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阐释

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阐释

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阐释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也就是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

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了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由于这种转换,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了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三卷中,具体表现为“生息资本”以及“三位一体公式”。

由于利息形式的产生,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关系让位于两类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

卢卡奇从资本主义的商品结构——对象性形式(劳动的结果)与主体性形式(劳动力本身)——两个方面来窥测资本主义社会的。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以商品分析开篇,相应以《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作为第一章的结束。

“庞大的商品堆积”的确是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观印象。

以商品拜物教作为结束具有重要意义。

既对第一章起总结性的作用,尤其是加深了对价值概念的理解;也为以后的拜物教理论的展开做了理论铺垫。

商品形式——货币形式——资本形式,是其逻辑展开的具体形式。

到第三卷中,具体表现为“生息资本”概念以及“三位一体公式”,这层层加厚的物质外衣,使得我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变得更加困难。

“但是商品拜物教的揭露,并不等于它的消除。

那种拜物教既是由商品形态产生的,要人们在更高度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统治下,在万花筒似的商品交往关系中,看透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现象运动背后的秘密,那是很难做到的。

对商品如此,对货币还更多一层障碍。

货币是由商品转化过来的。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作为货币商品,它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质,不了解它在交换中由一般商品分化出来的全过程,就要因黄金白银放射的光芒而更增大对于它的迷惑。

”从而,“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特别是资本拜物教,就被根深蒂固地形成了”。

在这一节中,马克思首先明确了商品的神秘性质既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

进一步阐述了后者,价值规定的内容的质与量两个方面均不是商品神秘性质的来源。

因为,不论从劳动的等同性质,还是从劳动时间这一用来计量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尺度来看,都不会产生虚幻形式。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却只有通过商品这种物的形式为载体才能得以表达。

“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
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可见,正是商品形式本身产生了这种神秘性质;是劳动的那些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人的社会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

本来,商品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但却只能在商品与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

进而,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

所以,我们也只能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能探索到潜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

所以,马克思把这种如同宗教一般——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展示为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称之为拜物教。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劳动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只有通过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

同样由于产品之间的交换,使得生产者之间发生了社会接触,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也在这种交换中表现出来。

而这种私人劳动“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正是由于这种以物为载体的私人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