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高科技带来的种种生态问题,人类终于有所▲。
人们开始认识到:科技越发达,越要重视培养高情商,越要重视人性化,越要大力提倡人文精神……这些理念与中国传统科学精神有着高度的内在▲ ,尤其与道家自然主义的科学精神▲。
A.领悟吻合并驾齐驱B.觉悟契合并行不悖C.觉悟契合并驾齐驱D.领悟吻合并行不悖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就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看,▲ ,▲ ,▲ ;▲ ,▲ 。
①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必要条件②伦理学主要从道德品质上考察人的心理现象③心理学则揭示人的行为动机和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本质④对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一定帮助⑤伦理学和心理学都研究人的行为动机A.⑤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⑤ C.③①②④⑤ D.⑤②④③①3.下列各诗句中,“霜”字的含义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C.西风吹老梧桐树,仍送新霜两鬓来。
D.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4.下面是某市对三类人员使用微信情况的调查统计表表一:使用微信时间表二:使用微信主要目的A.调查的三类人员中,在校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间远超上班族和退休人员。
B.相较于在校大学生,上班族和退休人员更经常利用微信的阅读功能。
C.微信使用频率高,使用者已经产生依赖,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学习和生活。
D.建议微信使用者,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不要沉迷于微信的社交娱乐功能。
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放翁家训(节选)陆游吾生平未尝害人。
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可也。
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
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
吾虽悔己不可追,以吾为戒,可也。
祸有不可避者,避之得祸弥甚。
既不能隐而仕,小则谴斥大则死,自是其分,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
人自有懦而不能蹈祸难者,固不可强。
惟当躬耕,绝仕进,则去祸自远。
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
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
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
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
舍此三者,则无策矣。
汝辈今日闻吾此言,必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
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吾少年交游,多海内名辈,今多已零落。
后来佳士,不以衰钝见鄙.,往往相从,虽未识面而无定交者亦众,恨无由遍识之耳。
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
今既屏居不出,遂不复有邂逅之期,吾于世间万事,悉不贮怀,独此未能无遗恨耳。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中:造谣中伤B. 杜.门穷经,不应举杜:堵塞C. 不以衰钝见鄙.鄙:轻视D. 勿令与浮薄者游.处游:交往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陆游认为大多情有可原,不必去怨恨,但要注意避开这类人,不再与之交往。
B. 人的天性中都有懦弱的一面,面对灾祸时便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
于是,厮守田园成为唯一选择。
C. 面对日益败坏的世风,陆游反复叮嘱子孙以务农为上策,即使不得不踏入仕途,也要不慕荣华,不失臣节。
D. 才气过人的年轻人最容易变坏。
作父兄的一定要勤加检查约束,督促其读圣贤之书,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
7.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
(5分)(2)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
(5分)8. 陆游是从哪几个方面训诫子孙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白田①马上闻莺李白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②。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注】①白田:古地名,位于今扬州境内。
②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9.赏析首联的写景特色。
(5分)10.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以尔车来,▲ 。
(《诗经·卫风·氓》)(2)▲ ,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离骚》)(3)▲ ,娇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 ,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5)商旅不行,▲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范仲淹《岳阳楼记》)(6)▲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前赤壁赋》)(7)临危受命,▲ 。
(《论语》)(8)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病起书怀》)五、现代文阅读(39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三笑于德北这个故事发生在苏州。
或许,这也称不上是一个故事吧。
1993年的春天,他因为单位的业务,从北方直抵上海,又从上海转杭州,从杭州坐夜航船到苏州。
船上的一夜十分诗意,他要了一碟豆腐,一碟青菜,一瓶老酒,一碗饭。
他吃掉了这些东西。
他近铺的一个老者说:“小伙子好饭量呢!”他就笑了。
夜风从运河上吹来,潮潮的,带有一点水腥。
船是早上七点钟到的苏州,苏州给他的印象是水气忒重。
他背了一个大包,茫然地伫立在街头。
远远地可见北寺塔,高高地占据苏州的天空。
他望着北寺塔,信手翻着从家里带来的小册子,那上面说:“寺乃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为乳母陈氏买地所建。
”他觉得这一切真遥远。
他翻看地图。
那上边标明,怡园离他最近。
他就步行去了。
他想在江南见到的桐花,一树一树的,美丽极了。
是桐花吧。
那么高大的树开花了,他还是第一次领略。
他去怡园。
书上说:怡园位于人民路343号。
苏州的路少有灰尘。
他以全新的感觉走在苏州的路上,像一个诗人。
他在心里说:苏州,是春天里的一条飘带。
印花的飘带,淡淡的水墨把白绢点染出几分娇羞。
你看,他可不就是一个诗人。
诗人到怡园去了,他第一次看园林,他一下就给迷住了。
怡园中有一口小井,他去的时候,一个苏州女孩正用小桶向上提水,那优雅的姿势无限娉婷,腰肢款款,春衫荡起微风。
他举起相机。
镜头里的女孩白,发黑,弯眉细目,齿洁唇红。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她说的是苏州话,但他好像一下就听懂了。
他没想到苏州话这样好听,像女孩手中的小桶,一汪清水透明而晶莹。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他说:“竹风。
”那女孩的身后真有一簇春竹呢,葱郁、茂盛、青翠。
女孩说:“什么?”他说:“竹风,竹子刮起的风。
”女孩就掩口笑了,她的意思是只有风能刮动竹子,竹子怎么能刮动风呢。
她转而又笑了,她的意思是:可不嘛,风能刮竹竿,竹子怎么就不能刮动风呢。
她提着桶往屋里去了。
屋子是一个茶室。
他往怡园的深处去,七拐八拐地到尽头。
他读那些楹联,觉得古代的人真麻烦,真有趣,真有闲心。
他原路转回,直奔那茶室,听说,有当年的春茶可饮呢,他于茶道是一个外行,但能饮一盏江南的新茶,苏州的新茶,不是一种享受吗?他看见那个女孩在茶室里。
茶室里已有几个老人聚在一起闲谈,看得出他们是常客。
他们自己带着水杯,很随便地取用热水瓶中的水,那个女孩就站在柜台的边上,她脚上的布鞋踩着地上的青砖。
他放下行囊,坐在茶室的最里边。
她为他送上一杯新茶。
他突然想说点什么,可说什么呢。
他看见室外的小亭。
隐约见那亭上的字,就低声诵读:“主人友竹不俗,竹伴玉人不孤,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
”女孩过来给他斟水,也低声说:“静坐观众妙,潭清适我情。
”说完她就笑了,提起暖瓶出了门,不知奔哪厢去了。
他举杯过额,那一杯清茶的香气正好漫入他的鼻翼。
他很神往此时的境界,他想起一个关于才子佳人的叫《三笑》的电影,他想那个女孩对他已经两笑了,如若再有一笑,岂不成就一段姻缘?现在想想,那一年他刚刚戴了一副眼镜,留了一把过胸的大胡子,他衣着松阔,风尘仆仆,长衫圆履,还真有一副才子形呢。
可惜,他已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父亲。
他离开怡园时,还想,人生真是一件美好的事,虽然不能成就一段姻缘,可是一个南方女孩对一个北方男子的善意一笑,不也似胎记一般印在自己青春的腮边?(有删改)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无名无姓的“他”作为主人公,不仅容易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而且使主人公的故事具有普遍意义。
B.主人公与苏州女孩在怡园水井边的对话,寥寥数语,却表现出女孩天真、单纯而且具有灵性的内在特点。
C.“他”期待女孩对自己“三笑”以成就一段姻缘,但想到自己已为人父,不免怅憾,这种怅憾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D.本文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古朴,行文节奏和缓,给人以冲淡雅致之感,与小说所要营造的氛围非常协调。
1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
(6分)14.主人公“他”是一个怎样的“北方男子”?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二)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世故朱鸿召在中国,不懂世故,难以成事;太懂世故,难成大事。
世故与人情相伴而生,依傍而存。
人情很温暖,很圜涧,世故却很冷漠,很丑陋,甚至很丑恶。
世故不登大雅之堂,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世故是中国人的处世经验,源于人间时事之变迁,人生命运之浮沉,变迁中有利益得失,浮沉中有生命荣枯,趋利避害,尚荣弃枯,所谓会做人,会处事,八面玲珑,什么人都不得罪。
这种经验,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不可企及的。
先秦诸子中,孔子尚礼倡仁,以恢复周礼,重振纲常伦理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尽管靠开门授徒的学费收入,小日子过得挺滋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当时就发现生活中存在一种左右逢源者,谓之“乡愿”。
他痛斥“乡愿,德之贼也”,实际上是无可奈何,为人情世故所困扰。
孟子主张性本善,倡导仁义礼智,颇有大义灭亲之慨,遭到以滑稽善辩著称的淳于髡的责难,如果嫂子落水怎么办?回答是,可以救助,是为权,权衡轻重,权宜之计,变通之策。
在人情面前,原则让出了局部空间。
放眼望去,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都留下了人性的一角缺失,从而为人情世故留存了滋生蔓延的缝隙和空间。
老子、韩非与兵家一脉相承,直接建立在对人心人性的琢磨开掘之上,具有某种形而上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