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联考作文”丙吉识大体“原题解析及优秀范
文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丙吉是西汉名臣。
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史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史认为丞相前后失问。
有人因此指责丙吉。
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
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掾史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
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陈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西汉大臣丙吉碰上有人打架,死伤惨重,却不闻不问;碰上牛喘气吐舌却要过问。
掾史认为丞相前后失问。
丙吉的理由是:“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
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
”材料中的“掾史认为”“有人因此指责丙吉”“丙吉说”暗示命题的立意限制,考生写辩论词时要针对丞相关注赶牛人而忽略百姓斗殴这一做法进行分析评价。
若抛开任务大赞掾史敢于质疑权威则是跑题立意。
2.典型任务的限制。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暗示写作身份是学生,写作对象是同班同学;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陈词,明确辩论的核心问题是对丙吉的做法做出评价,既然是辩论,就要或赞成或反对,不可中庸;若考生选择反方,应对正方的理由做出预设,并结合上述材料,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而不是自说自话。
还要注意辩论词的格式,既是辩论,文体限制就应为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
文中有一些暗示价值观的句子,“掾史认为丞相前后失问””有人因此指责丙吉”,这是正方评价丙吉时应注意的价值限制;”掾史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这是反方评价丙吉时应注意的价值限制。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
考生有选择正方还是反方的自由,论述“前后失问”还是“识大体”的理由也是自由的。
从掾史的角度可立意为,民生无小事,只要是官员,都应该给予管理;而丙吉却前后失问,只派骑吏问牛,因此可以反对丙吉。
由丙吉的回答可得出赞同的立意: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定位。
丙吉还说“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由此可知赞同的立意角度有:主大计者,必执简以繁。
从“掾史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的角度可立意为:做事知轻重,识大体。
2.联想思考自由。
考生可由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援引素材佐证观点。
针对指责丙吉的做法,可联想《曹刿论战》,有人指责曹刿:“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但是曹刿却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最后鲁国终于在曹刿的正确战术下以少胜多,免去一场灾祸。
若站在丙吉的立场,可以联想越俎代庖,可以联想今天政务上的严格职责界限……
解题
本题为故事性任务驱动材料作文,模仿2020年全国卷Ⅰ的命题设置,其任务设置看似相对简单,但是仍需要比较权衡,正反方的观点都有道理,辩论起来就需要比较权衡。
此题意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和批判质疑能力,从这一点看,与2018年全国卷Ⅱ的命题思路不谋而合,但任务限制更严格,指向性更强。
所以此题是训练思维的好材料。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正方角度:
1.事无大小,都是民生。
2.管理有分工,责任无边界。
3.大事小情,皆关民生。
4.不越位,但会缺位。
反方角度:
1.主大计者,执简以繁。
2.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
3.知轻重,识大体。
4.大行不顾细谨。
……
偏题立意:
1.找准位置,绽放精彩。
(忽略任务,走向话题)
2.认清自我。
(同上)
3.细节决定成败。
(同上)
4.舍小我,成大我。
(同上)
5.辩证地看待问题……(题目要求的是辩论,只能执其一方来谈)
……
优秀范文一
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
尊敬的对方辩友,各位评委:
大家好,正方的观点是,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
即不认同丙吉的做法。
回望历史,“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是儒士眼中的君民关系。
丙吉只管大事,而忽视小事的做法,忽视了君臣关系中对民的重要性的认知与理解。
先贤历史终须记,回眸远望正当时。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犹记《师说》中的于子,“择师而教之”;于己,“则耻师焉”。
对于从师学习,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持相反的态度。
对于从师学习,他只看到了“小”的重要,而忽视了“大”的作用。
这与丙吉对大小事情的处理方式无异于同,最终也只能是“吾未见其明也”。
回眸过往,小大之失的历史犹在眼前,我们何不看历史之误,督今日之己。
大事包含小事,精准扶贫是大事也是小事。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
”历史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留,你只能用更快的速度创造更好的自己。
放眼当下,扶贫已悄然迎来了收官之年。
不曾忘,因地制宜是扶贫干部的毅然与奉献;不曾忘,完善基础设施时,扶贫干部对百姓的牵挂;不曾忘,人口调查时,扶贫干部对百姓的关心。
因为扶贫干部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在心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这件大事。
放眼当下,小大之识的现代版就在眼前,我们何不抓住当下之势,促今日之成。
兼顾小事,方成大事。
“心存黎元,道济天下。
”时间不说话,只静静回答。
时代前进的车轮已在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已在肩上。
身为青年人的我们,是否能够心之所向,不负众望。
答案便在对待每一件小事时,我们都要用心。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每一件小事的完成,终将成为大事成功的基础,也许对于未来,我们鞭长莫及;但在当下,我们定会马不停蹄,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每一件小事都要兼顾,每一件大事才有答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恭逢盛世,这是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我们的责与任。
以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与时代同频共振,和祖国同仁同心。
我方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开篇亮明观点——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即不认同丙吉的做法,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丙吉做法的弊端,接下来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角度阐述,格局高远,析理透辟,引论精当,纵横捭阖,篇末收束全文,主旨明确突出。
优秀范文二
明主次,有远见,顾大局
亲爱的对方辩友:
你们好!
我方的观点是:支持丙吉的做法。
宰相丙吉不去过问百姓斗殴,而去关心喘气吐舌的牛,这看起来好像很荒唐,但丙吉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所以我方赞成丙吉的做法。
明主次,有轻重,才能处理好大事。
苏东坡曾言:“凡事有轻重,取其轻者,得小成;取其重者,得大成。
”可见,做事要明白主次轻重。
丙吉不过问百姓斗殴,而关心喘气吐舌的牛,是因为他已经判断出了这两件事孰轻孰重。
作为宰相,他知道打架斗殴有长安令和京兆尹处理,自己只需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即可,但赶牛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却恰恰是没人关心的,所以这在他心中便成了大事,而春日未热,牛就喘气吐舌,可能季节失调。
作为牢相,更关心这点,无疑是正确的。
有远见,入细微,可防患于未然。
对于对方辩友所说的宰相应该关心百姓斗殴这一观点,我方不敢苟同。
《史记》有言:“有远见者,可知大事于未然也。
”丙吉细心,观察入微,根据牛的表现推测出可能的季节失调,或是有什么灾害。
从细微之处防患于未然,是有远见,是细心,亦是一个宰相识大体的表现。
由此可见,做事应深入细微之处,由表象深入本质,以果溯因,找到事物的本源所在,从而有所准备,不至于在灾祸来临时手忙脚乱地匆匆应对,所以,丙吉的做法是有远见的,是正确的。
识大体,顾大局,方能保一国周全。
纪伯伦说:“如果我们只顾及小的方面,就会因小失大,错失更亮的星星和更美的玫瑰。
”丙吉不关心百姓斗殴,因为这是市井间的小事,而季节失调,发
生灾祸却是一国大事。
丙吉知道不能因小失大。
只有识大体,顾大局,才能保全国家于灾祸之中。
作为一国宰相,眼中更多的是国家大事,所以丙吉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
明主次,有远见,顾大局,不仅仅是宰相丙吉的处事之道,而且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综上所述,我方支持丙吉的做法。
我方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开篇亮明立场——支持丙吉的做法。
接下来缘事析理,针对宰相丙吉不去过问百姓斗殴,而去关心喘气吐舌的牛的问题从三个层面条分缕析,具有鲜明的论辩意识,最后重申观点,回应自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