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权力主导:学校管理的新理念
【内容提要】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管理变革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重要部分在改革过程中凸显了诸多的弊端学校管理也因此面临一系列困境和挑战。
体制似乎成为这些问题的关键和焦点所在。
其实体制问题只是教育和管理诸多弊端的表层原因其根源在于行政权力主导的学校管理理念。
本文从问题的根源、确立的依据与操作的框架三个层面阐述了教师权力主导这一学校管理新理念以期能对我国学校管理的健全发展提供某种学理支持。
【摘要题】理论方舟
一、体制问题是我国学校教育与管理诸多弊端的表层原因其根源在于行政权力主导的学校管理理念在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的社会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第一综合力”的作用在学校教育领域将得到充分体现。
但是回归到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落后的学校管理现状与新的时代要求之间存在着极大差距。
造成这一严重不适应状况的原因何在?通过什么办法加以解决?为此人们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
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艰巨性目前人们在此问题上见仁见智。
其中大多数论者把我国教育和学校管理中诸多弊端归结为教育或学校管理体制的问题。
一是认为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是当前学校管理仍以升学率为目标应试教育实质性存在的主要原因;二是认为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价值标准扭曲、主体敬业精神萎缩的主要原因;三是认为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是缺乏完善组织系统和造成机构膨胀的主要原因。
[1] (P326-328)类似的观点还有一些。
上述观点较全面地指出了我国教育及学校管理中的弊端这种分析把问题的症结归结为学校管理体制应当说是很有“一番”道理的。
于是乎在许多人眼中体制似乎成为问题的关键和焦点所在。
但是我们认为焦点未必是“问题”关键未必是根源除了体制问题似乎还有其它原因仅就体制而言也有更深层的原因还有隐藏在体制后面的原因。
从体制改革入手并不是说体制改革等于一切。
把一切问题归结为“体制问题”虽说简单也很“痛快”但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同样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是我国学校管理弊端的直接原因但并非是其根源。
“根源”与德语的“起源”(Ursprung)意思相近。
按照本雅明的诠释根源这个术语“并不是用来有意描写现存事物之所以得以存在的过程的而是用来描写从消失和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东西”。
因而根源作为一种本原并不是指原始现象本身而指原始现象中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形式这就是“理念”[2] (P2)。
任何一种体制都是某种理念的反映是某种理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这种理念表现为实际指导实践的常识性理论它与人们所持的显性理论并不总是绝对地统一有时甚至自相矛盾。
“常识性理论通常没有系统的原理阐释而只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对于
人的成长的一系列假设。
”[3] (P2)因而当前学校管理的弊端表面上是学校管理体制问题而根源则是学校管理理念的问题。
理念即理想和信念它本应是基于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显然并非所有理念都是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理念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理念是对规律的反映;体制是理念的具体化因而体制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理念的问题。
换言之当前的管理理念——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管理理念是当前管理弊端的根源。
所谓行政权力主导在学校管理中是相对于教师权力主导而言的即行政权力泛化于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中它具体表现为组织目标的行政化组织结构的科层化以及决策的权威化执行的程序化控制的规范化反馈的形式化标准的行政指标化。
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学校已成为行政组织的附庸。
长期沿袭的准干部教育制度(学而优则仕)包就业的人事制度以及农转非的户口制度等这些制度自然会肆意地影响和支配学校教育的发展。
这样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对学校的人力支持和物力支持必然会以学校的升学率为筹码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必然会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依据并以此决定教师的职称评定、奖金以及职位升迁。
这样的目标导向必然导致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都围着考试和升学转致使素质教育在实际中难以有效推行。
在行政权力主导管理理念的支配下教学和科研成为按照已定程序完成既定行政指标的一种活动。
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教育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行政价值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价值标准的规范下
教师主体意识很难得到体现敬业精神也会受到制约更为严重的是教师则多了一层“官本位”的价值诉求是与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追求是背道而驰的进而导致学校教育价值的扭曲与错位甚至会出现学校教育的异化。
“当学校向着某种工具职能片面倾斜时事实上就是造就‘政治动物’或‘经济动物’或其他形式的片面发展的人。
这就意味着学校教育‘忘记了’它的对象。
”[4]
(P243)“一旦学校‘忘记了’它的对象它的对象也就‘忘记了’学校从而出现了‘学校繁荣教育衰败’的现象‘无目的升学者’和‘非本意就学者’增加。
学校是繁荣了但教育的前途未卜多数人感到茫然。
”[5] (P230)这无疑会使学校走向危险的边缘而这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因此改革行政权力主导的学校管理模式重塑学校管理的新理念回归学校教育本身的价值使命则显得尤为必要。
二、教师权力主导的学校管理理念植根于学校管理自身的特点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及其管理的发展趋势教师权力主导的学校管理理念植根于学校管理自身的特点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及其管理的发展趋势。
所谓教师权力主导是相对于行政权力主导而言的。
行政权力主导表征的是非教育教学及相关的行政权力其主体是各级各类管理机构的“干部”(包括领导和职员)。
教师权力主导表征的是教育教学及相关的学术权力故又称学术权力主导其主体是学校的教学和研究人员。
它具体表现为组织目标的教育化和学术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决策的团体化执行的自主化控制的灵活化反馈与标准的多元化。
教师权力主导作为一种
学校管理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校本管理学校管理自主化;面向学术权力管理即服务:建章立制实施常规管理和自动管理。
可见教师权力主导的管理理念的现实运作将使学校管理回归到学校组织的本原性价值进而超越行政权力主导所导致的一系列难堪境地。
(一)教师权力主导的学校管理理念植根于教师群体自身的特点首先教师是知识工作者。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克鲁认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主要取决于六个因素。
(1)要明确任务。
知识工作者的任务不能像手工工作者那样事先每一步制定好再按部就班去做而是在有些情况下要由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经验去决定下一步该如何处理才能取得更大效果。
(2)知识工作者要进行自我管理他们要有自主权。
(3)不断创新已成为知识工作的任务和责任的一部分。
(4)知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
(5)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主要不在于成果的数量至少质量也同样重要。
(6)知识工作要求把知识生产者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他们是“知本家”[6]。
知识工作者作为生产力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在知识经济下学校管理中必须以教师权力为主导。
其次教师是具有高素养的人。
有人对中小学教师的需要作了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从教师总体看一般是精神需要居第一位社会需要居第二位物质需要居第三位”[7] (P460)的教师需要特点的结论。
精神需要主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参与的需要以及荣誉激励的需要;社会需要主要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等等。
教师权力主导恰好符合教师的特点有利于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而
这些需要的满足有利于教师效能感的提高。
第三教师是社会行为的示范者和教学过程的管理者。
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最有力的群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人处世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都会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对教师有直接的影响如学校领导对教师的专横和威胁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思想和情绪而教师必然会把这种不良的情绪带入课堂。
反之实行民主自主式的管理学校的气氛就会比较宽松和谐那么教师就会自信就敢于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学校中课堂的气氛也将是活跃的、良好的。
教师权力主导为教师积极作用的发挥为改善师生关系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二)教师权力主导的学校管理理念顺应了教育科学化民主化的趋势教育科学化既包括了教育内容、教育制度、教育手段的科学化也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态度的科学化。
在我国古代社会科学精神的培养曾达到惟我独尊的程度。
其后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某种片面宣传科学理性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许多人眼中凡是被认为是“科学”的它就是永恒的。
这种认识导致了中国科学研究的长期落后直接影响了中国科学全方位的和谐发展。
因此教育不仅要注重外在的内容、制度和手段的科学化也要注重内在精神的科学化。
所谓精神科学化就是热爱真理即客观公正永无止境地认识事物;敢于怀疑权威否认权威。
教师权力主导不仅为教师自身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发展作了准备也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发展作了制度上和精神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