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 一、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凭借着本身拥有的经济基础,加之与海外的长期合作、对外贸易,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中国也成为了对外贸易大国。30年前,广东省GDP仅占全国的5.1%。2012年,广东省GDP总量达5.7万亿元,近5年来平均增长10.2%,继续位居全国之首。虽然经济一路领先,但广东省在2008年遇到国际金融危机时,便开始暴露出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 一是以轻工业为主,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2011年,广东省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5.0%、49.7%、45.3%,服务业的比重低于上海的57.9%、北京的75%,远低于发达国家72.2%的平均水平。二是需求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外源型经济特征,过分依赖于国外市场,国内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不足。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在2011年达到9133.3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占58.22%,进口总额占41.77%。三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所占份额减小,城乡和区域差距逐渐拉大。广东省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60.6%下降为2011年的1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67:1扩大到2011年的3.03:1。四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效应逐渐减小,廉价劳动力消失,新一代工人对工作的要求有所提高,出现企业招工难、民工荒等现象。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在2012年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1[。五是传统工业加大了能源、资源的消耗,同时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中金融风险也在日益增大。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珠江三角洲区域一直有所依赖的比较优势、成本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正逐步减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着广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能源、资源、环境,以原有产业结构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达到静态极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当前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转向第二、第三产业 由表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1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的绝对值在不断增加,其中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最快,为12.19%,其次是第二产业,为11.94%,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为9.23%;三次产业中属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在2011年达到 第 2 页
49.96%,第一产业则从2009年的2.28%下降为2011年的2.11%。总的来说,广东省三次产业呈稳步增长趋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交替增加。
表1 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及比重(亿元) 年份 生产值 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9 723.62 15427.46 15995.92 2.28% 47.99% 49.76% 2010 809.78 18313.49 18549.99 2.15% 48.61% 49.24% 2011 924.09 20952.91 21843.86 2.11% 47.92% 49.96% 平均增长速度 9.23% 11.94% 12.19% - - -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2》 (二)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人口逐年增加 表2表明,从广东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口来看,2009至2011年广东省第二产业吸纳的劳动人口最多,在2011年达到2526.48万人,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吸纳的劳动人口在逐年减少。从劳动人口增长速度来看,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最快,2009年至2011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大约为3.4%,第三产业为2.2%,第一产业则为-1.9%。由此可见,广东省在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很有优势,从事农业劳动人口逐渐减少,工业、服务业在广东省稳步发展。
表2 广东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及比重(万人) 年份 从业人数 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9 1514.04 2292.05 1882.53 26.62% 40.29% 33.09% 2010 1435.17 2487.25 1948.06 24.45% 42.37% 33.18% 2011 1427.34 2526.48 2006.92 23.95% 42.39% 33.67%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2》
(三)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广东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和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战略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学与实验发展(R&D)人员达346260人,R&D经费达 第 3 页
8994412.3万元,R&D项目有29243个,当年广东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一]2[。2012年广东又计划投入8.5亿元用于引进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珠三角地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广州、深圳国家创新城市为中心,以重大创新平台及粤港澳科技合作、省部产学研合作为依托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四)民营经济活力增强促进外向型经济转变 广东省的制造企业多为外贸企业,多年来依靠低成本和大量出口赚取利润,但金融危机后,海外市场骤减,大量制造企业纷纷倒闭,转型升级是它们的唯一出路。2010年广东坚定不移的推进转型升级,一方面,优化经济增长模式,逐步摆脱广东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拉动内需,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投资,另一方面刺激国民消费,进一步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使珠三角地区的外源性经济转变为国内外市场共同促进发展的多元性经济发展模式。2011年,广东企业的内销比重提高,外贸依存度下降,全省工业品内销比重达70.1%,外贸依存度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152%降至108%]3[。
(五)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稳步推进 经济发展节能减耗明显,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78%。广东规模以上工业生产速度放缓,2011年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为10.54%,与2010年工业增长速度25.70%相比有所下降,同时,2011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200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相比降低了0.55%]4[。绿色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新兴技术的产生,创新性科技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六)区域经济趋向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贫困人口多,一直困扰着广东省,随着经济发展,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逐渐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全面发展的软肋和短板。在经过一系列“双转移”、“双提升”等战略举措的出台和实施,广东区域经济逐渐趋向协调发展。2011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在近8年来首次低于3倍的警戒线,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5年的0.7559缩小到0.613]5[。
三、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以制造企业为例 (一)企业自身 1.工资普遍偏低且福利待遇较差 制造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占据企业大部分劳动力,劳动者多且 第 4 页
素质要求不高,加之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原材料、土地价格提高致使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为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利润低。因此,一线生产岗位的工资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劳动者的需求,许多劳动者往往因此离开企业。另一方面,生产岗位的劳动者福利待遇较差,社会保险不全面等,使他们失去安全感,失去应有的保障。 由图1可以看出,外出务工的劳动者在制造业的工资虽然有所增长,但相较于其他行业,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图2则表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有20%来到广东省,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由此可以知道,大部分来广东省务工的劳动者,尤其在制造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工资都处于较低水平;图3显示的是全国不同地区的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农民工参与多的工伤保险也仅仅占所有农民工的23.6%,最少的生育保险只有5.6%,由此可见,农民工普遍没有社会保障,他们在企业所受到的福利待遇无法让人满足。
资料来源: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第 5 页 资料来源: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资料来源: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2.职位发展空间小 在制造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多为简单的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不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可替换性大。新一代的农民工不仅仅满足于工资,他们更多的在乎于自身的职业发展,生产岗位不仅工资低、工作辛苦,而且几乎没有职业发展空间,这大大降低了岗位对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企业缺少对员工的培训,他们只需要劳动者努力工作,却不给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的道路,同时也不善于发现身边的隐形人才,使员 第 6 页
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希望,工作懈怠,甚至是离开企业。 3.工作条件差 大部分制造企业的工厂工作条件差,它们分布于偏远的郊区,以工业群的形式存在,员工大部分居住在工厂附近的宿舍,员工的住宿条件差,没有相应的生活娱乐、福利待遇,使他们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在工厂工作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更有甚者,会伴有噪音污染或空气污染等危害,职业病也是工厂员工多发的疾病之一。没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成为员工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表4可以知道,2011年农民工的劳动时间相较于2010年有所减少,但2011年他们平均每天工作仍然将近9小时,超过了国家法律规定的每天工作8小时,同时,有84.5%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4小时。由此可见农民工的劳动强度之大,工作时间之长,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劳动者。
表3 外出农民工劳动时间 2011年 2010年 全年外出从业时间(月) 9.8 9.8 平均每月工作时间(天) 25.4 26.2 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小时) 8.8 9.0 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天比重(%) 83.5 86.4 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比重(%) 42.4 49.3 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4小时的比重(%) 84.5 90.7 资料来源: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无论是一线生产岗位的员工、研发技术人员,还是管理者,都需要得到企业的有效激励,他们在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需要得到企业的认同和鼓励。有效的激励是指不同的人满足其不同的需求,奖励给员工的是其所需要的,这样才有激励的效果。在满足一线员工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同时,不应忽略其社交与尊重需求,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体现出一线员工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同时,对管理者的激励应重点放在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上,使其自身价值能在企业中得到体现,突出他们的骨干力量。然而,珠三角地区很多中小型制造企业没有看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管理者不知道员工的需求,盲目地进行激励,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引来员工的抱怨。另一方面,员工不仅关心绝对收入,也关心相对收入,公正、公平的激励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管理者们往往忽略了公平的重要性,仅凭个人好恶而不是工作能力来奖励员工,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