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

浅谈《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

浅谈《资本论》从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
义的推演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区别于浩如烟海的文字制品,那些奈得起时间考量的经典著总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而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被时间推举出的经典经济学著作,应该被作为我们涉猎知识的路径。

然而阅读经典亦有不同方式,学者们将它当做研究学术的对象,对其下足考证以及诠释的功夫。

而作为一般读者的我们来讲,阅读经典的心态和方式都是比较轻松惬意的,放下做学问的架子,用读闲书的状态阅读经典,跳过艰涩的章节,先读吸引自己的部分,在不刻意求解的状态下思考和体验,并得到一个侵染和熏陶的过程,进而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联接,最后收获一些思考和认识。

初读《资本论》,在不可胜数的观点当中,首先引起我关注的便是位于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

首先是商品拜物教性质的抽象提法让人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我立即把拜物与时下流行的拜金概念联系在一起,二者到底会有怎样的联系是我继续阅读的动机。

马克思认为,“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

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商品就它的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商品的神秘性质
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

”接着又分析道,“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对于后半句,我个人以为可以引申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已表现为物与物,也就是一种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即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了。

”因此,马克思在宗教世界里找到了一个比喻,也就是拜物教,也就是基于对某物的属性不了解,而将其当做神秘力量进行近乎于迷信的崇拜。

回到商品中,就是人与人间的关系却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神秘的力量,不为生产者预知和认识,从而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到最后,商品生产者在这种神秘性面前缴械投降,也就是马克思想要表达的商品拜物教。

紧接着马克思又解释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而商品的价值一旦用货币形式来表现,就将拜物教转换成拜金教或拜金主义。

”对于这种拜物教转化为拜金主义的原理,我认为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首先货币的出现,使得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量化的货币来衡量,其次生产关系同时也被货币化了。

在商品和生产关系都被货币化的语境下,这个社会的评价方式也会相应变得货币化,确切一点的说法,就是以社会财富为人与人的评判标准。

货币成了社会关系中的神秘力量,好似天然就具有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能力一样,因此人们开始崇拜货币,之后商品拜物教也就进而发展为货币拜物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拜金主义。

在《哲学大辞典》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拜金主义亦称金钱拜物教。

指把金钱视为具有魔力或法力无边的神予以崇拜的观念和思想体系。

认为金钱货币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善恶是非的价值标准。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字典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确实与拜金有着一定的联系。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讲,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是整个社会的货币化,因此存在着商品拜物教以及货币拜物的现象。

从供求关系的方面举例说明,更能证明了这种趋势的不可避免性。

正如市场的供求之间总会发生矛盾,有时商品供过于求,造成商品积压,这部分商品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

有时商品供不应求,产品短缺,这些产品就可以高于市场价格出售。

价值规律或市场机制就是在这不断的供求不平衡中实现调节,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表现物与物的关系。

在马克斯眼中,资产阶级就是剥削的代名词,就是以赚钱为己任的阶级。

而现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之间也同存在这样的现象,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许多人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也不知道还有别的价值观念。

在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人们对货币追求就达到了这种前所未有的程度。

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早已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

根据上面的推导,现代社会就是一个货币(金钱)的社会,只要有钱就能做到一切,这在各种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内都有所体现,也可以说是全球化的拜金主义。

另一方面,我认为追逐暴利,不合理竞争,行业垄断,强买强卖等,都具有商品拜物教或拜金的影子。

从商品的拜物教到拜金主义,实际上皆是突出了个体利益的至高
性,使人们产生无限的私欲,而将每个人对立分离。

金钱则因为可以和一切物品交换,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所以助长了人们这种私欲。

当个体利益得到进一步强化或膨胀时,拜金主义便不可避免地迅速产生并被人们接受。

任由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发展下去,将会使得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最坏的是为了谋取和扩大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拜物教,是现实存在的经济关系。

正是在这种经济关系基础上,才产生了商品拜物以及之后拜金的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商品、货币等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更要看到它们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作为商品经济的伴生物,商品拜物教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增加了物质产品的多样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应该正视它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由于商品拜物教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人们陷入对商品拜物教的迷惑之中找不到方向。

这就要求我们揭开商品拜物教的神秘面纱,看清背后掩盖的人与物的关系,明白人支配物的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和运用商品拜物教。

以上就是我由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一些简单联想,思考还不是很成熟,某些方面的联系和想法也比较幼稚和生硬,但这个话题无疑引起我日后的研究兴趣,希望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多的涉猎相关知识,继续武装我的经济学思想。

中国政法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
李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