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课《老子》五章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课前预习【读记教材】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小试牛刀】1.注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2.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3. 成语名句积累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课内探究【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翻译文章。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B 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C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D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2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B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D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3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A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B 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C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 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C 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D 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二课内重点句子翻译1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2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4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参考答案】一课前预习1.读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2.断句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二课内探究一章【翻译】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

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

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

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

所以:从永恒普遍的虚无,可以理解道的消隐。

从永恒的存有,可以观察道的连续。

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

它们竟是如此玄奥。

玄奥呵,玄奥!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

二章【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

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

[这是永恒普遍之理。

]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传言无声的教诲。

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

任其生长而不培育,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刿,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十九章【翻译】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

放弃讲仁和义——让百姓回到天伦之爱。

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

仅仅写成文字,还不够。

让我再嘱告人们:要坚守于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游学从而减少困扰。

七十八章【翻译】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

但它冲激坚强却无往不胜,因为它的力量是无形的。

弱者能胜于强者,柔者能胜于刚者。

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

”正面的话倒好像反话一样。

八十章【翻译】国土狭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

使人民怕重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

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用。

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的习俗。

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三当堂检测(一)1 B (A 抱持守C 法律条文,原则D 占有)2 B 两个“虽”都作“即使”(A 第一个“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为助词,“的”;C 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因果;D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3 C 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A 均为判断句B 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D 均为定语后置句)4 A (B 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 绝对化的表述D 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国家发展)(二)翻译要点:1 “莫柔于水”“莫能胜之”2 “见素抱朴”“绝学’3 “生”“有”“为”“恃”“居”4 “甘”“美”“安”“乐”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仁义与利的关系,及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课前预习【读记教材】子曰:“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威慑灵公》)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

“义”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

“义以质”,质就是质干、根基的意思。

孟子对“仁”“义”的解说有新的发挥:“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离娄上》)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为准则。

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而发之于外则为“义”。

这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小试牛刀】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散文集。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王道”,主张德治。

2.注音叟()庶()人万乘()弑()其君不夺不餍()3. 成语名句积累上下交征利不远千里课内探究【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翻译文章,总结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②上下交征利③弑其君④苟为后义而先利⑤然则乡之所谓知者⑥不夺不餍【探究2】问题: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有此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B王何必曰“利”C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D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2.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王曰“何以利吾国?”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既自以心为形役C石之铿然有声者D南冥者,天池也二课内重点句子翻译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参考答案】一课前预习1.名轲,字子舆属语录体散文集“亚圣”“仁政”2.注音叟(sǒu )庶(shù)人万乘(shèng)弑(shì)其君不夺不餍(yàn)二课内探究1.课文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②上下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③弑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④苟为后义而先利(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⑤然则乡之所谓知者(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⑥不夺不餍(餍:满足)2. 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

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

孟夫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三当堂检测1 C2 B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单元导读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是学习的重点。

“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三课晋灵公不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课前预习【读记教材】《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