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晚疫病

晚疫病

编号: 135
记录号: fd00207
中文名: 马铃薯晚疫病
别名:
病原中文名: 致病疫霉
病原拉丁学名: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
病原分类地位: 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马铃薯
主要为害部位: 叶、茎和薯块
为害症状: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

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

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病原形态特征: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

孢子囊柠檬形,大小2~38×12~23(um),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

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7%,萌发及侵染均要有水滴。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

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

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

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鄂马铃薯1号、2号,坝薯10号,冀张薯3号,中心24号,I一1085,矮88—1—99,陇薯161—2,郑薯4号,抗疫1号,胜利1号,四斤黄,德友1号,同薯8号,克新4号,新芋4号,乌盟601,文胜2号,青海3号等。

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

做到
第 1 页
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8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地理分布:
相关文献: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上).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第 2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