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恨歌之盛世危情5  二相登台演讲人:蒙曼讲师简介: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与中国古代妇女史。
代表作品《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蒙曼说唐—武则天》等。
内容简介:开元中期唐玄宗选定的宰相相对平庸,彼此纷争不已,整个朝廷乌烟瘴气。
到了开元二十二年,有两个重量级的人物登上了宰相的舞台,一个是张九龄,另一个是李林甫。
提起张九龄,人们马上会想到他的一句著名的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说起李林甫,人们也会想到一个成语:“口蜜腹剑。
”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同时走向宰相的岗位呢?唐玄宗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人当宰相呢?全文:这张九龄我们都知道号称唐玄宗开元时期最后一位贤相,而李林甫那是我们传统史学中认定的大名鼎鼎的奸臣。
这一忠一奸怎么同时走向了宰相的岗位啊?咱们还得一个一个分别交代交代,他们都是什么人。
那我们先来看张九龄,张九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张九龄这个人有三大特征,第一个特征张九龄是少年天才,文坛领袖。
怎么叫少年天才?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所以他又叫张曲江嘛。
韶州曲江在哪儿呢?就是咱们今天广东省的韶关市,广东韶关在今天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了,但是在唐朝那可是不折不扣的荒蛮地区,属于文化沙漠。
别看生长的地方是个文化沙漠,也别看张九龄往上追两都没人当过官,但是他照样茁壮成长起来了。
张九龄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来,到二十岁的时候,果然一鸣惊人。
怎么叫一鸣惊人呢?那年他考中了进士。
那我们知道唐朝考进士不容易,一年才二、三十个名额,全国人民都来争啊。
所以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五十少进士”,五十岁你考中进士了,别人还说你是少年得志。
那现在张九龄二十岁就考上进士了,那是什么概念啊?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效应,绝对不亚于我们今天十一岁能念中山大学的那小神童啊。
那这样的少年天才谁不想罗致到自己麾下啊,所以大诗人也是大政治家张说一看到张九龄就非常的欣赏,说呢“后来词人称首也”。
这话说得口气很大啊,说在张九龄以前要说诗人的话,我张说是第一,可是在我以后人家张九龄就该是第一了,就是第一名了。
那张九龄当得起当不起这个评价啊,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本诗集也好文集也好,放在头一篇的保证是这个选者最欣赏的那一篇。
《那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是什么?就是张九龄的《感遇》啊。
不光第一篇是张九龄的,第二篇还是张九龄的。
那张九龄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呢?第二个特征是风度翩翩。
别看张九龄就是一个普通的贫民出身,但是举手投足都天然有派,比贵族还贵族。
怎么叫做有贵族气派啊?举个例子,咱们都知道中国古代这个官员有一种随身携带的装置,有一个小装备叫做笏囊,就是盛着这个笏用的。
这装备从哪儿带的呀?就是人家张九龄发明的,怎么回事呢?唐朝官员上朝的时候,不是要拿一个笏板吗?这个笏呢有玉做的,当然也有木头做的,上面写着字,可以随时提醒自己跟皇帝想要汇报什么。
那么上朝拿着这个笏上去,退潮的时候呢?退潮的时候当时唐朝的官员大部分都把那个笏板直接往腰带里一插,然后跨上马就走了。
长得人高马大,多这么一个东西不在乎。
可是张九龄不行啊,张九龄从小就瘦长得玉树临风的,动作幅度没有那么大,他要也把这个笏往腰里一插的话,他就跨不说那个马去了。
怎么办呢?张九龄就自己弄了一个布袋子,把这个笏板放进这个布袋里,让仆人拿着。
然后自己再轻装上马,然后再哒哒哒远去了,他一直是这样干的。
那有一天正好就被唐玄宗给看到了,唐玄宗一看人家张九龄先是斯斯文文的把笏板交给了童儿,童儿放进袋子里,自己再跨上骏马扬尘而去,这一整套动作多潇洒啊,多文雅啊。
再看那些往腰带上插笏板的那些官员怎么那么粗鲁呢?第二天一上朝唐玄宗就发布命令了,以后不管你是长得人高马大还是长得瘦鼓嶙峋,不管你别上笏板能不能上得去马,回家一律让太太给缝一个袋子,把那笏板装起来都交给随从拿着,以后再也不许往腰带上插笏板了。
从此中国官员就有了这么一个随身的装备了,就跟现在男士们拿的那个公文包一样,引领一代时装潮流啊,这叫什么啊?这不现在叫“潮男”吗?有风度。
那么张九龄的第三个特征是什么呀?第三个特征是性格比较自负,那可能有人要说了,他出身不太好,这样的人怎么还会那么自负。
这个说起来也不难理解,因为唐朝号称诗的国度,诗人那是全社会的宠儿。
人家张九龄又是大诗人,又是翩翩公子,那很快就会成为社会的偶像,从上到下乃至皇帝谁都是哄着他,捧着他,仕途非常顺利。
仕途顺利了,张九龄就很自信,凡事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而且因为人生没有经过什么波折嘛,所以也特别的理想主义,眼睛里不揉沙子,讲原则,不肯妥协。
那我们不是说过张说是张九龄的政治保护人,可是即使面对张说张九龄也不是处处顺从,那我们讲我在封禅泰山这个问题上,张九龄不就是给张说提了好多不同意见,可是别看张九龄并不是总是顺着张说,张说对张九龄还真是大人大量,尽可能的帮着张九龄,怎么帮啊?他在当宰相的时候就把张九龄视为心腹,经常的提醒,后来张说不是不当宰相了吗,但是还是利用自己对皇帝以及对朝廷的影响力经常推荐张九龄,他就跟皇帝讲了,张九龄的这个人文学才情好啊,一点不比我差啊,让他当一个集贤院学士完全没有问题,希望皇帝以后重用他。
那到开元十八年的时候不是上说去世了嘛,当时也是朝廷宰相斗得风声水起,特别激烈的时候,眼看着宰相们斗来斗去的,唐玄宗也是心烦。
他回想自己从政以来的岁月觉得还是张说时代是最好的。
你看登泰山封禅那是何等的豪迈啊,跟集贤院的学士一块儿饮酒赋诗那又是何等的风雅啊。
他想既然张说能够辅佐我达到政治的巅峰,想来张说推荐的人也不会错吧。
就这样,想到张九龄了,让张九龄当了集贤院的学士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学士,是副知院学士,就等于当了集贤院的副院长了。
那经过几年的考验,张九龄非常胜任这个工作,特别是写诏书那是写得出神入化,当时有重大影响力的诏书都得是张九龄来起草,只有他才能既把政策拿捏到位,又能够体现出大国的风流文化。
那么集贤院干得不错,现在宰相出现空缺了,唐玄宗就想让张九龄接着上吧,希望他能够打造出风流儒雅的文治形象,重现张说当年的回想。
解说:张九龄虽然出身草根,但是身上充满了贵族气,是一个才子型的宰相。
唐玄宗也是风流皇帝,自然喜欢这样的人物,选择张九龄当宰相是毫无疑问。
但问题是与张九龄比起来李林甫可不是什么才子,那为什么唐玄宗也选择了李林甫?李林甫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呢?那张九龄是太子型的人,李林甫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李林甫他的第一个特征和张九龄恰恰相反,人家张九龄是文场元帅,李林甫是什么?李林甫是白字先生,什么是白字先生呢?因为李林甫出身不错,他出身于李唐宗室,论起辈分来那还是唐玄宗叔叔辈呢,宗室子弟怎么也能混口饭吃,所以小时候念书的动力不足,长大了就成了白字先生。
也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咱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管生儿子叫弄璋之喜,生女儿叫弄瓦之喜,这是当时很通俗的说法,谁都知道。
这弄璋之喜的“璋”是怎么写的呢?是一个斜玉旁加一个印章的章,这是美玉的意思,是恭维人家,这个儿子从小拿着美玉玩儿,长大之后当达官贵人,所有人都这么说。
那么这时候李林甫他的表弟也生了儿子,按照规定李林甫应该去道喜,不是按照规定按照习俗李林甫应该给表弟去道喜。
怎么道喜呢?李林甫就写了一封贺信,第一句话就是:“闻有弄璋之庆”,大家说写得没错啊,挺好的呀,可是他表弟一看信哭笑不得,为什么啊?李林甫把这个字写错了,把关键字写错了,人家“璋”是一个斜玉旁一个印章的章,他写了一个犬字旁再加一个印章的章,那不成了獐子了嘛,那是野兽啊,人家生儿子抱着美玉玩儿,可李林甫的表弟生个儿子抱个野兽玩,这算怎么回事啊,白字先生。
那么这个白字先生自然是不好,不过好在李林甫还有第二个特征,就是实干。
怎么实干呢?也举个例子,李林甫曾经有一段时间担任国子司业,就是国子监的副长官,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的副校长。
他担任国子司业的时候,这个国子监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整顿过,纪律特别涣散,学生也不好好学。
那李林甫一到任雷厉风行马上整顿纪律,没过多久这个国子监的面貌焕然一新。
学生一看,副校长把学校治理的这么好,就想要表彰表彰他,怎么表彰呢?他们就偷偷的刻了一块碑刻着李林甫的业绩。
而且这个碑还先给藏起来,就等有一天国子监举行祭祀大典,所有文武百官都到场的情况下,学生们终于把这个碑隆重揭幕了。
他们心里是想让校长在所有人面前好好露一露脸。
可是李林甫一看,校门口树起一块儿碑来,上面都是刻着自己的业绩这还了得,马上把学生召集到一块儿,说我既然当这个国子司业,把国子监管理好那是我的本职工作这有什么功绩可言,这碑是你们谁想出来的呢?谁写的文章啊?谁找人去刻的呀?谁同意今天立在这里的呀?都给我站出来。
学生一看,本来想让校园高兴一下,没想到校长不喜欢这一套,赶紧把这个碑拿下去磨平吧,一夜之间磨平了。
碑上的字是磨平了,可是人心里的碑就竖起来了,从此李林甫就得了一个美名了,说这个人又实在又不图虚名,影响很好。
那事实上不光是在国子监影响很好,此后李林甫历任刑部和吏部侍郎每次把工作都干得是有声有色,算是业务水平很高。
这是第二个特征,实干。
那么李林甫的第三个特征是什么呢?李林甫的第三个特征是性格比较巴结,可能有人也不明白了,他不是贵族子弟出身吗?自己又能干,干嘛还要巴结啊?这个也好理解,因为李林甫文化水平不高,在当时崇尚文学的时代风气之下他这样很不利。
另外呢他爸爸虽然是李唐宗室,但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也不可能真正在仕途上给李林甫有多大的帮助,那在这样的不利的背景下想出人头地,不巴结行吗?李林甫巴结谁了?李林甫巴结的对象,就是他自己的舅舅,他舅舅又是谁啊?他舅舅我们前面讲过,是唐玄宗开元初年著名的宠臣姜皎,姜皎在皇帝面前吃得开,李林甫当然要巴结他,怎么巴结呢?姜皎是个玩家,李林甫就没事整天研究吹拉弹唱,好跟舅舅有共同语言啊。
果然,甥舅关系特别好,姜皎很快就把他提拔到五品的太子中允,五品官,这是中级官僚了,很大的官。
可是太子中允又是个闲职,往上走的空间不大,那李林甫还是不满意,怎么办呢?再次巴结吧。
这次他巴结的对象是谁啊?这次李林甫巴结的是当时的宰相源乾曜,这个人我们前面也讲过,那李林甫又是怎么跟源乾曜搭上关系的呢?说到底还是从姜皎这儿论出来的,姜皎和源乾曜是姻亲,那李林甫是姜皎的外甥,这不是拐弯抹角的也跟源乾曜攀上亲戚了,可能有人说这个亲戚关系比较远,确实,亲戚是远,可是人家李林甫走动得近啊。
很快就跟源乾曜的儿子混成好朋友了,那好朋友之间还不得相互帮忙吗?源乾曜的儿子就替李林甫跟他爸爸这儿要官来了,要什么官呢?要郎官,郎官是什么官啊?就是六部的郎中,还是五品官,可是这个岗位比较重要,以后上升的空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