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高三联考作文“乱石与精品”作文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联考作文“乱石与精品”作文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联考作文“乱石与精品”作文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作文原题】仔细观察漫画《乱石与精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海边矗立着两座石像,造型生动,设计精巧,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可是,它们原本只是海边一块块不起眼的粗砺原始的乱石而已。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乱石变精品人形,完全是人的意志,跟乱石意愿无关。

乱石要想靠自己变成精品,那得先变鹅卵石再变美玉,再变宝石,这个结果需要特别善于等待才行,等待风吹日晒雨淋,等待海浪冲击,等待岁月磨洗,恐怕亿万年都不够呢。

既然点赞乱石变成了精品,就该点赞人的创造力,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乱石为什么会变精品?(1)因为有人按照秩序摆放了它们,使它们告别了混乱。

因此得出结论:秩序是一种美;(2)因为有人独辟蹊径,善于创造性地就地取材。

因此得出结论,创新往往会出奇制胜,创新思维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3)因为有人心中有美,乱石堆里也能发现美,发现美才能创造美。

因此得出结论,要做一个热爱生活心中有爱眼中有美的人。

【立意】1、乱石化精,美寓其中2、创新是灵魂深处的飞鸟3、你若独具慧眼,万物皆有所能4、但存匠心,乱石亦精“乱石与精品”作文范文1具发现美之眼睛,变乱石为精品(立意准确)同样是石头,有人只看做乱石,有人则巧妙地将其堆砌,成为美丽的石像。

其实,乱石与石像的区别,唯有人能否发现他们的美而已!“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有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方可化平凡的乱石为美丽的精品。

(扣材料,提观点,明确准确。

)美无处不在,但太易被人忽视。

“美这字为人熟知,却很少有人识得!”常人眼中的一潭池水,在一些人眼中,却是翡翠;常人眼中的无名小花,在一些人眼中,却是精灵;常人眼中平常的流云,在一些人中,却是变化莫测的图画。

美是藏在生活乱石中的待雕刻的精品,唯有能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将其拾出,并创造杰作!(阐释段举生活中的例子,强调发现美的眼睛的重要性,真实活泼。

)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是对生活敏锐又细致的观察。

川湘边境,一支渡筏载过数不清的人,却无人发现他的美好。

而沈从文先生却能用他的细致观察,体会到这山间渡筏的美——他从渡夫脸上端详出沧桑,又在少女脸上察觉出对爱情的憧憬的美好;他在湘西的山水中找到美的原石,将它刻成精品的雕塑。

从文先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这眼睛是他对生活细致的观察。

他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抽出美的丝线,织造出美好的《边城》。

他用一双眼捕捉着生活的美好,化乱石为精品。

(这两段围绕是什么来写,举沈从文的事例很有文化内涵,另外,行文当中扣题意识特别好,把题目当中“创新化平凡为美好”的完整逻辑写出来了。

)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是为了让活着更富光彩。

芥川龙之介曾言:“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

云的光影,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须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

”生活本来很美,不过我们未曾发现和甘露。

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活着本身就是乐趣,无趣中也有美好。

就像汪曾祺文革被批斗下乡,他却在无趣的生活中发现了美好,不厌其烦地为一颗颗土豆画像,自称“世间的土豆已见了个遍”。

汪曾祺先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他在找到土豆的美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生活的精品。

很多人却未曾用着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端详过生活,因此认为自己的人生百无聊赖。

其实不然。

海边的石头看似乱石,然而能可堆成美轮美奂的雕塑。

人生看似无味,你若能发现美好,活着就更富光彩。

具有发现美的双眼,才可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真谛。

(这两段是“为什么”部分,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增强了文采,例证增加说服力切富有文化气息,对比论证让观点鲜明且更有现实意义)要想具有发现美的眼睛,需要有美好的心灵。

有美好的心灵才能有发现美的双眼。

假若没有美好的心,看一切都是丑恶的。

林清玄说:“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没有心美,何以寻美?有了美好的心灵,特蕾莎修女才能发现存在于一切人类身上的美;有了美好的心灵,史铁生才能在轮椅之上,书写出美的篇章;有了美好的心灵,史怀哲才能放弃优越的生活,去寻找医治他人的美好。

而美好的心灵并非天生就有,更需要我们去积累,升华,去体会生活而不是任时间匆匆流过。

有了美好心灵,我们才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在乱世中找到自己的精品。

(这段是“怎样做”部分,事例都很有分量,而且以简例方式呈现,与前文单则单则详例相呼应,丰富了文章的章法)“像城头飘来的歌,像枝头栖息的鸟。

我们终将远去,唯善与美得以永存”石头不美,但因为有发现美的人,才能将他们变成美的精品。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的生活也能变成精品。

(引用结尾,全面扣题)总评:很棒!倒二段三个例子,表述时能适当突出他们从怎样的平凡中,创造了怎样的美就完美了。

判分:57“乱石与精品”作文范文2美源于平凡,慧眼创造精品(很好,切题。

)茫茫沙滩,粗粝的乱石向来无人问津,又有谁能想到,经过精巧的设计,乱石砌成的石像,也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实生活中的美,大多源于平凡,拥有慧眼的人,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精品。

(简要概括题目,过渡到生活,提出论点)粗粝的乱石中,有美的影子,真正的美,往往存于平凡的事物当中。

杜工部作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一切粗俗之语经他笔下,都成了流传千古佳句名篇;书画大家齐白石早年间的木刻,一切禾苗,稻穗,田间地头的物象在他的巧思雕刻之下,均可登大雅之堂。

可见每一粒沙,每一滴水,每一颗石子,都可以是构成美,组成精品的要素,自然万物并无高雅与低俗之分,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沙滩上的乱石,又如何不能组成生动的石像?所需要的只是一双慧眼,一时巧思,才可铸成精品。

(阐释段,解释观点内涵)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段精巧绝伦的奇思,能完成由乱石到精品的升华,点石成金。

从乱石到石像,表面上只改变了石块的位置,实际上是注入了人对美的思考,让石头有了艺术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感染力,成为精品。

这需要超越常人的敏锐,是庸人与天才最本质的差别。

(扣材料)物是如此,人亦然。

(过渡句,由物及人)即使你才高八斗,饱读诗书,若无智者赏识,也只能泯然众人;而即使团队中的个人差强人意,高明的领导者也能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量才而用,发挥最大功效。

像屠狗的樊哙,卖肉的朱亥,正如粗砺原始的乱石,而刘邦,信陵君便拥有识人的慧眼,让他们能够绽放自我的才华之美,在历史上留下印记。

可见比起原料是汉白玉石,抑或是粗粝乱石,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慧眼,方可化乱石为精品。

(举例,并扣材料分析)几块乱石,经过精巧设计,成了亮丽的风景,我们身边这种被埋没的美丽实在太多。

(扣材料过渡)前段时间李子柒为何爆红网络?她所做的也不过是将中国传统田园生活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了全世界。

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学,本是金子,人们却明珠暗投,久而久之被蒙上了一层尘土,反而成了我们眼中粗砺的石头,我们难道不能拥有一双慧眼,穿过时间的尘埃,直击它最珍贵的内核,去伪存真,让中华文化重新成为精品吗?因此,宇宙自然,先人前辈给予了我们丰富的宝藏,或许只是一堆堆石头,但我相信,美寓于平凡,等待的是发现的慧眼与创新的思考。

(李子柒的例子开掘得很好)乱石与精品,本身并不矛盾,但二者之间的联系,需要用心去找寻。

若我们都拥有发现美的慧眼,平凡生活,总会泛起美的涟漪。

总评:切题,清晰充实。

文章整体结构上再匀称些会更好。

判分:53 “乱石与精品”作文范文3用美丈量世界原本,它们只是微不足道的粗砺乱石,只因那一双澄澈而会发现美的眼睛,它们变成了造型生动、设计精巧的石像。

当我们用美丈量世界,当我们将美赋予万物,会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

事实上,我时常认为,人类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能够发现美,欣赏美。

从希腊神话里的美神维纳斯雕像,到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音韵美的传承与山水美的赞叹;再到现代人们对像李子柒那样回归田园生活,发现田园之美的向往。

各个阶层,各个地域,各个时代的人们都有对美的特殊理解,并且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精彩。

用美丈量世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美,发现乱石可以堆砌成精美石像,还在于它给我们心灵带来的享受。

它会使我们引发一种共鸣,如一泓清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心间;又如一声清脆的铃铛,让我们尘封的记忆轻轻被开启。

我们开始发现,粗砺的乱石可以变成独特的石像,红色的彩纸可以剪成多样的窗花,细长的红绳也可以编织成幸福的中国结。

在那些时刻,我们并非闲人,我们的双手有了灵巧,我们的心灵会感到用美丈量世界的舒适与快乐。

用美丈量世界需要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世界并不是无色无味的,世界是充满美的,静待我们去发现。

也许有人说,美,是艺术家文学家的专利,与我们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也许艺术家的眼光更加犀利独到,平凡的人也会有小人物对美的思考,就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食堂师傅宋成宝。

他写了上千首诗歌来记录生活、旅程和自己的思考,把它们贴在打饭橱窗上展示,让大家共同欣赏。

宋成宝师傅不但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而且乐于与大家分享美,可以说是我们用美丈量世界的榜样。

用美丈量世界时,还要对美保有辩证、真诚、敬畏的心。

不能像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的那样:“人们只是满不在乎地谈论美,只是随意使用美,致使它失去力量。

”的确,用美丈量世界时,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要真正地学会“审美”,辩证地认识美,不随意下定论,最终才能将乱石变成精品。

从乱石到精品,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能用美丈量世界,将美赋予乱石,用万物定义美。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不是景动,不是美动,是美的心动。

总评:非常好。

切题,事例使用时能够紧扣材料逻辑,结构清晰完整,行文很灵动,语言特别有文采。

判分:5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