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池》的重点学习的教案设计.doc

《小池》的重点学习的教案设计.doc

一年级下册《小池》教案设计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二、教材分析
《小池》这首古诗,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

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

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

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三、教学准备
PPT,多媒体课件,图片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小池》,能够准确掌握杨万里的背景以及诗歌创作特点。

2、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的古典美意境。

3、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爱好美好事物的情趣。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小池》,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通过学习《小池》培养学生的发现美得能力,留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的古典美意境。

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美景,培养想象力,激发学生爱美的情趣。

2、培养学生的发现美,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六、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池塘”,导入一年级下册《小池》。

师问:你们看到什么了?
2、揭题《小池》。

3、指导读题,注意读好“池”是翘舌音。

随机识字——“池”。

师问: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池”字?
3、课题拓展。

师:你们看到《小池》想到了什么呢?
4、引导学生带着想象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顺。

1、自由读诗,了解停顿。

2、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3、检查生字读音,及识字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抽读古诗。

2、老师范读古诗,指导读诗的节奏。

3、齐读古诗,引领感悟。

(三)欣赏图画,领悟诗意。

1、小朋友们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请仔细观察观察,小池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1)小组同桌讨论。

(2)个别代表汇报。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师:细细听听,有声音吗?(引出无声)师:好好看看,泉水流出的样子?(引出惜细流)
3、( 1)指名读“惜”,并谁能给他找找好朋友。

(2)看看图,读读诗,想想是谁舍不得谁呀?
4、出示“晴柔”引导读准“柔”字
6、课件展示“树阴”树阴在哪儿呢?
7、指导学生带上高兴的心情,喜欢的语气读读诗!
(三)出示古诗,绘图体会
1、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自由读读这两句古诗,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

(2)组织学生看诗画图,在评议中随机教学生字“露”“立”“露”,借图体会字的意思。

( 3)“立”:你能给换个词吗?谁会做做“立”的动作?
(四)情感诵读,内化意境。

1、引导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读。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牵引示范)
(4)再次个别朗读(尝试品读)
(5)同桌互读(扩大朗读训练面)
(6)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2、组织背诵
(五)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师:池塘了除了有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嫩嫩的荷
叶,可爱的小蜻蜓,还会有什么?
2、换位体验,说话训练
师:如果你就是只可爱的小晴蜓,你就是条活泼的小鱼儿,你
就是这嫩嫩的荷叶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3、师:多可爱的小池!多美的小池呀!难怪大诗人杨万里看
到后会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古诗《小池》。

4、师: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来齐读古诗。

七、板书设计
小池(杨万里)惜泉眼爱树阴露小荷立蜻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