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2011年,珠三角常住人口4725万人,占广东省常住人口的50%;GDP总
值达25450.2亿元,占广东经济总量的83%,三次产业的结构2.5∶51.4∶46.1。

近几年来,随着外部市场空间压缩、环境容量约束以及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将有助于稳步提升珠三角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1.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
(一)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服务业发展滞后
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而且也表现在第
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首先,服务业发展滞后。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产业的发展层次比较低,突
出表现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

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
指标体系中也指出,珠三角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人均GDP为5000
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

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7000
美元,也超过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标准值,但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46.6%,距
率先实现现代化标准还有3.4个百分点。

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看,任务相当艰巨。

其次,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2007年,第一
层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6%,高出第二层次(11.1%)3.5个百分点,
表明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份额仍占主导地位,如加上香港在本地的运输业,其比
重还要高些;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相对滞后。

这种结构与亚洲四小龙相比,
发展进程也明显落后。

(二)自主创新能力低,产业升级乏力
首先,工业企业技术层次低。

有关统计显示,广东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
77.3%是通过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订单在粤企业加工生产的,产品的关键核心技
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

其次,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大。

珠三角9市中,除深圳外,其它地区高技术产
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不高。

即便在统计上称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大部
分还是高新技术制造业。

第三,研发投入不足。

2007年,广东省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仅为1.3%,低于1.49%的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和
浙江等省市。

研发投入不足,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而在投入的结构上,
中间环节投资仍然不足。

(三)产业组织分散,企业规模偏小
首先,行业规模优势不明显。

在珠三角37个行业中,平均规模超过10亿
元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
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资源性产业和垄断性行业。

平均产值规模没有达到1
亿元行业有17个,占全部行业的45.94%。

在珠三角初步形成的电子信息、电
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
制品等几大产业集群中,除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外,纺织
服装、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平均规模都在1亿元以
下。

这表明珠三角大中型企业与本地经济相关性不强,行业的相关性也比较低,对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其次,企业规模小。

广东省社科院编写的《2007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广东境内真正的大、中型企业只占全部外资企业总数的8%,大量是承接来料与进料加工的小企业。

第三,小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

珠三角地区多数是“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为主)的企业,长期以来,技术上一味依赖“外援”,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四)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面临“空心化”风险
首先,企业有向外转移的趋势。

受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成本不断提高,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

据香港“厂商会”调查,有36.3%的企业考虑搬迁生产工序,其中又有半数以上(52.3%)只会将工厂搬至广东省其他地区,7.7%想迁到珠三角的环保工业园,23.1%转至泛珠三角地区,另外的目标地区包括长三角、香港及东南亚。

其次,新增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减少。

1985年广东省FDI占全国比重为31.06%,1990年上升至41.80%,达到最高水平。

而2004年下降至历史最低点16.52%,2005—2007年间,比重虽有所提高,但基本都在20%左右徘徊。

从总的趋势看,实际利用的FDI占全国比重还在逐步降低。

2.推进结构升级的模式选择
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开发和掠夺自然资源,产业形态以农业为主体;在早期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通过资本积累,呈现出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产业形态;在“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主导产业是与服务一体化的制造业及农业;在“信息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

广东经济增长的驱动首先来源于资本扩张,然后才是技术进步与信息化,主导产业呈现重化工业特征。

对照上述发展经验,可以发现广东的经济增长格局包含了“现代”与“落后”,横跨“早期经济增长”到“信息时代”三个历史阶段,表明广东的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当前,广东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一个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必须将广东的工业化进程由以工业资本的形成、产业规模的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级阶段,推进到以产业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人口素质的改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高级阶段。

1、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

信息化广泛涉及到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经济活动范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推动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具有全面性和全过程性。

信息产业发展本身就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内容。

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在经济结构中比重的提高,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升级。

信息产业发展还能带动其它相关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推进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改善区域分工。

区域结构调整包括增量调节和存量调节,增量通过投入和产出的增长速度调节,而存量则通过资源的流动和再配置进行调节。

应在发挥比较优势和改善区域分工的前提下,逐步将增量调节过渡到存量调节,一方面推动珠三角经济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形成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

必须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即改变原有的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自闭式、分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自我循环状态,加强区际交流,促进区域开放和区际合作。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随着分工与产业的深化,社会交易成本将急剧上升,服务业将有效低改善社会整体经济效率。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通常具有“三新”(即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和“三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

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的比重增大,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标志。

4、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型。

(1)产业转型:从产品农业向食品农业、原料农业、功能农业转变。

(2)结构转型:一是产品结构向标准化、特色化、优质化及品牌化转变;二是布局结构向土地集约化、布局合理化、物流集中化、营销网络化转变;三是功能结构调整为城乡服务(袋子工程、清洁食品与品牌农业)、生态保护(林地与农业湿地、生态景观)、休闲观光(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美食农业)。

(3)模式转型:一是从分散布局走向园区布局,走农业进园区的集中化与规模化路子。

二是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通过园区企业支撑,带动组团农业的集群发展。

5、大力推进城市化,使其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步伐相适应。

实证分析表明,广东第一产业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变化方向是反向的:当第一产业的产
值结构每变动1%,经济总量增长将反方向变动0.30%;而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每变动1%,经济总量增长将反方向变动2.23%。

因此,降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改善农民的人力资本与就业能力,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促进广东的经济增长。

广东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应该特别重视拓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使第三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两个方面,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