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例子【篇一:商品拜物教例子】【英文标题】commodity fetishism: from daily life to metaphysics【作者简介】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内容提要】商品—物的世界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日常生活世界。
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获得了永恒性的幻象形式,人与物的抽象化、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产生了看不见的“幽灵”,形成了拜物教意识。
这种拜物教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活动层面,而且体现在感性经验和形而上学中。
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能真正摆脱拜物教的束缚。
【关键词】商品—物/幽灵/抽象化/形式化/形而上学“商品拜物教”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的主题。
《资本论》第二版将这一主题独立出来作为商品章的结尾,除了凸现《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旨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章,马克思对前面的论述进行了哲学提炼,以明显的形式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上升为哲学批判。
这也意味着,《资本论》并不只是一部经济学的论著,同时也是面对资本逻辑的哲学批判,“商品拜物教”则将这一旨趣鲜明地呈现出来。
商品拜物教,简单地说就是人跪倒在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面前,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
这当然只是商品拜物教的结果。
问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是如何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这是由个人幻觉还是由社会过程造成的?商品拜物教是如何由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人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摆脱拜物教意识,达到理性自觉。
一、商品—物的世界的形成要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人如何沉沦于物的世界,首先要了解物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当然,这里的物指的是作为商品的物,只有当商品—物形成一个自洽的世界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意识,才可能被这个物的世界所捕获。
商品有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但商品存在的依据并不在于其使用价值,而在于其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在商品的交换中,形成了商品交换的最简单的等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商品b是商品a的价值形式,商品a是反映商品b的价值的镜子,这也是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当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并普遍化时,就会形成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这是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公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z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u量商品e,……这个无限相等的公式表明,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时代,商品之间相互指涉,形成了一个自洽的系统。
在具体的交换过程中,最简单的交换是物物交换。
当商品的种类扩大和交换范围扩大之后,就会形成扩大的等价形式,比如:20码麻布=1件上衣,20码麻布=10磅茶叶,等等。
这种价值形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也就受到限制。
随着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表现获得了一般价值形式,比如:这时,商品的价值表现在惟一的商品上,这个商品成为商品交换中的等价物。
这种等价形式的发展就产生了货币。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物的世界的结构:第一,商品—物之间形成无限链结的世界,商品与商品之间形成了相互指涉的关系。
索绪尔后来曾把这种关系看作是一种语言结构性的关系。
第二,一个特殊的商品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即货币。
虽然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地就是货币。
金银本身是商品—物的世界的一部分,但当其成为一般等价物之后,却又超越于具体的商品之上,成为商品世界的直接主人。
人们在超越了简单的商品交换之后,在市场上必须先将自己所生产的商品变换为货币,然后才能购买其他商品。
第三,商品—物的世界外在于人并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这种规律就像自然规律一样发生着作用。
这也易形成一种错觉,即将商品社会的运行规律等同于自然规律。
虽然商品交换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存在,但商品形成一个普遍化的、自洽性的物的世界,却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的事。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直接的使用关系,即使存在着商品交换和为了交换而交换的商人,但从总体上来看,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与之相应,“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①。
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不可能产生普遍化的商品交换与商品—物的世界,更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商品拜物教。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当商品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时,商品拜物教才可能产生出来。
这时,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商品—物的世界的完成相对应。
在人与物关系上,人与物的直接关系被新的社会关系所中介,并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关系表现出来。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由于人是通过物来表现自身的,而这种物又是在物的世界中相互指涉。
“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②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的关系颠倒了,人进入到了物的世界之中,成为物的世界的载体。
商品世界成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二、商品—物的世界的“幽灵”商品构成了一个自律的、相互指涉的世界,这个世界何以具有如此的魔力,让人沉沦于中而难以自拔?为什么人们好像被这个世界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所牵引,不自觉地膜拜于商品—物之前?或者说,什么是商品—物的世界中的“幽灵”?在这一节的开始,马克思就指出:“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
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③马克思以桌子这种商品为例指出,这种怪诞性在于:当桌子还是木头时,还是一个普通的可感觉的物,但是当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转化为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
可感觉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超感觉指的是商品的价值规定性,商品的价值以及由商品的交换所带来的价值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正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化身为物的“幽灵”决定了一切。
正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改变了作为商品的物的存在方式,它表征着商品的神秘性质。
商品的这种神秘性如果与商品的有用性无关,那就只能与商品的价值规定有关。
根据马克思之前的讨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
在人们创造价值的劳动中,存在着劳动的二重性:一是与商品的有用性相关的具体劳动,一是体现为劳动力耗费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即生产特定使用价值的劳动之间存在着差别,比如织布工的劳动与制作咖啡的劳动就不相同。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第一,任何劳动都是人体机能的耗费,虽然具体劳动有着质的差异;第二,决定价值量的东西,即劳动时间,本身也可以度量的,没有什么神秘性。
那么,商品的神秘性、商品的“幽灵”源自何处?马克思指出:是商品形式本身。
“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生产者的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④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就是抽离了劳动的各种不同的特征,使之同质化;只有劳动实现了同质化,才可能以机械劳动时间来度量各种不同的劳动,以确定价值量;人们根据价值量来交换劳动产品,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随之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种关系获得了“社会关系的形式”。
上述这些环节的实现,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商品生产的普遍化,即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确立。
商品交换的抽象化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抽象化过程,因此,商品的“幽灵”源自于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与形式化,而这种抽象化与形式化同样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过程。
只有在这样的契合中,人才能无意识的成为商品的膜拜者。
这个无意识的膜拜过程,与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抽象化与形式化有关。
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人与物都经历了多重的抽象化与形式化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特点。
从物的存在方式来看:首先,物成为商品,就意味着物的具体特质被抽象,这个空洞的物成为价值的载体;其次,当物成为价值的载体时,价值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价值量来表现,被抽象了的物与物的关系变成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抽象化的过程,而且成为形式化的过程;再次,物的这种数量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它既以形式化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又体现了形式化的社会关系。
从人的存在方式来说:首先,人变成了可交换的商品,这就与商品具有了相同的特质;其次,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不管是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人都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入到商品的世界中,抽象化与形式化构成了人在交换行为中的行动原则;最后,人实际上成为按照商品世界的规则来行事的行为者,人与人的关系需要按照物与物的关系来确定。
人们按照等价原则来规划自己的劳动,按照等价原则来交换自己的产品,这种准则正是商品世界的通行法则。
人实现了与商品—物的世界的匹配。
在人与物的存在方式的改变过程中,最为根本的是社会关系的变化。
在中世纪,人与人是相互依赖的,正是因为人身依附关系构成了这一社会的基础:第一,劳动和产品就无须采取与它们的实际存在不同的形式,它们作为劳役和实物贡赋直接进入到社会体系之中,人与物的关系是需要的满足关系,人们关心的是物的有用性;第二,劳动的自然形式和特殊性就是劳动的社会形式;第三,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就是他们之间的个人关系,这种关系不需要披上物的外衣。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首先,劳动的自然形式和特殊性与劳动的社会形式分离开来,后者成为商品存在的根据;其次,劳动产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载体,商品只有作为交换价值才能进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人与物的需要关系变成了由商品中介的关系;第三,在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中,最为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要采用与自身相对立的形式,即一般的抽象劳动形式,也就是简化为质上相同而量上有差别的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这种简化表现为一种抽象,然而这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每天都在进行的抽象。
把一切商品化为劳动时间同把一切有机体化为气体相比,并不是更大的抽象,同时也不是更不现实的抽象。
”⑤这种抽象的、形式化的社会关系使得抽象成为统治社会存在的原则。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天天发生,人们习以为常,但对这种抽象化、形式化的过程并不理解,商品的魔力就在这种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从这种比较中可以看出,商品的魔力主要发生于商品交换普遍化的时代,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商品才能获得统治和支配地位。
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抽象化、形式化带来了商品的形式化,这是商品世界的“幽灵”的园地。
三、商品拜物教:从无意识到形而上学商品拜物教,不只是对商品的简单跪拜,而是对商品社会的跪拜。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拜物教构成了一种普遍化的意识形态,它从日常生活的无意识层面一直上升到思想观念中的形而上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