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植物性食品原料
七、糖苷类
由糖和其他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醛、酚) 结合而成的物质。 大多数都具有苦味或特殊香味,而其中部分苷 类则有剧毒,如: 苦杏仁苷:水解形成的氢氰酸有剧毒。 茄碱苷:有剧毒且有苦味,在食用时应注意。 黑芥子苷:普遍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具有 苦味。 橘皮苷:普遍存在于柑橘类水果中,为柑橘类 果实苦味的来源.具有维持人体血管正常渗透作用 的功效,是维生素P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工罐 头时,pH降低时,白色浑浊)
二、碳水化合物
1、糖类 蔗糖、葡萄糖、果糖 10% 仁果、浆果类中以还原糖为主(苹果、梨、草莓) 核果类以蔗糖为主(桃) 坚果类的糖含量较少(核桃、山核桃) 蔬菜糖含量较少(除甜菜)
转化糖 蔗糖极易被酸水解,其速度比麦芽糖和乳糖大 100倍。 水解后产生等量的D-葡萄糖和D-果糖。 蜂蜜 商品转化糖
四、含氮物质
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酰胺、氨的化合物及硝酸盐 果蔬含量少
蛋白质、氨基酸几个性质:
1、美拉德反应 游离氨基酸↑pH ↑温度↑还原糖↑越易产生 2、参与酶促褐变如酪氨酸 马铃薯 3、易凝固、沉淀 如饮料 防止方法? 4、氨基酸与醇类反应生成酯,是食品香味来源之一。 5、与产品口味有很大关系 蛋白质↑产品质感↑更加圆润柔和
糖种类甜度差别较大:
果糖、转化糖、蔗糖、麦芽糖
果蔬的甜味强弱,不仅取决于糖的种类和含量,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酸和单宁的影响。故果蔬 及其制品中所含的糖酸比例,决定了果蔬的甜 度。
糖10% 酸 0.01-0.25% 0.25-0.35% 0.35-0.45% 0.45-0.60% 0.60-0.85% 甜 酸甜 酸 酸味突出 强酸
有助消化 影响口感,影响饮料混浊
三、有机酸
果蔬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因而具有酸味。各种有 机酸在果蔬组织中以游离或酸式盐类的形态存在。 果蔬中主要含有苹果酸、柠檬酸和酒石酸,这些 通称为果酸。此外,还含有少量的草酸、琥珀酸和水 杨酸。 酸感还与体系的温度、缓冲效应和其他物质含量 如糖和蛋白质。
酸与加工工艺的关系 1、对酶褐变、非酶褐变影响 2、花色素、叶绿素及单宁色泽变化 3、与铁、锡反应 4、加热时,促进蔗糖和果胶等物质水解 5、确定杀菌条件主要依据之一 6、长时间漂洗等加工过程中,防止微生物繁殖和 色泽变化
第一章 植物性食品原料 第一节 果蔬
水溶性成分:糖类、果胶、有机酸、单宁 物质、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色素、酶、 部分含氮物质、部分矿物质等 非水溶性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原果胶、淀粉、脂肪、脂溶性维生素、脂溶 性色素、部分含氮物质、部分矿物质、部分 有机酸盐等
一、水分
自由水(游离水) 1、占大部分 2、可溶性物质溶解于其中 3、易蒸发、结冰 结合水 1、常与蛋白质、多糖类、胶体等大分子以氢键 形式相互结合 2、不蒸发(较高温度105度或低温冷冻)
主要成分为蔗糖、棉籽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等 低聚糖类和阿拉伯糖与半乳糖类的多聚糖。 成熟大豆中淀粉含量很低。
四、无机盐和维生素
无机盐: 含量为4.0%-4.5%。 钙、磷、钾、镁、铁等的含量较高。另外还有钠、锰、 锌、铝、铜等无机盐类。(大豆中含有植酸,能螯合 钙、镁等离子,严重影响了机体对钙镁的吸收)。 维生素: 大豆中富含维生素E,因为是脂溶性的,所以多随大 豆油脂一起被提取出来。 维生素含量很低,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大部分被破坏。
八、单宁物质
又称鞣质,属多酚类化合物,在果实中普遍存在,未 成熟果实含量高,如柿子、李 呈涩味、收敛性,但少量可带来清凉感觉 1、脱涩处理 (1)温水浸泡法 在40℃水中保持10-15小时 (2)酒浸泡法 喷洒40%蒸馏酒,密封5-10天 (3)CO2 (4)乙烯
2、变色 (1)酶促褐变 梨、苹果 (2)形成儿茶素,红粉色 (3)遇铁变黑 (4)遇碱变黑
加工清汁罐头或果蔬汁时,当心淀粉 控制方法: 1、成熟度 2、分级或漂洗、预煮方法
3.果胶物质
由半乳糖醛酸形成的长链,细胞壁主要成分, 影响质地重要因素。 果胶物质主要存在于果实、块茎、块根等植物 器官中。它以原果胶、果胶、果胶酸三种形式存在。 原果胶多存在于未成熟果蔬中,随着果蔬的成 熟,原果胶在原果胶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果胶。随着 果实的过熟,果胶在果胶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果胶酸, 果实也开始变得软烂。
单宁与糖、酸的比例适当时,能表现良好的风味。果 酒、果汁均含有少量的单宁。
九、维生素
水容性:Vc、VB1、VB2 脂溶性:VA、VE、VK
维生素C(抗坏血酸):广泛存在于果蔬中,在果实类中维 生素C含量最多的是枣,蔬菜中含量最多的是青椒。 维生素B1(硫胺素):果蔬中维生素B1的含量为1~2mg/kg。 维生素A:在植物体内并不存在,但他们体内的胡萝卜素可 以转化成维生素A。
第二节 大豆
一、大豆蛋白质
一般占35%-45%,其中80-85%可溶性,再其 中94%是球蛋白,其余为白蛋白;基本上是结合 蛋白,大部分为糖蛋白。 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赖氨酸、亮氨酸、 缬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 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 大豆蛋白质是优质蛋白,只要经过适当的加 工,其消化率接近于动物蛋白。
十、矿物质
果蔬中含有各种矿物质,它们是以硫酸盐、磷 酸盐、碳酸盐或与有机物结合的盐类存在。其中与 人体营养关系最密切的矿物质有钙、磷、铁等。果 蔬中所含有的矿物质,对构成人体组织与调节生理 机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十一、芳香物质
芳香物质是油状的挥发性物质,故又称挥发油。 它的主要成分一般为酯、醇、醛、酮、萜及烯等。 含量极微10-100ppm。 果蔬的种类不同,所含芳香物质的种类亦有差 异,在同一果蔬中,因部位不同,其所含挥发油亦 有所不同。果蔬中所含有的芳香物质,不仅构成果 蔬及其制品的香气,而且能刺激食欲,因而有助于 人体对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 有些与糖苷或氨基酸状态存在,必须借助酶分 解,生成精油如苦仁油、芥子油、蒜油。
5、大豆膳食纤维
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改善血糖生成反应 改善大肠功能
6、大豆多肽化合物
易吸收性和低过敏原性 降低血压、血脂及胆固醇的作用 促进矿物质吸收的作用 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 增强运动员体能的作用
2、大豆低聚糖
难消化性 促进双歧杆菌生长增殖 促进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增殖,改善肠内菌群结构 抑制肠内腐败产物生成 改善排便 其它生理功能:是糖尿病人的甜味剂
3、大豆皂苷
降脂减肥作用 抗凝血、抗血栓及抗糖尿病作用 抗氧化作用 抗病毒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 抗突变、抗癌作用
4、大豆异黄酮
雌激素样作用 抗癌作用 对心血管的防护作用 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
二、大豆脂肪酸
20%饱和脂肪酸:月桂酸、豆蔻酸、棕榈酸、硬 脂酸、花生酸、山芋酸。 80%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 亚麻酸、二十碳烯酸。
豆腥味 脂肪氧化酶 氧化不饱和脂肪酸 化物 裂解后形成异味化合物 去除方法 加热 调pH(Na2CO3 NaHCO3) 闪蒸
氢过氧
三、碳水化合物
防止褐变方法 (1)加热 (2)调pH (3)加抗氧化剂 (4)与氧隔绝
六、色素物质
色素物质为表现果蔬色彩物质的总称,依其 溶解性能及在植物体中的存在状态分为两类: 一类是脂溶性色素(质体色素),包括叶绿 素(绿色)、类胡萝卜素(橙色); 另一类是水溶性色素(液泡色素),包括花 青素(红、蓝等色)、花黄素(黄色)。
纤维素
原果胶酶
原果胶
成熟阶段
甲醇
果胶
果胶酶 过成熟阶段
果胶酸
果胶酸酶
D-半乳糖醛酸
己糖及戊糖
与纤维结合, 使细胞之间及 细胞与皮层紧 密结合,使果 实硬、脆
与纤维分离,存在 于细胞液中,此时 细胞液粘度增大, 细胞间结合松软, 皮层也易剥离
质地软烂, 失去加工或 食用价值
原果胶酶 未成熟果实 (原果胶) 成熟果实 (果胶)
消除方法 远红外线加热处理,能在短时间内使热不稳定的 抗营养因子失活。 湿热处理:如,可将大豆浸泡4h,再用常压蒸 汽蒸30min,然后热风烘干。
六、大豆中的保健活性 1、大豆磷脂
卵磷脂的保健功能 卵磷脂分子结构中含有亲水的磷酸脂基团和亲油 的脂肪酸基团,因此它可以使脂类物质与水结合 在一起,起到乳化剂的作用。 卵磷脂富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阻断小肠对 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卵磷脂也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成分。
卵磷脂的保健价值 是人体红细胞膜、线粒体膜等生物膜的 重要组分; 是生物膜酶体系的调节剂; 是血浆蛋白的重要组分; 与人体脂肪酸的摄入、代谢、运转和吸 收密切相关。
卵磷脂的营养作用 健脑作用: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依靠乙酰胆碱进行。 对肝脏的作用:胆碱对脂肪的代谢有着重要的 作用。 抗机体衰老的作用:卵磷脂是构成细胞不可缺 少的成分之一。 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卵磷脂的降脂原理明确, 效果可靠。
果胶酶 进一步成熟 (果胶酸)
果胶
高粘度,取汁难 具有稳定作用 增稠作用
根据果胶分子中的羧基被甲醇酯 化和程度,可分高甲氧基果胶(7% ) 和低甲氧基果胶
4.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果蔬中纤维素的含量为0.2~4.1%,桃4.1%, 柿3.1%,西瓜0.3% 蔬菜中纤维素的含量为0.3~2.3%,根菜0.71.7%,果菜(番茄、南瓜)0.4% 半纤维素也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部分,在水果 中的含量为0.7~2.7%,而蔬菜中半纤维素的含量 则为0.2~3.1%。
许多氨基酸、肽是呈味物质如甘氨酸、丙氨酸、 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等具有甜味; 谷氨酸具有鲜味 中性的L-型氨基酸与天门冬氨酸形成二肽,具有 很强甜味 疏水性L-型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都具有苦味 在肽类中,有很多苦味肽(因此酶解鱼需控制水 解度)
五、酶
1、水解酶 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 2、氧化酶类 多酚氧化酶
糖的存在对果蔬及其制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