的经验(或动作)。
• 顺应:当儿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图式不能使经验同化时,改 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 平衡: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平衡既是一种 心理结构,又是发展中因素。
• 皮亚杰心理发展的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活动,开始协
• 三、二因素论 • 观点: 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 人物: 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
的结果 吴伟士(Woodworth): • 评价: 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衷
调和。 • 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观点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
• 并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 改进。
• 第二节 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 任务和意义
•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
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 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 律.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 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 长
•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
究 新教师可能存在的心理困境
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 从生到死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 阶段性和连续性;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
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 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 心理学创立标志
•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 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 (一)内容趋于集中 •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 对“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 学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 学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 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 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教师必备的知识。
• 尤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 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 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为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 学方法等。
• 因此,除了教学实践之外,新教师应该学习各类理 论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等),虚心向老教师请教, 并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 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
• 3.专家型教师:
• 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 诊断专长
• 4. 基于知识对教学专长的解释
• 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需要专业水平知识; 需要不断反思,并使日常工作和事务逐渐 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培养洞察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