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改革议刍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训练学生,沿套路、仿范文,甚至改头换面抄袭优秀文章,这些做法严重背离了教学大纲“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写作能力”的要求。
所以作文教学已经到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写作观念
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是以“升学、考试、分数”为目的。
在这种功利思想的引导下,一批写作诀窍、作文指导出笼了,一条“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径被发现了……教师常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远大的志向、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得学生经常为了应付而写作一些所谓“主题鲜明”而实则缺少生气的文章,客观上造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也使得课堂作文教学处于“进亦忧退亦忧”的尴尬境地。
学生抱怨在写作文时“从不敢直抒胸臆”因为那样虽会让自己的性情得到真正的释放,却会使语文卷上的分数大打折扣。
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都知道:创作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从生活中找寻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这些当然都是不错的主张。
而如何和各省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增强它的可操作性,这正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审题、
立意以及技法的讲授,忽略了对学生如何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引导。
所以中学生的作文大多缺乏真情实感。
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就要努力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使之对所见所思,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而不是为作文而作文的应付;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搞清楚为何而作的问题,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思想,积极引导他们树立为人、为文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只有这样才能将他们的思维和情感融入生活,自觉地联系现实生活,进一步将写作与自我需要、个人兴趣、情感等联系起来。
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折射出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使文章真实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二、放宽写作要求作文命题方式的改革是作文教学改革中的关键性问题。
当前全国命题方式,已由过去单一的命题作文逐步过渡到多选题、话题作文和自拟题作文,现在考试的作文命题形式越来越接近中学生的写作心理,越来越向素质教育的大背景靠拢。
这对于中学作文教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写作形式放宽了,写作要求当然也要放宽。
单一的命题作文容易形成学生的被动思维,限制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发散性,使他们平时的观察与积累不能充分发挥,想说的无法说,想写的也得不到充分表达,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有碍其作文水平的提高。
所以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限制,少写命题
作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热爱之情。
三、培养写作兴趣
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之技能,非语文教师加于学生之作业。
”而事实上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很少,讨厌作文、怕作文倒大有人在,写作成了学生的负担。
这样“为教师而作”、“奉命而作”,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呢?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重点。
培养写作兴趣,教师就要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犯了“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毛病。
这时教师不能一味责备他们,而引导他们从小处着手,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的变化,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如在一次作文训练时,我让学生描写“手”的特征,他们很不解:人的手不都一个样儿,两只手十个手指有什么好写的?后来在我的引导下,他们通过认真观察,写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手:有“粗糙的长满老茧的劳动的手”、有“红嫩圆滑的婴孩的手”、有“纤细雪白弹琴的手”……而且从手的描写中,可看到其主人的不同身份。
这种训练促进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去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自觉地去观察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观察身边事物的发展变化。
时间长了,写作就会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