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分析

第七章 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分析


线粒体孔蛋白
13
第一步 蛋白质寻靶和蛋白质分选
● 翻译后转运与蛋白质寻靶 (post-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
● 共翻译转运与蛋白质分选 (co-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
14
第一步 蛋白质寻靶和蛋白质分选
● 翻译后转运与蛋白质寻靶 (post-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
10
线粒体各部分的功能
部位
功能
外膜
磷脂的合成;脂肪酸链去饱和;脂肪酸链延伸
内膜
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质运输
膜间隙
核苷的磷酸化
基质
丙酮酸氧化,TCA循环(三羧酸循环),脂肪的β 氧化,DNA复制,RNA合成,蛋白质合成
11
5 线粒体内膜的主动运输系统
$内膜的运输系统
①糖酵 解 产生的 NADH进 入电子传递链参与有氧氧化
线粒体组分的分离
6
4 线粒体各部分的化学组成和特性
外膜:具有孔蛋白构成的亲水通道,允许5000KDa以
下的物质自由通过,如ATP、NAD、辅酶A等 标志酶:单胺氧化酶,能够终止胺神经递质的作用
7
内膜:内膜内陷形成嵴(cristae)来扩大内膜表 面积。
嵴有两种排列方式:层状和管状。 心磷脂含量高,通透性很低,H+和ATP等不能自由通过, 必须有载体蛋白和通透酶参与。 嵴膜上有线粒体基粒(F1颗粒),基粒由头部(F1偶联 因子)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
2
2 线粒体的结构与分布
(一)形态与分布
形状:线粒体一般呈线状,还有粒状或短线状,形状具可塑性。 大小:一般直径0.5~1μm,长1.5~3.0μ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 中可长达10~20μm,称巨形线粒体。 化学组成:蛋白质和脂类。 数量及分布:植物细胞少于动物细胞;活动旺盛的细胞线粒体 多。可迁移,微管是其运输轨道。
● 共翻译转运与蛋白质分选
蛋白质分选:在膜结合核糖体
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肽,
经过连续的膜系统转运分选才
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这一过
程又称为蛋白质分选。
17
■ 导向序列与信号序列
●导向序列(targeting sequence):
线粒体转运肽的一般特性
指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 转运肽是:一段大约20-80个氨
3
线粒体的分布
4
(二)线粒体的结构
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由 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的囊 状结构,包括: 外膜(outer Membrane) 内膜(inner membrane) 膜间间隙(intermembrane) 基质(matrix)
膜间间隙
5
3 线粒体膜通透性
线粒体通透性测定
8
Inner membrane (Impermeability):
Contains proteins with three types of functions:
(1) Electron-transport chain: Carry out oxidation reactions;
(2) ATP synthase: Makes ATP in the matrix;
第七章 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导向信号与线粒体蛋白定位 ●线粒体的功能---------氧化磷酸化作用 ●线粒体的遗传、增殖和起源 ●过氧化物酶体
1
7.I 线粒体的结构
1 线粒体的发现与功能研究
● 1850年,德国科学家从肌细胞中分离到具有半透性膜包被的颗粒 ● 1890年命名为bioblast;1898年为mitochondrion ● 1900年,Michaelis用Janus Green B 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发现线 粒体具有氧化作用 ● 1904年,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线粒体 ● 1948年真正分离到具有生物活性的线粒体
系、乙醇脱氢酶(酵母)、鸟氨酸氨基转移酶(哺乳动物)
内膜
ADP-ATP逆向运输蛋白、磷酸-OH-逆向运输蛋白、细胞色素c氧 化酶亚基4,5,6,7、F0 ATPase的蛋白质、CoQH2-细胞色素c 还原酶复合物亚基1,2,5(Fe-S),6,7,8
膜间隙 外膜
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b2、CoQH2-细胞 色素c还原酶复合物亚基4(细胞色素c1)
②线粒体产生的代谢物质 运输到细胞质中
③线粒体产生的ATP必须
进入到胞质溶胶;ATP水解
成的ADP和Pi 要运入线粒 丙酮酸、脂肪酸、Pi等的运输
体作为氧化磷酸化的底物
12
7.3 导向信号与线粒体蛋白定位
细胞质中合成的某些线粒体蛋白质
线粒体定位 蛋白质
F1ATPase:α亚基(植物除外)、β,γ亚基、δ亚基(某些真菌) 线粒体基质 RNA聚合酶、DNA聚合酶、核糖体蛋白、柠檬酸合成酶、TCA酶
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
质释放到胞质溶胶后
被运送到不同的部位。
即先合成,后运输。
蛋白质寻靶:由于在
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
蛋白质在合成释放之
后需要自己寻找目的
地,因此又称为蛋白
质寻靶。
16
共翻译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 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定位信号, 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 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 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 翻译转运。
N- 端 信 号 , 又 称 为 导 向 信 号 (targeting signal) , 转 运 肽 (transit peptide) , 或 导 肽 (leading peptide)。 ● 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 指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
(3) Transport proteins: Allow the passage of metabolites
标志酶:
是细胞色素氧化酶
9
膜间隙:
位置:内外膜之间的间隙。 标志酶:腺苷酸激酶,催化ATP生成两分子的ADP
基质:
位置:内膜和嵴包围着的内部空间,是可溶性蛋白质 的胶状物质,含Enzymes; Mit DNA, Ribosomes, etc. 标志酶:苹果酸脱氢酶
● 共翻译转运与蛋白质分选 (co-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
蛋白翻译后转运:
游离核糖体上
蛋白转运到: 细胞质中;过氧化物酶体;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蛋白共翻译转运:啊
膜结合核糖体上
蛋白转运到:
ER;高尔基体;溶酶体;
细胞膜;细胞外
பைடு நூலகம்
15
● 翻译后转运与蛋白质寻靶
翻译后转运:游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