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铁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新建铁路重庆至利川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二○○七年八月成都目录前言1 总论 (2)1.1编制依据 (2)1.2编制目的和指导思想 (3)1.3环境要素选定与评价范围 (3)2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5)2.1工程概况 (5)2.2工程分析 (7)3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 (10)3.1自然环境 (10)3.2生态环境 (12)3.3社会环境 (13)3.4环境质量现状 (16)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7)4.1评价内容 (17)4.2生态环境现状及评价 (17)4.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4.4 工程与城市规划协调性分析 (5)4.5 水土保持方案 (6)5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5.1 声环境影响评价 (7)5.2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8)5.3水环境影响评价 (11)5.4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15)5.5 固体废物和空气环境影响分析 (16)6 环保措施技术经济论证及投资估算 (19)6.1 环保措施技术经济论证 (19)6.2 环保投资估算 (24)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25)7.1本项目收益 (25)7.2损失部分 (25)7.3效益总和 (26)7.4无法量化的社会效益 (27)7.5小结 (28)8评价结论 (29)8.1线路方案合理性分析结论 (29)8.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29)8.3环境影响评价及措施 (30)附件:1、《关于新建铁路渝利线工程穿越玉峰山森林公园征求意见函》(中铁二院环工函[2007]214号);2、《关于请求同意渝利铁路通过龙溪河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函》(中铁二院环工函[2007]22号);3、《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关于渝利铁路建设拟通过龙溪河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有关环保问题的复函》(长寿府函[2007]46号)前言工程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接合部,西起重庆市江北区,向东途经重庆市渝北区、长寿区、涪陵区、丰都县和石柱县,止于湖北省利川市,正线长度259.264 km,投资297.3亿元。

本项目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沪-汉-蓉客运通道的西段,沪-汉-蓉客运通道自上海起,途经南京、合肥、武汉、宜昌、重庆至成都,横跨沪、苏、皖、鄂、川、渝等六省市,是连接我国东中西部最重要的横向铁路通道。

全线贯通后,可将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南地区、人口稠密的成渝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东中西部资本、技术、人力资源跨区域快速流动,对我国实施城镇化、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升成都、重庆的城市综合力,进而使川渝地区逐步成为我国又一大经济增长区域,对实现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推动“西三角”的早日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建成后,可以相应的运输能力保障川渝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腹地物资集疏运的顺畅,对进一步密切沿线各城市的经济联系,促进沿线各地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联合和弱势互补,确保未来小康社会的旅客出行,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线途经渝东、鄂西地区,长期以来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比较缓慢,扣除线路经过的重庆市所属3个市中区经济指标外,2005年沿线人均GDP仅7030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4%。

本线的建设将大力促进沿线国土开发及社会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沿线交通闭塞状况,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重要的基础设施。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依据铁计[2006]1号文附件《2006年铁路勘察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开展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项目组评价工作人员分期完成了涪陵至利川段和重庆至涪陵段的现场踏勘和初步调查,在资料收集和公众意见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最新资料编制完成了本报告书。

1 总论1.1编制依据1.1.1环境评价遵循的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实施);(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实施);(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实施);(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实施);(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实施);(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年1月1日实施);(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8月28日实施);(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实施);(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实施);(1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月实施);(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实施);(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实施);(14)《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实施);(1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月实施);(1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4年8月18日实施);1.1.2环境评价遵循的地方法规(1)《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1991年7月29日实施);(2)《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01年6月26日修正实施);(3)《重庆市水功能区划》(2002年11月11实施);(4)《湖北省环境保护条例(修正)》(1998年1月1日实施);(5)《湖北省水功能区划》(湖北省政府鄂政函〔2003〕101号);(6)《湖北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4年12月2日实施);(7)《湖北省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1987年04月01日实施);(8)《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2001年1月1日实施)。

1.1.3环境评价有关技术规定(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T2.4—1995,HJ/T19—1997;(2)《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TB10502—93;(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4)《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与准》(HJ/T10.3-1996);(5)《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6)《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国家环境保护局,1986年);(7)《交流电气化铁道机车运行产生的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T15708-1995)。

1.1.4项目有关技术文件《新建铁路重庆至利川线可行性研究》(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6月)1.2编制目的和指导思想根据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结合工程建设区域环境影响特征,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拟建铁路走向及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项目决策部门提供依据;预测和评价该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拟建铁路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和对策,使本项目实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达到铁路建设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为该项目的施工期、营运期环境管理以及沿线的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及环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3环境要素选定与评价范围1.3.1环境要素选定及评价重点根据本工程的建设特点及建设规模,通过环境影响要素识别和因子筛选,确定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素为生态、噪声、振动、水、固体废物、电磁、空气、社会经济。

施工期评价重点以生态为重点,运营期以声、振动和水环境要素为评价重点。

1.3.2评价等级根据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特征的调查和对当地相关部门的咨询结果,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技术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评价等级。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工程新增用地面积592hm2,小于20km2,以人工种林地、荒地和耕地为主。

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007)中的相关规定,本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级别确定为二级。

(2)声环境评价等级本项目为新建铁路,根据当地环保部门规划,其所在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为2类和4类;项目实施后沿线两侧区域环境噪声将有较大幅度增加,达到3~5dB以上,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规定,本次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一级评价。

(3)水环境评价等级根据设计规模,本次工程中各车站新增污水排放总量除重庆北站外均小于1000m3/d,重庆北站污水处理后排放城市污水管网;各站污水受纳水体为小型排灌功能水体和城市污水管网。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环境》(HJ/T2.3-93)的规定,本次地面水环境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其中线路跨越长寿区境内的龙溪河段为二级水源保护区,该段水环境影响做二级评价。

(4)振动环境评价等级依据《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TB10502-93)中的要求,结合本工程建设特点及振动敏感点分布情况,本次环境振动评价按二级评价深度要求进行。

(5)评价范围内分布有较多的无线电视接收用户。

根据《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TB10502-93),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II级。

(6)环境空气、固体废物本项目采用电力机车牵引且各车站不设锅炉,运营期没有空气污染源,空气环境影响评价仅对施工期空气污染进行分析。

固体废物主要为车站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和旅客列车生活垃圾,固体废物给出垃圾产生量的分析。

1.3.3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新建铁路重庆至利川线可行性研究》中方案研究范围即为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范围:——重庆北(含)至凉雾站(含),里程范围:C1K0+000~C1K273+249.17(相应于宜万线DK344+100),正线长度259.264 km,——重庆枢纽相关配套工程:2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2.1工程概况2.1.1地理位置线路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接合部,西起重庆市江北区,向东途经重庆市渝北区、长寿区、涪陵区、丰都县和石柱县,止于湖北省利川市。

2.1.2项目技术标准铁路等级:Ⅰ级。

正线数目:双线。

限制坡度:9‰,加力坡18.5‰。

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

最小曲线半径:一般4500m,困难地段3500m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双机880m。

牵引种类:电力。

闭塞类型:机车类型:客机SS9、电动车组;货机SS J3建筑限界: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班列建筑限界要求。

2.1.3建设工期可行性研究文件中建议2007年底开工,2012年3季度竣工,建设总工期4年。

2.1.4设计年度及客货列车对数项目设计年度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