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纲考点 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王阳明的心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3)传统科技的发展与李时珍*。

(4)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 理清明清理学发展及进步思想的产生,综合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儒学地位的演变及特点。

历史解释 明代心学发展了理学,理学成为统治者及人们社会生活的道德尊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明清科技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史料实证 运用考古图文史料,解读实证明清思想科技文化发展的表现及特征,从文学艺术理解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

唯物史观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明清社会思想、科技文化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家国情怀明清进步思想及科技文化反映了明清经济的繁荣特点,从古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培养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

考点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1.阳明心学(1)主张⎩⎪⎨⎪⎧①核心是“发明本心”。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提出致良知。

③强调知行合一。

(2)地位: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思想⎩⎪⎨⎪⎧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②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3)影响: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

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

3.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①思想⎩⎪⎨⎪⎧a.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

b.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c.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d.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②著作:《明夷待访录》。

③评价⎩⎪⎨⎪⎧a.其主张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b.其思想为近代中国反专制主义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①思想⎩⎪⎨⎪⎧a.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b.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②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③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3)王夫之①思想⎩⎪⎨⎪⎧a.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b.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c.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d.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②地位: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经世致用往往把学术研究和当时现实紧密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考点二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文学:明清小说时期成就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1)绘画⎩⎪⎨⎪⎧①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②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书法:明代以文征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

4.戏剧(1)明代:传奇剧兴盛。

(2)清代京剧⎩⎪⎨⎪⎧①形成: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成熟:同治、光绪年间,出现“同光十三绝”。

③走向世界:民国年间,成为国粹。

,市民阶层在史学界,所谓的“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

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考点三李时珍(选修4)1.主要贡献编写《本草纲目》,全书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有动物性药物445种,矿物性药物276种,药方11 096个,附药物形态图1 160幅。

2.历史地位(1)李时珍被称为“医中之圣”,《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2)1606年传入日本和朝鲜,又被译成多种文字。

(3)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史料史论] 李贽的工商观“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李贽核心论点:(1)李贽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是对传统重农抑商的否定。

(2)李贽重商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精神,是古代农本商末观念的变化。

[概念辨析]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器物→制度→思想。

(2)中学西传: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西传等。

[史者论点] 明清进步思想家与宋儒关于“道”的认知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

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

——摘编自雷颐《史学方法论》核心论点:(1)宋儒强调“道”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明清进步思想家则强调“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2)明清进步思想客观上反映了程朱理学的僵化;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道德观念,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

[史论观点] 认识明清之际的儒学进步思想(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2)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史学论点] 明清文化逐渐走向世俗化(1)含义:“文化世俗化”指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以普通受众的需要为中心,以满足普通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娱乐大众。

(2)原因:①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②印刷术不断完善,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文化进一步普及。

[名家史论] 明清文化高压政策对社会转型的阻碍明朝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清朝建立后,沿袭明朝的这种传统,向全国学校颁发卧碑,要求学生成为顺民,并在中央国子监设置绳愆厅,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控制。

同时,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甚至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辩难。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1)明清文化高压政策严重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自由思想,窒息了近代的学术空气。

(2)明清文化高压政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实质,阻碍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探究1 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考题例证』【典例】(2018·课标全国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 D点评本题从明清个人印刷自己著作为载体,考查明清思想观念变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审题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材料,理解社会文化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的本质。

解题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

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文化的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

角度1 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1)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政治条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4)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

(5)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角度2 从社会背景角度理解明清小说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2)影响因素:①素材来源: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

②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③社会基础:市民阶层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

④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

『即时体验』1.(2018·河南濮阳模拟)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

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

材料意在说明(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解析解读题干材料,根据“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等可知,当时形成了士商互动的风气,故选D项。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变革,也没有强调经济动因,A项错误;明清之际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材料也不能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C项错误。

答案 D2.(2019·山西临汾模拟)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

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据题干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的文化需求,故选A项。

答案 A探究2 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和影响『史论链接』角度1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1)反传统、反教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