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第二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2.第二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2)磷壁酸:
1、通过分子上大量的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提高细胞膜上需Mg2+ 的合成酶的活性; 2、贮藏磷元素; 3、能调节细胞内自溶素(autolysin)的活力,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4、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5、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异表面抗原的物质基础; 6、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抗补体的作用;
特点: 薄(2~3nm),层数少(1~3层);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
(1)肽聚糖: G-有肽聚糖,仅占细胞壁干重的5-10%。肽聚糖结构与G+相同, 但短肽尾中的3号位上L-Lys往往被其他二氨酸取代。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
功能
(1)脂质A(lipid A) 为一种糖磷脂,不同细菌骨架一致。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无种属特异性 (2)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 位于脂质A的外层,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相同 (3)特异多糖(specific polysaccharide) 最外层,由数个至数十个低聚糖(3~5个单糖)重复单位所构成的多糖 链。是革兰阴性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功能:
(1)维持渗透压梯度和溶质的转移 半渗透膜 具有选择性的渗透作用,能阻止高分子通过,并选
择性地逆浓度梯度吸收某些低分子进入细胞。 膜有极性 膜上有各种与渗透有关的酶,还可使两种结构相类
似的糖进入细胞的比例不同,吸收某些分子,排出某些分子。 (2)参与细胞壁、糖被合成
细胞质膜上有鞭毛基粒,鞭毛由此长出。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内膜结构
(1)间体:是从质膜向内伸展的细胞质中主要单位膜结构,常常同核质相 联系,位于细胞分裂处。间体的功能可能参与呼吸作用、同DNA的复制和 细胞的分裂有关。 (2)载色体:也称为色素体,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由单层的 与细胞膜相连的内膜所围绕,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它们含有菌 绿素、胡萝卜素等色素以及光合磷酸化所需的酶系和电子传递体。在绿硫 菌科和红硫菌科中的细菌存在。 (3)羧酶体:又称为多角体,是自养细菌所特有的内膜结构,可能是固定 CO2场所。 (4)类囊体:由单位膜组成,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和有关酶 类,在蓝细菌中为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细菌的大小
最长的细菌:费氏刺骨鱼菌(0.08 mm x 0.6 mm),比大肠杆菌大100万 倍,比草履虫也要大。
其身体里有10万~20万套染色体 胎生!细胞会在母体里怀孕,产生 2个小细胞,靠他妈养着,等长大 之后才爆开母体进入世界
一、细菌的大小
最大的细菌:纳米比亚珍珠菌,肉眼可见,呈球形,普通直径0.25毫 米左右,最大的可以达0.75毫米,比你身上的螨虫还大。为啥这家伙 这么大?因为它吃得多,在海底只吃有毒的没人吃的硫化氢和硝酸, 食物太多又从不运动,当然会胖。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强度 厚度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含量
脂类含量 磷壁酸
外膜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较坚韧
较疏松
厚,20~80nm 薄,10~15nm
多,可达50层
少,1~2层
多,占细胞壁干重 少,占细胞壁干重
50%~80%
5%~20%
少,1%~4%
多,11%~22%
+
-
-
+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二、细菌的形态
(二)杆菌
杆菌的形态多样:钝圆、平截或略尖等。
两端齐平
两端尖细
炭疽芽孢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二、细菌的形态
(三)螺形菌
细胞呈弯曲杆状的细菌统称螺旋菌。一般单生,能运动。 部分螺旋菌具有鞭毛。
螺旋菌的分类 不同种的细胞个体, 在长度、螺旋数目和 螺距等方面有显著区 别。
弧菌 螺旋菌 螺旋体菌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涂片固定

兰 结晶紫初染 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番红复染
结果: 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分类:用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两类
革兰氏阳性 菌细胞壁组 分: 肽聚糖、 磷壁酸、 蛋白质
革兰氏阴性 菌细胞壁组 分: 肽聚糖、 外膜
由肽聚糖和穿插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
特点: (1)厚度大(20~80nm),层数多 (20-50层); (2)化学组分简单: 一般只含肽聚 糖 (90%)和磷壁酸(10%)。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1)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四肽侧链 肽
细胞壁缺陷细菌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1.L 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
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 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细胞壁中肽聚糖结构 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而形成。
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分枝杆菌和霍 乱弧菌等20多种细菌中均有发现,被认为可能与针对细胞 壁的抗菌治疗有关。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原生质膜(细胞膜)埋藏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是有各种功 能的蛋白,包括转运蛋白、能量代谢中的蛋白和能够对化 学刺激检测和反应的受体蛋白。
整合蛋白是完全地与膜连接而且贯穿全膜的蛋白,所以这 些蛋白在此区域中有疏水性氨基酸埋藏在脂中。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4.支原体(Mycoplasma)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位于细胞壁内紧包细胞质,结构与真核细胞基本相同,厚 约7~8nm。
细胞膜电镜照片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细菌细胞膜的特有结构:中介体,多见于G+,部分细胞膜 内陷、折叠形成的囊状物。 功能:参与细菌的分裂, 类似真核细胞线粒体,为细菌提 供大量能量。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 壁、膜、细胞质和核质
2.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位于细菌细胞的最外层,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较为坚韧, 略具弹性的复杂结构。
细菌超薄切片电镜照片 (示细胞壁与细胞膜)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功能: ❖维持菌体固有外形 ❖保护菌体抵抗外界低渗环境 ❖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营养物质吸收 废物排出 耐药性) ❖具有抗原性(磷壁酸、表面蛋白、外膜) ❖致病性(SPA 、LPS)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三)细胞质
指除核以外,质膜以内的原生质。是细胞质膜包围的除核 区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含水量约 80%。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3)特殊蛋白成分: 如:A族链球菌的M蛋白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SPA) 作用:具有黏附宿主细胞、抗吞噬及引发变态反应等生物学作 用,与细菌的致病性和抗原性有关。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1.革兰阴性菌细胞壁
由少量肽聚糖和复杂的外膜组成。
五肽交联桥
肽聚糖
N-乙酰葡糖胺 聚糖骨架
N-乙酰胞壁酸
厚约20~80nm,由 40层左右的网格状 分子交织成的网套 覆盖在整个细胞上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2)磷壁酸: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特有的化学成分,主要 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结合 部位 不同
膜磷壁酸:细胞膜的磷脂上 壁磷壁酸:聚糖骨架的胞壁酸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外周蛋白是由于磷脂带正电荷极性头,只是通过电荷作用与 膜松散连接的一类,用盐溶液洗涤可以从纯化的膜上除去。
脂类和蛋白质均在运动,而且是彼此之间相对运动。这就是 液态镶嵌模式的细胞膜结构模型。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由含有亲水区域的和疏水区域的两亲性 分子磷脂组成。在膜中磷脂以双分子层排列,极性头部亲水 区指向膜的内外表面,而其疏水区脂肪酸的尾部指向膜的内 层。结果,膜对于大分子或电荷高的分子成为一个选择渗透 屏障,它们不易通过磷脂双分子的疏水性内层。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电镜观察到的细胞质膜,是在上下两暗色层之间夹着一浅色中间层的双 层膜结构,这与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有关。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成分与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成分与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①膜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 ②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③整合蛋白因其表面呈疏水性,故可“溶”于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性 内层中; ④周边蛋白表面含有亲水基团,故可通过静电引力与脂质双分子层 表面的极性头相连; ⑤脂质分子间或脂质与蛋白质分子间无共价结合; ⑥脂质双分子层犹如一“海洋”,周边蛋白可在其上作“漂浮”运 动,而整合蛋白则似“冰山”状沉浸在其中作横向移动。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相关主题