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音全对的一组是()A.纂组(zuǎn)踰矩(yú)粳米(jīng)数相匡救(shù)B.股肱(gōng)愦愦(guì)恁地(nèn)罄其狂瞽(qìng)C.笃行(dǔ)絜矩(xié)谏诤(zhèng)直言鲠议(gěng)D.胠箧(qū)淬火(cuì)刍荛(yáo)擿玉毁珠(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A难易相承万籁俱寂长途跋涉姗姗来迟B厚敛凋墙荡然无存苦思冥想风餐露宿C一言愤事奋笔疾书豁然贯通空空如也D如临深渊淋漓尽致光彩夺目一气呵成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日:一旦,表假设)B.稍从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转而东,若度鞍历峤。
(稍:稍微)C.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厌:满足)D.然遽以此意解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遽:匆忙,草率)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B.①见灵辄饿,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
”②食之,舍其半。
C.①买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D.①其再插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孝者,所以事君也②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B.①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②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C.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②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D.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
②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
B.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制订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能不脱离实际吗?C.“用词贴切”提倡词语运用“妥帖、确切”,有利于避免学生华而不实的文风,防止学生考前背诵好词好句来生搬硬套。
D.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日趋重要,中文也水涨船高。
不少国家、不少外国人都赶搭中文列车,掀起了学中文的热潮。
7.下列各组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优良学风,特别是它在明末清初和近代的大动乱时期达到高潮,反映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百姓大众的疾苦的品质。
B.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C.中国文化不会被历史所淘汰,不仅在于中国文化有其内在的发展革新的契机,而且还在于各具特色、各有长短的中西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
D.为了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中国古代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谏官制度。
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而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又取决于君主的开明,唐太宗就是一个能虚怀纳谏的开明君王。
8.下列各组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在中国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是"集"部。
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例如《白氏长庆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梁朝萧统编的《文选》就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B.《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的“简而要,详而博”的叙事风格成为后代的楷模。
我们学过的《晋灵公不君》、《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都选自这本书。
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存天理、来人欲”的口号,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与之相对立的则是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派。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融会中西,承前启后,既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和突破,也有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和融通。
它运用的是中国传统词说的批评形式,却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意趣和批评精神,被称为中国古典诗学的辉煌终结和现代文艺美学的萌芽。
是一部极具新意、极有价值的著作。
9.“‘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类似"闹"的精彩的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一项是()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②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③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桃花扇》)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A.裁带弯入B.剪横弯孤C.裁横剩孤D.剪带剩入10文学作品往往呈现作者不同的文化思想倾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表达追求涅槃永生的佛教思想。
B“生灭原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表达诸行无常的佛教思想。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道教思想。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民胞物与的儒家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11、12题,每题3分,13、14题每题4分,共14分)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任继愈儒教,是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国教。
儒教的宗教信仰核心为“敬天法祖”,当它处在原始宗教形态时,已蕴涵着它后来的基本雏形,祭天、祭祖,同等重要。
随着国家形态的逐渐完善、成熟,它的“敬天法祖”这个核心未变,不断增添政治内容。
古老文化5000年后半的2500年间,国家的形式与宗教形式结合得更紧。
把“敬天法祖”的中心信仰凝炼为忠孝两大精神支柱。
春秋战国开始酝酿如何建立一个包括黄河、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统一国家。
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都提出了如何“治天下”的问题。
各家各派方案不同,但共同关心的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长治久安的体制。
秦汉统一,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从古到今的基本模式,建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大国”。
在封建专制且多民族的国家,忠孝既是思想保证,又是组织保证。
政治信奉原则为忠,家庭信奉原则为孝。
几千年来,忠孝原则对社会成员起着稳定平衡作用。
古代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借助政府的集中统一调配才能使少量剩余产品发挥出最大效益。
精神文明建设,如修纂大型丛书、工具书等;物质文明建设,如修长城、开运河、兴修跨省区水利、抗拒外来侵略、赈济农业自然灾害,都是充分利用多民族统一集权制度,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的。
忠孝信仰起着极大的鼓舞作用。
在忠孝教化下,儒教利用政教合一的便利优势,形成团结人民、融合民族团结的纽带。
儒教以外,道教、佛教,以及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各以自己的宗教教义与儒教密切配合,共同起着辅助王化的作用。
明代中叶以后,西方基督教有几次传入,都由于没有与儒教“敬天法祖”的忠孝信仰配合,虽然多次传入,都未能立足。
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区分民族的标志创造了独特的标准。
《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从孔子开始,把文化标志看做民族标志。
凡承认君臣从属关系的族群就是华夏,不遵守君臣从属关系的就是夷狄。
“三纲”(君臣、父子、夫妇)是中国的标志,违背“三纲”就是夷狄。
区别民族,不在血统而在文统。
中国隋唐皇室都杂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但中国人民都没把隋唐皇帝看做非汉族。
也有几代王朝确实不属于汉族,如与北宋对峙的辽,与南宋对峙的金,处在西北地区与宋、辽、金对峙的西夏王朝,及后来的元朝、清朝都是少数民族。
但这些非汉族的统治者由于完全接受了儒教文化传统,这些少数民族的皇帝及贵族都接受儒教,尊孔子为圣人。
政权尽管更迭。
并没有影响儒教的法统。
儒教充分利用它的政教合一的特权优势,以行政手段贯彻其忠孝原则。
协助推行儒教的教义,下层得到广大个体农民的支持。
上层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为靠山,把一个多民族的大国,统治得有条不紊,建立了长期稳固的社会秩序,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文官考试制度(科举),有效地培养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儒教教职人员和官吏。
以儒教的“四书”、“五经”为全民教材,在全国推行。
儒教扩大其影响,得力于政教合一;儒教逐渐僵化,失去生命力,儒教后期教忠教孝流于形式。
时代变了,社会组织变了,下层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随着土地公有而解体。
政府为起自下层的劳动人民代表,君主、天子再也没有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说,儒教赖以存在的条件已不复存在。
儒教已失去政治支持。
宗教虽不能用行政命令消灭.但政权却是可以用武力推翻的。
2000年来儒教与政权结合得太紧密,紧密到彼此不分的程度,君主制垮台,儒教随之消亡乃势所必然。
我们指出儒教的消亡,只是指当前的中国本土来说的。
在世界各地的儒教照常活动。
这是由于世界各地的社会条件与中国不同,儒教在海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存和活动情况各异,另当别论。
儒教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人们思想深处,仍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值得今天认真总结。
它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要批判地吸收,那些不适应现代,甚至妨碍现代化的过时的历史沉渣,也要认真清理。
(选自《<中国儒教论>序》,有删节) 11.下列关于“儒教一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A.儒教的宗教信仰核心为“敬天法祖”,在原始宗‘教形态时,就已经形成它的基本雏形。
B.多民族的统一大国的形成为儒教的中心信仰凝炼为忠孝两大精神支柱提供了基础。
C.儒教充分利用它的政教合一的特权优势.以行政手段贯彻其忠孝原则。
D.儒教与政权结合得太紧密,紧密到彼此不分的程度,政权垮台,儒教随之消亡乃势所必然。
1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教一旦失去赖以存在政治支持君主制,而土地公有、人民当家作主,儒教也就会消亡。
B.只有那些宗教教义与儒教密切配合。
共同起着辅助王化的作用的西方宗教,才能在中国立足。
C.批判地吸收儒教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摒弃过时的历史沉渣要.儒教也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D.儒教在世界各地的活动照常。
而在当前的中国本土已消亡,但对人们思想深处的影响依然存在。
13.在封建专制且多民族的中国,儒教倡导的“忠孝原则”起了怎样的作用?答:14.为什么在当前的中国本土,儒教会消亡?答:参考答案(一)1.D(其余都没有涉及乌托邦世界的本质内容)2.B(A项原文没有这样的说法,C项不能排除“按功利主义者的标准来检验”,D项因果颠倒)3.康氏乌托邦世界的形成与他身上神秘主义气质的传承有关3 4.①近代史充斥着单靠权谋计算和诡计得势之人,或是拘泥于眼前利益的实用功利主义;②“百日维新”除了废除科举之外,其余的变革措施并未越过当年洋务派的纲领,政治体制改革的效果几乎为零:③康氏乌托邦构想了宏大的未来图景。
(二)1.C(A项原文是“蕴涵基本雏形”,B项原文没有“提供了基础”的说法,D项应是“君主制垮台”)2.C(文中没有提起“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的内容)3.①忠孝原则对社会成员起着稳定平衡作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起着极大的鼓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