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营港疏铁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东营港疏铁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东营港疏港铁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补充报告(简本)编制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1 建设项目概况拟建东营港疏港铁路地处山东省北部东营市境内,接轨于拟建的黄(黄骅)大(大家洼)线上的利津车站II场,向北偏东方向行进至东营港站,线路全长94.738km,由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建设,项目总投资363900.26万元。

东营港疏港线总占地5526亩,是一条以煤运和成品油为主的专用铁路,途经东营市利津县、河口区和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设四个站点:利津II场、陈庄镇站、河口站和东营港站,按国铁II级标准建设,正线数目为单线,采用与黄大线一致的HXD型机车,采用电化牵引方式,牵引定数5000t、到发线有效长度1050m。

东营港疏港铁路接轨于黄大线,向东可接淄东线、向西经规划的德龙烟线、黄河北铁路进入国铁网络。

这使得东营港疏港铁路既能为黄骅港分流,又可将内陆经济腹地的货物下水运往世界各地,增强了铁路运输的机动灵活性,在路网分流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对缓解山东省和东营市的能源交通紧张状况具有一定意义。

《东营港疏港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在2008年2月取得了原山东省环境保护局的批复,批复文号为鲁环审[2008]32号。

该项目至今未开工建设,日前随着黄大铁路项目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已进入实施阶段,拟建项目也将再一次进入筹备阶段。

东营疏港铁路与黄大线上的利津站接轨,因黄大线上拟建的利津站设计方案向北推移3.2km,从而导致本线路设计方案在起点接轨线路有微调。

另外,原报告书批复至今已超过5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

考虑该项目目前设计方案与原环评批复内容有少许变化,且原批复至今,5年时间内相继国家环保部相继对环境空气、地下水、噪声、生态、总纲等导则进行了修订。

因此,东营港疏港铁路指挥部特针对工程变更情况以及环保导则更新的实际情况特委托我院在原批复的《东营港疏港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础上编制《东营港疏港铁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补充报告》,以此向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审批的申请。

接受委托后,我院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并收集资料,收集沿线近几年的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数据,并对沿线的声环境质量现状重新进行监测,按照新导则的要求对相关章节和工程变更内容进行了重新预测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东营港疏港铁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补充报告》。

2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状况2.1 自然环境概况项目地理位置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属于渤海经济圈和黄河三角洲,是国家和山东省重点发展区域,具体地理位置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 ′~119°10′,黄河在其境内流入渤海。

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

南北最大纵距123km,东西最大横距74km,东营全市共辖河口、东营港经济开发区2区,利津、垦利、广饶3个县,总面积8053km2。

海岸线长350.34km,海域面积4800km2。

东营港疏港线铁路接轨于拟建的黄大线上的利津车站,向北偏东方向行进至东营港,线路全长96.941km,穿越东营市的利津县和河口区。

铁路线地理位置见图2.1-1。

地形、地貌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该市地形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顺黄河方向为西南高,东北低,背河方向是近河高,远河低。

西南部最高高程28m,东北部最低高程1m,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11m,东部最低高程1m,自然比降为1/7000。

背河自然横比降为1/7000,河滩高地高于背河2~4m。

气候气象东营市东邻莱州湾,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海洋气候影响较为明显。

冬季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回暖快,雨水较少;夏季雨热同季、降水充足;秋季日照充足、多晴好天气。

东营市年平均气温为12.8℃,极端最低气温-20.2℃,出现在1972 年2 月6 日,极端最高气温40.7℃,出现在1982 年5 月25 日;年平均降水593.6mm,主要集中在6~9 月;年主导风向为SSE,年出现频率为14%;年平均风速为3.8m/s,以4 月风速最大,为4.8m/s。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拟建铁路线路距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1000m。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图2.1-1 拟建项目地理位置图5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位于黄河入海口处。

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38°12′,东经118°33′~119°20′。

总面积15.3万ha,其中,核心区面积5.8万ha,缓冲区面积1.3万ha,实验区面积8.2万ha,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据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认定,自然保护区内有各种野生动植物1922种。

其中野生动物有1529种,野生动物中有水生动物641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海豹、宽吻海豚、小须鲸、松江鲈鱼等9 种。

有陆生动物888种,其中鸟类有283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大鸨、金雕、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9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白枕鹤、白琵鹭、黑脸琵鹭、小青脚鹬等42种。

该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丹顶鹤越冬的最北界,也是世界稀有鸟类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

有植物393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的野大豆在自然保护区内有较广分布。

有天然草场5.1万ha,天然实生柳林0.1万ha,天然柽柳灌木林1.4万ha,这里还有华北平原地区最大的人工刺槐林,面积达1.2万ha。

东营市城市发展规划东营市是1983年10月成立的山东省省辖市,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和石油系统最高学府石油大学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全市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垦利、利津三县,总面积8053km2,人口180万。

根据《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东营市将发展成为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以石油、石油化工、盐化工为主导产业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

(一)城市发展总体方向总体方向:“推向滨海、延至滨州、中心带动、组群发展”“一带两轴”:东滨跨市域城镇连绵带;滨海拓展轴;内陆拓展轴。

同时,积极培育从东港向内陆延伸的次级海陆联动轴。

“一区两群”:重点打造东营都市区;南部构筑广饶-大王城镇组群;在北部培育河口-东港城镇组群。

规划市域城镇形成“主中心—次中心—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体系,规划近期形成“一主、四次、十个重点镇、十八个一般镇”的中心等级体系,远期则调整为“一主、四次、九镇、十三个一般镇”的中心等级体系。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东营区、河口区和垦利县全域、利津县刁口乡、广饶县丁庄镇和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将港口、机场、水源地、重要基础设施和自然保护区等未来规划重点拓展和需重点控制的区域纳入规划区,规划控制范围约6442km2。

(二)对外交通规划—公路在区域通道的基础上,规划形成“一环两快五横四纵”的区域干线公路网格局,支撑市域城镇空间布局,提高东营的区域联系与辐射。

“一环”:环渤海滨海高等级公路。

“两快”:北外环(同兴路)、南外环(东郑路)。

“五横”:孤滨路、东滨路、永馆路、广青路、潍高路。

“四纵”:辛沙路、青垦路、郝纯路、辛河路。

对外交通规划—铁路根据东营发展的长远需求,东营市结合德大、黄大铁路建设,规划了“三大线、三小线”铁路网。

“三大线”即新建德(州)大(家洼)铁路、黄(骅)大(家洼)铁路,改造淄东铁路;“三小线”即新建东营港疏港铁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支线(广利港疏港铁路)和寿平铁路(博兴至广饶段和广饶至寿光段)。

“三大线”德大铁路:德大铁路自京沪铁路德州黄河涯站引出,止于大莱龙铁路大家洼站。

正线长256km,其中,东营市境内长58.9km,等级为国铁I级,单线电气化,预留双线条件。

设计运输能力为货运4460万吨/年,客车10对/日。

德大铁路东营段已于2010年开工建设,目前,开始全面铺轨,2014年底达到通车条件。

黄大铁路(东营段):黄大铁路线起自朔黄铁路黄骅南站,接入益(都)羊(口)铁路大家洼车站。

全长223.7km,按照国铁Ⅰ级、单线电气化(预留双线条件)标准进行建设,货运量近期2500万吨(其中煤炭2370万吨)、远期4200万吨(其中煤炭4050万吨),并兼顾客运(近期1对、远期2对)。

目前处于筹建阶段。

淄东铁路扩能改造:淄东铁路始于胶济铁路淄博站,止于西城的东营站。

正线全长89.5km,东营市境内22.5km。

1970年建成,1972年1月正式通车。

现为国铁三级,单线,内燃牵引。

淄东铁路扩能改造工作已启动“三小线”东营港疏港铁路:拟始于德大铁路利津站,到达东营港。

正线长约98km。

等级为国铁II级,单线,内燃牵引,设计年货运能力2500万吨。

广利港疏港铁路:拟从黄大铁路丁庄站或德大铁路田庄站接轨,到达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材料园。

正线全长约35km,估算投资10亿元。

目前正在做前期调研等工作。

寿平铁路(东营段):始于寿光,止于邹平。

东营市境内18.5km。

线路等级为地铁Ⅲ级,单线,内燃牵引。

拟建东营港疏港铁路属于铁路规划“三小线”中的一支,线路的建设符合东营市的交通发展规划。

利津县城市发展规划根据《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利津县是东营市卫星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园林式城市。

(一)城市总体结构规划规划采取单中心集中式块状结构,城市连片集中布局。

津二路、利三路、大桥路、宫家干渠围合的地区形成全县中心,以脱光产和道路,布局主要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科技教育等公共设施。

老城区周围、宫家干渠以西以及前刘、崔林等村庄周围形成几处集中的居住区。

工业区则向西、向北扩大。

各项基础设施相应布局。

绿化系统穿插其中,形成有机联系的城市整体系统。

(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规划把所有城镇分为三种主要职能类型,其中县城利津镇为全县的综合性中心,陈庄、盐我为商贸流通型小城镇,北宋、明集、汀罗、刁口、虎滩、北岭为工贸结合型小城镇。

(三)道路规划1、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提高技术等级,加大投资力度,完善道路网络。

乡镇驻地与县城之间及乡镇驻地之间连接的主要道路要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所有村庄之间联系的主要道路均应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2、近期重点搞好大桥路向西与220国道连接线建设,规划该路要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根据国家计划完成威海—乌海高速公路。

同时要搞好20km利沾路的二级路升级改造,使该路直接由利津城与沾化县城相通;完成虎滩至小广子15km和店子至前刘6km的三级路改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